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一读书,我就会想到罗孝先老师

散文随笔2023-07-0461举报/反馈

那时,在我们化念,一说到读书,自然会说到罗孝先,罗老师,因为他给我们化念人的最初印象就是读书,(píng)凡却天长日久还被人们笑话,正如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叫小李李一样,还没开口,小李李就含在嘴里,就连我们化念人供认的罗孝先,也知道我叫小李李。罗孝先,操一口河南(还是湖南)普通话,个子小,爱穿中山装,一直穿到粉白粉白的,风紧扣就没见他解开过,无论天气怎么热,也是如此,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孔乙己,有些遗腐却爱读书,嗜书为命……

这人与人的缘分是很奇妙的事情,有的分别只当是(píng)常,不料却会是暌违几十年,有的甚至会是一生。所以有时候有些话没有讲出来会成为毕生的遗憾,有些话讲出来了却因为时间的发酵而有了不同的模样。

我和罗孝先的认识交往要追溯到五十多年前,那时我尚小,他却是正值盛年,在我们化念税所工作,据当地人讲,他没结婚,这般大龄青年便成了个典型,我还真见过,他母亲时不时的会来看望他,与他过上几天,在他的社交中,我也没见过他与什么女人有过交往。好在他似乎也不在乎别人,自顾自的,但人家是正版的大学毕业生,令我们农村人羡慕不已,可这个罗孝先却生活能力异常差,同样成了没文化人笑话文化人的笑柄,成了分不清麦子韭菜的代表,时不时的会拿他来开玩笑,甚至成了教育我们读书无用论的材料和代表。那个时候建国不久,崇尚的是以**思想为指导,走的是毛主席的W产阶级G命路线,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当年的革命初心,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勤务员,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是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干部。所以,文化显得不那么重要,自然不会太看重文化。

后来,时代变了,只见他成天背着个收音机,手里拿着英语课本,学英语,边听还边跟着读,如饥似渴……
(www.taiks.com)

从那以后,只要读书,我便想到他。还与他成了朋友,他也送了我一本毛主席的书《新民主主义论》。

离开化念后,我与他的交往也少了。文字方面的交往也并不算多。那时我高中毕业回乡在化念中学当代课老师,是一个世事茫茫两不知的教员,他则在还在税所工作,我看到过他为公社宣传的新闻报道以及文字材料。虽然都是码字的,但是性质不同,共同坐下来谈天说地的时间也不算多,也因为我当时更注重的是内心的抒发,他注重的则是这片土地上的人物事件以及历史过往,还有他的外语学习,如痴如醉,着了迷。这是两种不同的走向。所以,同样都是在建筑方块字,我们建构着不同的建筑物,有的关乎温饱,有的关乎神灵。这也就导致人生有不同的走向,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不精于谋取安身立命之道,所以他最终藏身乡下,成为一个看税务工作者,而我游荡半生还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方向。

后来参加工作回乡去找他,才知道他已调到县上教书去了,也就再也没见到过他,于是终断了联系。

在化念,他就住在税所内,一间房子,隔成两半,房间里除了书还是书。税所,位于化念饭店边那个水塘上,一面环水,一面与信用社相连,四周有攀枝花和竹林包围,显得隐蔽而清幽,办公室是几间(píng)房,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叶草。屋子里采光不算好,显得有些清冷。于是寒暄之后,大家站到院子里的黄泥地上,晒晒太阳,闲聊消失了的时间。这时间其实不用言说,早已经通过头发的花白和眼角的皱纹做出了证明。通过聊天知道,这些年来,他没有中断过学习研究,而且还写了很多文史类的文章,俨然像是一位隐逸的高士,居处民间的专家,就在这间茅草覆盖的屋子里,久历春秋寒暑,修道以证正果。我现在已经明白他这样的人存在的价值,他们是科班出身,却因形势才流落到此做与专业相脖的税收工作,但是出于对书的挚爱,仿佛带着使命一般为书而读而写,读他没读完没读过的书,自然也书写它的过往,描述它的当下,笔下留存下外部世界所忽略的本来样本。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样本就是所谓的自己,有着书样的性灵所在。

三才天地人,所谓人才,是立于天地中间的代言人。知识多的说得多,知识少的说得少,无论多少,都很重要,里面有着自己和书的精神图谱。这也就是读书写作的意义所在吧。

时光苒苒,过往声声,踪影拂地。

罗考先先生说起一件事情,说是他刚到化念时,化念的父老乡亲对他特别好,而且都尊称他为罗老师……当时我想不通,他没教书,怎么会叫他罗老师呢?父亲告诉我:人家是大学生,我们化念有不起大学生,只有他一个。难怪他懂外文。后来他告诉我,说自己就是被时代耽误了。你的父亲说的对,如果不是如此,他可能会比任何一个同学都有出息。比如他说他要考研究生。当时我不懂,也就听他这么一说。

