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大慈恩寺
几十年前在古城西安求学,虽颇得天时地利之便,但因成天课业繁重、俗务缠身,始终未得闲暇去中外闻名的大慈恩寺一游。以至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多年以来,心里老像欠着一笔什么债,隐隐有些儿不安。 去年盛夏七月一日,因去西安走亲访友,我就和妻子一道,在几位亲友陪同下,乘公交车直赴大慈恩寺游玩,总算了却了心中这一宿愿。 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南郊,原为隋代无漏寺,唐武德初年废弃。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于贞观22年(即公元648年)重修再建,取名“慈恩”。 寺院建成后宣令度僧300,礼请从印度取经归来的高僧玄奘三藏法师为首任住持,在此翻译佛教经典10余年,创立了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唯识宗。 寺内大雁塔巍然屹立,高耸入云,是玄奘法师为珍藏经典于唐永徽3年(即公元652年)修建的。塔7层,高64.5米,虽经千年风雨沧桑,仍然完好无损。 现在的大慈恩寺,系唐代大慈恩寺的西院,占地76亩多。这些年来,西安市政府加大对大慈恩寺周边建设及环境治理力度,已基本形成了以大慈恩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旅游风景格局。 寺内修建了5000平方米的仿唐建筑群玄奘三藏院。 三藏院地宫金碧辉煌,供奉着佛陀舍利、玄奘法师顶骨舍利、贝叶经、唐代佛像等珍宝,使千年古刹更具魅力、更显雄伟壮观。 我们到达大慈恩寺时,天正落着霏霏细雨,使得本来炎热的天气骤然平添几分凉意。进得门来,沿着一条被雨水淋湿的道路缓步向前走去,但见路的两边树木蓊郁,芳草如茵,花影扶疏,鸟声隐约。 路的正前方就是巍然高矗云空的大雁塔。 塔的左右两边和后面是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寺院建筑群。一个个身着黄袍或灰袍的年轻僧人偶尔穿梭来往于庭院和房屋间。 因为是雨天,来这儿游玩的游客很少,四处悄寂无声,安恬静谧。 置身其中,冉冉雨丝和古建筑所形成的空濛深远的氛围,很快牵起人对远古往事的遥想,我不但想起1000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在这里日日夜夜翻译佛经和著书立说的情景,还想起这位永受世人尊敬和爱戴的高僧一生来…… 玄奘原名陈祎,公元602年生于今河南省郾师县。由于家境贫穷,13岁便出家当了和尚,开始钻研佛经。 他非常好学,经常到各地向高僧求教。 公元626年,他来到长安拜师,听说天竺(印度)的那烂陀寺有位戒贤法师,精通各派佛学学说,于是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学习、取经。 公元627年,玄奘不顾洪荒,出玉门关西进,抱着“求学”的心愿,横穿400公里大沙漠。 途中,他失手洒掉了最后一皮囊水,但仍然继续西进,走了五天四夜,滴水未进。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走了2万多公里,经过中亚和阿富汗、巴基斯坦,用了四年多时间,才终于到达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寺。 玄奘在那里向戒贤法师等人学习佛学理论,两年后,又到各地去游历,先后到过100多个国家,参加过很多佛学辩论会,没有人能驳倒他,因而名震印度。 戒日王在曲女城开了18天大会,玄奘的两部佛学著作被奉为“大乘天”和“解脱天”,没有一个人敢提出质问。 玄奘在印度游学17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梵文佛经657部,受到唐太宗李世民赞赏和推崇。 他在大慈恩寺专心译经,译出75部、1335卷。 他还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古印度。 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见闻,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民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情况。 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为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青睐。 公元664年,玄奘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他勤勉精进的一生,对促进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导游小姐带领下,我们先一一参观游览了一间间陈列室,最后才登上巍巍的大雁塔顶。 站在塔顶向四周眺望,只见塔的东、西、北三面微雨中的西安城区高楼林立、人群熙攘、车水马龙,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而塔的南面,野阔风紧,天旷地远。雨中各种高低不一的房舍、远处云遮雾绕的秦岭诸峰,则朦胧含蓄,如诗如画。 为了进一步开发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形成文化产业优势,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斥巨资对大慈恩寺及周边进行了大规模增修改造。 现在其面貌不仅变新了,规模也扩大了,还增加了许多历史文化内容,游人来到这里,不仅能享受到唐代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会被大唐雄强宏大的气象所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