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屯儿的城里人
——谨此献给曾经在老家小屯儿下乡的知青朋友 那是一部史诗、一曲乐章、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壮举、一个奇迹…… 不论学者们如何评说、志传如何书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它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它的光辉也将永照后人前行的道路! 我是亲历者,发生在那个激情燃烧岁月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个“天字号”的战略部署,是那样的波澜壮阔、那样的让世人瞩目。一次举国上下的大动员、大迁移,不知牵动着多少家庭的心,牵动着多少父母的心,对整整一代人的前途命运乃至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现在这一切都恢复了(píng)静……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个特殊年代因特殊需要出现的特殊产物。在当时的背景下,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先后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一腔热血的广大青年积极响应,“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家里吃闲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受大形势推动,它迅速升温,上山下乡的高潮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掀起来了。知青也便开始在山上、在乡下、在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里扎根开花! 山头屯儿——我的老家,在周边远近也算个不错的地方。距县城仅二十五公里路程,又是全县学大寨的典型。我在想,让知识青年到这里锻炼最理想不过了,他们一定会来的。未出我所料,不久我们屯儿果真就接到了通知。上级为这事还特别强调:“接收知青是政治任务,也是交给你们贫下中农的光荣任务!” 时间定格在那年四月的一天,一个与外界没有交流、祖祖辈辈都过封闭日子的小屯儿,破天荒的一次迎来了三十多个城里的姑娘和小伙儿,实际他们都是不到二十岁年龄的孩子。那天他们披红戴花,乘坐两辆大卡车,全村人兴高采烈的心情胜过新媳妇、新姑爷进家门,敲锣打鼓热情地欢迎知识青年的到来。 父老乡亲把这群刚刚离娘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想尽最大努力给营造一个舒适的新家。在各方面还很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块都说是最有风水的宝地,出工出力盖了十间砖瓦房。我们屯儿从此才有了砖瓦结构的建筑,有的人以前从来都没见到过。红彤彤的、方方正正的、有棱有角的、墙上没有一点泥巴。都纷纷感慨:“我们什么时候也能住上这样漂亮、这样干净的房子,那该多好!” 知青的报国情怀和献身意志感动了整个社会、震撼了一个民族。我作为一个同龄的回乡青年、一个在小屯儿里土生土长、拥有相同理想志向的青年,也同样被深深的感动着、震撼着。那时我在学校教书,无缘与他们并肩战斗,可是由于工作关系与知青有方便的接触机会,联系密切,最后竞成了莫逆之交,成了好朋友、好哥们儿。 我不能忘记知青们那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场面,不能忘记他们潇潇洒洒、一代新型农民上工时的那道靓丽风景,不能忘记知青宿舍的灯光、炊烟、还有嘹亮的歌声、开心的笑声,不能忘记我们在一起工作、学习、交流时非常愉快的一桩一幕…… 匆匆的岁月能淡化印痕,但它改变不了我心中这份永恒不变的情结。张玉敏、杨凤君、吕晓慧、石伟华、王一、王伟、张惠凤、张伟华等等那些亲切的面孔和熟悉的身影,这么多年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依旧清晰可见,依旧历历在目…… 张玉敏她是知青中唯一的一名**党员,一个女人却有比男人更宽阔的胸怀、更刚劲的气魄。她处理问题严肃、认真、果断,显得格外老练成熟。政治素质和修养较高,记得那年毛主席逝世中央广播电台播发消息时她正与我们全体教师在一起,惊愕的她低头不语,泪珠一串一串的掉。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她的极度悲伤,而且还有从极度悲伤中透过来的美丽……后来她当了村干部。 杨凤君她笔直的身板、英姿飒爽,风度翩翩,阳光浪漫,落落大方,称得上是豪杰妇女的典型代表。