今天想起来,令我一时感到愕然,无法描述当下的心理感受。这迟到了二十多年的经历,早已经让它失去了当时的意义,可是现在想到,还是品味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我那时候也并没有想过,读书能改变一切,就是列行而已,父亲盼望我所谓的出息,可能也就是深藏在读书之内,而且那才是正道,不能“不务正业”。我知道,父母亲正因为没读过书,才不得不受尽没文化的苦头,可是一个农家娃没人提携指引,也就只能维持在一招半式之间了,但在农村,这就算是厉害的了。

我那时候也并不知道读书有什么好,甚至觉得像乡镇村那些“大干部”也没什么大学经历呀,照样好吃好在的。我不读也没什么大不了。所以,我根本不知道父亲会因此担心。其实仔细追究一番,他的心意里恐怕不只是担忧我“玩物丧志”,(其实,我现在也才明白过来,事实上我也的确也因此走过几条弯路)。

我记得父亲当面劝说过我要好好读书,我记得他“管”我的那些事情,无非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执拗被他踹了一脚,以及上初中时他因为我逃学而对我的训斥,好像就这两件记忆,至今还在那个依傍在绣锦河畔的化念坝劳作以糊口求食。我更不知道学习不好胡乱上个学从此就会背负上一辈子“农民”的身份……

今天回到老家,站在庭院里,我想起了苏轼在《洗儿诗》里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是他本人就不是这样的履行者,搞得自己一辈子奇奇怪怪。父亲的话,要表达的也有这层意思吧,可是人生那么短,忽忽几十多年就过去了,我退会到从前,反思当时不知道为何读书,似乎冥冥中受着一种神秘力量的控制。

养儿费心哪。他踹我一脚是让我知道父辈的威严,他斥责我逃学是怕我不走正道,尤其是让我选择上高中还是回家种田时,我还是选择去上了高中,他没有拦阻,我现在想来,他的心里应该是高兴的。就像如今的我,在对待小儿子的学业问题上,心理是一样的。我们在青春期总以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总以为自己为人父母后会不一样,可是天道循环,临到自己了,才会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心。自己不努力,没人能够救你。养儿育女都费心,你要从小呵护培育他,唯恐受人欺负或者受人蛊惑,唯恐他学习不好才艺不高,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成功”,就像不是每个男孩将来都要当领导是一个道理。你的心是煎熬的,可是,他(她)不知道,都在强调“你为什么不理解我”,却缺乏沟通的技巧。结果搞得双方都很累。

我记得自己也曾经说过“中国人就知道把理想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之类的话,临到自己,面对这句话真的是五味杂陈。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即使参与不了他们的人生进程,但是,孩子的心理,父母其实都知道、都明白,也都因之着急而焦虑。人的阅历多了,小聪明是不过眼的,只是心照不宣罢了。

今天想到罗孝先老师,想到他都四十了,读了不少书,还在读,兹兹以求……然后……然后呢,忽然我一身轻松,又无言语,仿佛真正久别的人重逢一定无言样。“能够真懂得读书的,除了亲人,就是老师,还有那些爱读书的人。真正的感情,必然蕴含在读书之中,那些不能包容你读书的,必然是薄情寡义乃至无情无义。

时间证明,我走的路即便不对,但也没有走错。有的人在大时代里会感慨”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那么要我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要你心里安宁,”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怎么会安静不下来呢?你只看到一张书桌的形制,心里没有它的容积,它又能在何处安放呢?

但无论如何,一想起罗孝先,就想到读书,反之,一读书,就想到罗孝先,罗孝先老师,如他曾住过所化念税所边上的那潭水,我渐渐柔和下来,身体中,少了锋芒,心事澄明,与他交往的那些记吃开始透亮,回忆中的文字,如天上流云,让我的时空不在是白纸,它画着一轮艳阳,文鸣字谷中,像金色的光线经过我的头骨,顺着我的身子和皮肤上那数不清的毛孔,汨汨进入心中,我有暗恋,此刻,不便说出……

今天,一读书,我便想到罗孝先,仿佛我也如他一样爱书,爱读……

遗憾的是,我真不知道,罗孝先老师在哪?还好吗?还爱读书吗?

人一辈子,在生命历程中,会遇到许多人。罗孝先,读书,是他给我的感受,就一瞬,很短暂,这辈子,却让我记住了他,很少在他身边,我的爱却为他的读书长锁了一世挂念。

一个他,一个我,一份情,一生念,一个经年,一世珍惜。纵然后来未见,纵然不能时常相依,他也是我永恒的缱绻,却得益终身……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