侧山顶上的战斗
说起战斗,人们很容易就想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会在脑海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战斗场景以及许许多多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而我们要在这里讲的,是一次发生在河池境内的战斗,它虽然规模不大、历时很短,但却是与一位伟人有关,这位伟人就是邓小平。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际政坛风云变幻,国内革命形势极为严峻。为了批评共产党和**内部的右倾悲观思想,**于1930年1月5日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结合**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出发,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基本思想。仅过了两个多月,也就是1930年4月初,年仅25岁的邓小平就带着充满希望的“星星之火”来到桂西北的一个小城——东兰! 在与韦拔群深入研究关于巩固革命根据地、收复百色及右江各县的战略部署后,邓小平决定前往河池县(今金城江区)寻找红七军军部,以便及时传达党中央的重要决策。4月7日清晨,邓小平就开始动身。从东兰到河池有100多公里,道路崎岖,地形复杂,特别是沿途经过的红水河东岸仍有被**击溃后的东兰县民团武装在蠢蠢欲动。为了确保邓小平的安全,韦拔群安排黄昉日率第三纵队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第三营第七、九两个连武装护送。 队伍来到红水河边的安娄渡口时已是中午。屹立在红水河两岸的木棉树绽放着火红的花朵,加上当时天上的太阳与奔腾的河水也都是红色的,很容易给人以“星星之火必定燎原、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美好信念。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那时河中仅有的一只渡船已到上游送货,以致队伍当日无法渡河,只好在安娄村的一个百姓家里借宿。 夜里,站岗的**战士轻声吟唱: 倾盆大雨哥也走,雷雨交加亦不休; 兄妹本是情意好,奔走革命理应该。 人虽两地心常聚,边干革命边思怀, 等到革命成功了,兄妹双双再团圆。 这是已牺牲的红七军第三纵队连长黄大业写给自己爱人的山歌——《奔走革命理应该》,其字里行间流露出革命战士舍小家顾大家、坚持革命到底的高尚情怀。**战士们听了,个个握紧拳头,怀有更加坚定的革命信念。 浩浩荡荡的红水河犹如起起伏伏的革命浪潮,不断地撞击着革命者的心灵,以特殊的方式提醒他们:宝贵时机总是稍纵即逝,革命工作刻不容缓!于是,4月8日天刚蒙蒙亮,邓小平看到渡船已回到渡口,就带领部队安全地渡过红水河,然后经过隘洞、香河等地,有条不紊地向侧山顶进发。 侧山顶是位于东兰县与河池县的交界处,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是土匪出没之地,曾经有许多骇人听闻的抢劫**之事发生。若不是有特别紧急、重要之事,人们决不选择从这里经过。当队伍开始进入侧山顶地界时,就有几片浓厚的乌云迅速地从天边围拢过来,严实地罩在侧山顶的上空。正是这些乌云的出现,让**战士们隐约地感觉到反动势力即将或是已经来到他们的身边,他们也因此提高了警惕。 **战士们的感觉是对的。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前,东兰县民团副司令陈儒瑾了解到有小股**将要从侧山顶经过,便带民团200余人到**必经的关口埋伏,伺机下手。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这小股**的行进目标,更不知道其中有个人是红七军、红八军政委和前敌委员会书记邓小平。 邓小平率部队到距离山顶数百米处时,头顶上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显然,**队伍已经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成为一个非常被动与危险的枪靶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邓小平镇定自如,他凭着丰富的经验,断定聚集在这一带的土匪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不会很强。于是他命令黄昉日率部分战士两路迂回抢占两侧的制高点,留一个连的兵力在正面牵制敌人的火力。 **与民团交火,犹如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乍看起来像是纠缠不清、难分胜负,但实际上已有一条不变的真理在其中发生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让本是扑朔迷离的结局逐渐明晰起来。陈儒瑾等人虽然熟悉地形,火力强大,气焰嚣张,但是由于他们求胜心急以及缺乏战术,只能像笨拙的野兽猛扑,根本没有顾及自己后方的状况。双方激战半个小时后,绕道进攻的**顺利抢占到山顶的有利位置,居高临下向敌人发起猛攻。敌人意识到自己被前后夹击后非常慌乱,像无头苍蝇那样胡乱扑腾,有的被藤蔓缠绕,如同触网之鱼难以逃脱,有的晕头转向,迷迷糊糊地撞到**的枪口上。而平时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士气高昂,越战越勇,像是代表上天的旨意来搜罗命该归西的败类,又像一把神奇的手术刀,不遗余力地清除长在健康生命体内的毒瘤。最让**战士们感到惊讶的是,平时冷酷无情、毫无思想的子弹在此刻变得爱憎分明起来,毫不犹豫、势不可挡地钻进敌人的胸膛,灭掉他们嚣张的气焰,断送他们肮脏的阴谋…… 看到自己的队伍溃不成军,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陈儒瑾便偷偷地从一条隐蔽的小路溜走。他的手下看到他跑了,便纷纷效仿,以各种狼狈的姿态逃离山顶。黄昉日想带领战士们乘胜追击,将敌人彻底消灭。邓小平考虑到时间紧迫,地形复杂,而且敌人有可能重新组织反动武装进行反扑,便发出立即结束战斗、继续赶路的命令。**战士们打扫完战场后才发觉,之前罩在山顶上空的那几片乌云已经悄无声息地散去,灿烂的阳光又普照着大地,让一切看起来非常明朗。 邓小平拍掉沾在衣服上的尘土,整了整装束,然后非常敏捷地跨到马背上。就在马准备走起来时,他看到两名受伤的战士相互搀扶着从路边的树丛里出来,于是他非常利索地从马背上跳下来,将马让给那两位战士骑用,自己则和其他战士一起徒步行军。在渐行渐远的**队伍后面,茂密的树木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像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的人民群众,在大声嘲笑敌人的狂妄,深情歌颂**的英勇,更像广大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紧密团结起来,呼唤一个新世界的诞生。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民间流传这样几句诗: 四月里来春风暖,**翻越侧山顶, 侧山顶上百花香,朵朵欢迎邓政委。 谁料民团来袭击,山上立即枪声起, 小平同志最冷静,指挥**勇克敌。 敌军战败慌忙逃,**继续把军行, 革命事业最光辉,好比闪闪天上星。 **顺利通过侧山顶后继续前进,当队伍到达河池县长老区的坡雷圩时,天就黑了下来,大家只好就地宿营。一天内在山路上行军百余里,且有战事,大家都精疲力尽,很快就躺下休息,而邓小平却马不停蹄,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深入到群众中去,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结果,他从群众那里了解到,红七军主力已经离开河池,到黔桂边去开展游击战。夜里,邓小平凝视着在煤油灯上不断跳跃的火焰,又想起**关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念,于是决定重返东兰,领导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 4月9日清晨,邓小平与长老区的群众告别,带领**战士们开始返回东兰。他们先后经过三旺、花香、坡索、坡豪、百豪等地,于几天后回到武篆。看到邓小平回来,韦拔群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东兰人民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学习的学习,生产的生产,练兵的练兵,共同奏响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交响乐。 从1930年4月到达至同年10月离开,邓小平在河池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的音容笑貌在河池各族人民的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他高瞻远瞩、求真务实,领导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河池人民积累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虽然侧山顶上的战斗已无迹可寻,但它仍被河池各族人民所铭记,因为它就像流淌在河池各族人民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永远是那么鲜活,那么温润,那么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