“二人转”唱得格外好,那年同当地名人表演的一出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共产党员王庆喜》节目竟一炮打响、走红。从她身上能嗅到一种不凡女人的气质味道,若毛阿敏站她面前也一定会显得逊色很多,在下乡期间坚持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后来她考上了大学。 吕晓慧她极为外向,走路、办事、劳动都风风火火,高效率快节奏。她坚持原则,为人仗义,单纯善良、表里如一,不拘小节,具有无私的心境和高尚的情操,她的任何话、任何举动你都没有必要去猜测、去怀疑。爱好体育运动,特别擅长打篮球,遇有男队员空缺她可顶替上场参加比赛,“巾帼不让须眉”就是对她最恰当的写照……后来她当上了村里供销社的店员。 石伟华她个儿头不高,身体结实健壮,不张扬、不爱表现自己。一般不开玩笑,闲谈时表情也比较严肃认真,不了解的人都以为她有点城市富家闺秀的身架。现实的她挺(píng)易近人,有板有眼的默默工作,从深沉的特性看出她内心蕴藏着的是一股力量……后来她当上了我们卫生所的赤脚医生。 王一他高高的个子,长得黑黝黝的,农活熟练利落,这方面他敢与纯农民试比高低上下。他非常能吃苦耐劳,一点城里人的大架子都没有。心态(píng)静,热情、宽厚,在大是大非面前有鲜明的立场、观点,不受权势、利益左右。全屯儿人都特别喜欢他……后来他当上了第三生产小队的队长。 王伟他是一位最强悍的小伙子,有较厚的美术、文艺功底,在美术上用他手中的那支神笔画出的山、画出的水、画出的人、画出的鸟虫鱼兽都是那么活灵活现,那么有意境。正体字写得特别好,几乎同印刷的一模一样,村民们认为他就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画家。对于文艺也有成功之作,在一次全镇的文艺会演上,他演唱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引起了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那铿锵的男高音至今在我脑海中回荡……后来他当上了民办教师。 张惠凤和张伟华她俩的性格就跟亲姐妹一样相像,谦虚、勤奋、内向、传统,追求上进,待人和蔼热情,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和性格特点。别看是城里长大的,可就像没见过大世面似的,同男同志说句话脸红得一直能到脖子根,遇到人多的场合时总是羞答答的……后来这两个人也都成了我们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从古到今中国农村历来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小屯同样不是个例、不是冰山的一角。知识青年这批新人的到来,如同**长征,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一样,给这里带了现代文化、先进的思想和全新的观念。给死气沉沉的小屯儿增添了新的血液、新的气象,以此为坐标农村社会前进的步伐似乎在顷刻间加快了节奏。 青年们下乡到我们屯儿后同村民一道战天斗地、同甘共苦,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道播种收获、尽享丰收喜悦。他们关心集体,以社为家,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快就完全融入了这个大家庭,真正成了一名农村社会的主人。小屯儿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在这片土地上不但有他们汗水的付出、有他们心血的倾注,而且还有他们青春的奉献……今天再度回首那段往事简直就是一场梦,一场充满酸甜苦辣的梦。 时光在静静地流淌,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下乡在山头屯儿的知青们对那段生涯、对第二故乡是否还深刻?还有那里的人,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是否还让你牵挂?让你魂牵梦萦?第二故乡人衷心祝愿你们日子过得好! “知青”是一个群体的符号,是一种信念的象征,还是一段多彩又有些悲壮的历史。**运动的结束,知青运动也宣告结束,山头屯儿的知青也陆续返城离别第二故乡。有人把知青称作是“失落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思考的一代”。用下乡到山头屯儿知青走过的道路可以证明,并铁的事实可以进一步证明:他们就是我们华夏炎黄家族中最勇敢的一代、最坚强的一代,也最拼搏、最抗争的一代,更是最伟大、最光荣的一代! 山头屯儿的知青,你们的名字永远在第二故乡的土地上闪光!你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第二故乡人和第二故乡人的子孙不断奋进,不断去攀登新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