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故乡的晒谷场

散文随笔2023-06-1562举报/反馈

记得儿时,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晒谷场。它承载了过去太多的记忆,令人不得不去惦念它、叙述它,寄托浓浓的亲情友情和拾得起放不下的乡愁。

晒谷场一般建设在房屋附近,居住在土楼的日子,就设置在土楼天井中间;居住在排屋的日子,就设置在排屋前面。这样有利于乡亲们使用它。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夏天晒早稻、花生、绿豆。秋天晒晚稻、番薯干、芥菜干、萝卜干。晒谷场就像是勤快的乡亲,农忙时节它不闲,农闲时节也忙碌。

晒早稻的日子,夏天的天气像孩子脸,刚刚还阳光灿烂,忽然就雨水哗哗。因此晒谷子要看守着,大毒日头照着也不能离开。轮到我家看谷子的时候,父母有时会派我去。任务主要有三:第一是防大雨来了,要敲锣请午休的乡亲帮忙收谷。要学会看老天爷的脸色,看到乌云滚滚,就要喊人提前把谷子用谷耙、扫把拢成一堆,再用薄膜遮盖,以免被大雨淋湿。第二防天上的麻雀成群结队过来抢粮。它们飞来了,动作很快,在谷子里边啄吃边玩,好不快哉!开头还怕锣响,听多了,这些小小强盗也就不怕了。你使劲敲锣,它们当看戏,继续闲庭信步。这就要拿着竹篙赶走它们。但它们很快又回来了,只有当它们的胃囊装满了谷子,才会呼朋唤友向着夕阳的方向飞走。第三是防老鹰。老家的石壁子山,住着老鹰一家子,两大一小,不时下来晒谷场盘旋寻食。它们口味可高了,才不要吃谷子,专挑晒谷场附近的小鸡雏下手。它们的眼睛锐利,盯准目标,一击必中。被抓走小鸡雏的农妇,可伤心了,一只鸡雏就是一只大鸡,春节就少了祭拜老祖宗的祭品了。所以看谷子的人,自发保护被母鸡带出来寻食的小鸡雏,这是不成文的规定。

话说有一次,我遇见了一只老鹰冲下来抓小鸡雏,幸亏母鸡机警,咯咯咯大叫,把一窝七八只鸡雏收拢到翅膀下面,老鹰见状无可奈何,只好拍拍翅膀飞去山上。

那些英雄的老母鸡是值得尊敬的,往往成了乡亲们众口夸赞的对象,身上闪耀着光环,孩子们愿意把谷子赏给它作为奖励。

七十年代的晒谷场,多数水泥硬底化了,所以还用来晒谷子之外的农作物,例如花生绿豆,或者黄麻山草凉粉草。我最喜欢晒花生,晒干了的花生,入口满嘴香,所以作为看守可是好差使。凉粉草有一股特殊的香气,乡亲用它的干草煮水,拌入绿豆粉或米浆,煮熟起锅,冷却后,就是消暑解渴的黑凉粉。大暑天加上红糖来一碗,不知有多痛快!到了秋天,还可以晒芥菜萝卜,晒干后腌泡到陶罐里,是乡亲们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主菜。

儿时的晒谷场,不仅仅是晒农作物那么简单,还是整个村子的文化活动中心。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露天电影,就在晒谷场进行。每当电影队来了,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孩子们早早就拿了草席板凳去晒谷场霸位,开场后,附近村子有亲戚的也会来看电影,这就要给他们留位。电影结束了,父母会请亲戚到家里吃宵夜,一般会煮粥、煮鸡蛋糖水或炒粄。亲戚们大多数不愿吃,要赶回去睡觉,好应付第二天的劳动。但准新郎新娘就不一样,男青年希望跟女朋友多呆一会,女青年则想跟男朋友说说话,这样就会吃完宵夜才离开,而送别的路上,月光下成双成对,卿卿我我,好不浪漫,月亮也会吃醋。

我童年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灯。时有一些外乡人过来凭手艺赚钱。有打功夫卖膏药的跌打医生,有做锡酒壶的锡匠、会打锄头的铁匠。他们的大汽灯在夜色里显得特别明亮,一群群飞蛾从田野里飞来,不断盘旋起舞。有些劳动中扭伤手脚和腰骨的乡亲,会请跌打医生按摩医治。喜欢锡酒壶的,就请工匠现场浇铸。大白天大家都要下田,看工匠干活就成了一道风景。我家里的锡酒壶,就是请工匠做的。到了节日喝酒,它就派上用场了,精致的花纹,细巧的壶嘴,用来斟酒自有一番韵味。有些父母女儿要出嫁的人家,专门做一套酒壶和酒杯,给女儿做嫁妆,所以锡匠的生意非常好。接了订单,也不离开村子,一连几天就住在生产队队部里,自己做饭,饭后埋头干活,把所有的订单完成了,才去收拾工具准备离开。离开之前,一般会去村长或队长家里喝茶,送上一个精美的小锡壶作为受到关照的谢礼。村长和队长们照例推让一番,然后收下礼物,请他们明年再来。

乡村的时光过得飞快,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是在晒谷场分塘鱼的日子。

通常这天,生产队会安排社员下塘打鱼,打上来的鱼,小的放回去,春节再打。大的论斤分给各家。一般草鱼鲢鱼长大较快,先打上来分。我家分到的鱼,中午母亲会拿一条宰杀干净熬鱼粥,放很多的葱,一家人吃得肚子滚圆,直到吃不下了才停筷。到了晚上,把剩下的鱼煎了煮葱,香气扑鼻,又吃个痛快!父亲还不失时机把盛酒的锡壶拿出来,喝上两杯,然后给我们说他在西岩山茶场种茶种瓜的故事。听完了,我就拿着母亲给我的月饼出去找伴赏月去了。

到了春节,晒谷场就更热闹了,四乡八里,舞狮舞龙舞鹤的队伍络绎不绝前来表演,乡亲们穿着新衣裳,在北风中观看演出,看到精彩处,掌声雷动。我少年时代参加过村里的舞狮队,学会了一套南拳拳法和一套双刀刀法,确实很有趣。发展到后来,村里的晒谷场成了迎神赛会的场所,祭品堆得山高,鞭炮齐鸣,煞是好看。春社结束后,穿着统一服装的族中长辈、小伙子、美少女扛着神像、彩旗,各种牌匾,到各村*行。我的家乡迎北帝爷的日子在年初六,以前习惯年初二初三走亲戚的,都在年初六这天集中来了,可见有多热闹。

当然这些热闹是我离开家乡到羊城定居后才有的事情,因为在外地工作的单位是文化服务行业,别人过节我工作,所以很少能在春节回家去沾沾喜气,未尝不是遗憾。父母去世之后,故乡变得陌生了,我就更少回去了,发生在晒谷场的故事,通过朋友圈,也知道不少,也写过诗,如这首《传故乡正月初六迎北帝巡游》:屏里年年望故乡,每逢正月喜洋洋。恭迎北帝家家乐,独有骚人在远方!

故乡人出外打工做生意的多了,田园没什么人耕种,许多晒谷场已有多年闻不到谷子的味道。相反,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近,许多留家的乡亲也拥有了汽车,晒谷场都作了停车场,有了它新的用途。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