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银杏雨
深秋,应邀在成都有个讲座。讲座之余,一天时间,就(jìn)到锦里杜甫草堂走走。先到锦里,欣赏老成都庭院,还有那独特的小吃,更重要的是要去不远的杜甫草堂,那里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杜甫,曾居住四年的地方。感谢成都人民保留了杜甫的这个居所,在这里杜甫写了上百首诗歌,最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黄四娘家花满蹊》,也就在这里写成,这里是杜甫一生中,较安稳的四年。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杜甫在此居住(jìn)四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草堂因此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草堂一千多年来,宋、元、明、清多次修复,今天的草堂,又经过修复扩建,园内亭台林立,古木参天。从正门进入,是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建筑物,南至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游人多从这条线进入草堂。 在草堂外面,浣花溪形成的一宽阔幽静的湖,来草堂的人,一般都直接是直奔目的地,很少有来这里的,而我是从锦里走路过来的,两地不远,走过来也就一个小时。进入草堂路,从这边过来的人不多,一路幽静,从一小桥过来,突然间,一漂亮的湖,出现在眼前,更是喜欢,便在湖边走走。这里人不多,一片银杏树,一片金黄,树下有人活动。 深秋的大地,多以黄色为主调,其间的红叶,特别的增色,那是枫叶。湖边的芦苇花,绒绒一片,安静的湖上,白鹭也安静地在岸边晒太阳,尖尖的嘴,啄着自己的羽毛,湖里的鱼悠闲自在,太阳光折射不时泛起金波。 一阵秋风过,浣花湖上送过一线线秋水,湖边的白鹭,群起而飞,飞到对面岸边歇下,它们站立有型,站着的,单腿双脚;蹲着的,伸着脖子藏着头,都享受着呢。这时的湖面又恢复了平静,鱼翔浅底,金波泛,芦苇绒花飞过,带着几片金黄的银杏叶。我欣赏着,享受着,这里的静美。泰戈尔的“死如秋叶之静美”应该是这个意境。 草堂我是第二次来,为了找那份清雅,没有走人多的中轴线,从边道而走,走过小溪,见有一石头,很特别的石头,像个人头,上面篆刻着,“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杜甫在他最愉快的时光中写下《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中的,第六首。诗在这特殊的地方,特别的石头上,默默把中华文化传递。 湖边银杏树下,一片山石,如一小石林,见一块巨石,如椅,这石头因它的不规则,创造了美,石头下的银杏树,不规则地长着,也是因为它的不规则,具有了美。深秋的银杏是最为增色的树木,金黄中没有一点杂色,弯曲多折的树杆,让金黄的叶多变,美更显现。 树下,一老人,衰老从他的肢体上显现,时光流过的痕迹在他脸上手上,他在地上捡着什么。 一阵秋风过,啪啪,啪啪,是什么从树上掉下,下雨了,如其大的雨点?从银杏树上落下,地上一层黄黄的果实,我一下想到的是“银杏雨”。银杏果成熟了,风吹落下,如巨大的雨点打在地上,我叫它“银杏雨”,我从未见过。那老人弯着腰,努力捡着,一会,袋子就满了。 我看着他的一举一动,仿佛看见,那就是一千多年前的杜甫,是他,他在这里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过,他正在银杏树下捡着银杏果,这果子有益肺气、治咳喘、止带虫、缩小便、护血管、增加血容量等作用,那更可以治疗他多病的身体。他如果在这里多住一段时间,也不至于57岁就死在洞庭湖上的小船里。在这里,他有愉快的心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秋天有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流传千古的诗句。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的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来到巴陵。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亲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大风破屋。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心夺造化回阳春”,相传这是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不管这首诗的真伪,杜甫是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之心。 银杏雨,啪啪打在我身上,真有一种梦幻的美,老人在继续捡着,早已不见杜甫。见一地的银杏果,我忍不住也去捡,一捧捧送到老人的口袋。老人笑了说,你不要这个吗?我说,我家远,带不走。他说,我家就在草堂附(jìn),每年的秋天我都来捡,来看看草堂。 “看看草堂”,这平常一句话,是多有深情。 “您不进去?”我问老人。 “不用了,我每年都来,就在这外面看看就行了。” 别过老人,我走进草堂,老人的话总在我耳边响起——每年都要来看看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