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边界》读后感摘抄

原创美文2022-01-2863举报/反馈

  《边界》是一本由胡刚刚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2021-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界》读后感(一):成长边界终将消逝,书写却让人铭记!

  寒冬腊月,新春将至,阅读这本《边界》,我很庆幸。这是一部讲述成长和光影的散文书籍,作者以记忆为根,以想象为翅,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热爱文字、绘画、音乐、乃至科技的女性的情感和心灵不断成长、飞升的旅程。全书有种时光流转般的基调,平和朴素,时时流动,每一个瞬间又是十分郑重的。全书内容涉猎广泛,包容万千,讲述了作者对身世、家庭、童年以及对自然、生命、社会等方面话题的感悟与杂想。作者以文字描述素年里的烟火人间,并探索自我与外在环境及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之保持的疏离感。

  这种善于以典雅繁丽文字,用准确诗意的意象创造出无法复制的特质散文,书中散发的文字素养绝非常人所能及,如果没有耳熏沐染地熏陶和日积月累地沉淀是无法写就的。刚开始看到作者名字还以为是一位男性作者,殊不知翻开书本,却给人一种悠悠流水,含芳吐蕊,沁人心脾的美感。胡刚刚,80后美女作家,爱好绘画、写作,在港台、北美等多地区屡获文学累大奖。她更是清朝翰林学士胡安铨玄孙女,舞蹈家胡果刚、尹佩芳孙女。作者如此的家庭文化背景,联想到书中她独特的文思气质也就不足为奇了。

  《边界》平静、随意,有着自然的风貌、怀旧的气质以及对于现实不动声色的冷眼关注。展示了作者对于过往、对于人世、对于成长的思考,包括内心的自省、对他人的洞察。这是一本略显私密的书,但却架构了一道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真诚沟通的桥梁。譬如在叙写成长时,作者写到了很多有无限的诱惑,也有身处渺小的悲哀,我们似乎总是被洪流推着前行或后退。可胡刚刚却用温暖的笔触描述了一个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每一个经历都是散发光环的年轮,流淌着从酸到甜的味道。这些可以看出作者对往事怀有一份敬意,她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所应该秉持的和谐,这份和谐不是相互改造与改变,而是对彼此的尊重和敬意,这份尊重与尊敬,让作者的文章多了份禅意。

  作者采用一种“清谈”的方式来书写,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多为有感而发的心情之语,给人一种“时光流转”般的沉静感觉,文字如同穿越月光夜色的清越笛声。全书以极其耐心与细致之笔娓娓写来,甚至不惜大篇幅地对自然细小物像进行极其精细的描画。在这方面作者有着很准确的人生观察,她的思维跨越时空,使得记忆中的人事和当下的人生相互交织,叙述视角不断切换,就犹如电影画面一样自然流转。

  在此基础上,作者文笔华丽优美,精准细腻地把握了人物心灵的转变,使得全书的叙述视野十分开阔,她的记叙,所思、所感、所悟都极具音符般跳跃的律动,让人随着她文字的不断转折变化中感悟生命悲喜的喟叹和优美。作者是一个素颜女童和始终执守边缘的写作者,身份分裂交错,她的叙述语言有一种女作家独特的细腻和优美,而且透出一种非同一般的质感,温和而有张力,文笔如入化境,给人勾勒出一副清新自然、出入自如的独特唯美意境。

  《边界》读后感(二):《边界》:谁的成长不是一边设防,一边破防

  当拿到《边界》这本书后,被它的名字吸引。生活中处处需要边界、尺度和分寸,把握好这些才能与人、与生活、与社会和谐相处。翻阅后,却发现是我肤浅了,标题并不是散文集的全意。

  筷子放水里变弯了,拿出来又变直了,怎么回事?一旦事物承认有自身之后,它就引发很多问题,它就得承认世界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表象、现象,甚至是假象;一部分才是背后那个本质的不变东西。

  《边界》由留美硕士胡刚刚女士所著,她是测试架构师、作家和画家。书中写了她的成长故事,与其说是她的成长,不如说是另一个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她”,也就是哲学上讲的胡刚刚“本我”的成长自述。

  书中回忆了她一个个矛盾又纠结,设防又破防,心理建设的成长故事。每段文字都像一颗冲破屏障的钉子,**挺地钉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里。令读者感觉书中写得不是作者,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你。

  1.“成熟”和稚嫩的边界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若人在童年被忽视过或感受到过外界的敌意,则会产生回避型人格。”

  作者在她12岁时,因身体发育较同龄人早,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和个别老师的挖苦。尽管被医生和母亲告知身体正常,也难以逃掉自己是异类的执念。

  她在书中写道:“身体攻入成熟,心里死守稚嫩,我横跨黑白两界,不知何时脱险,或者,遇难。”

  为了保护自己,她找到了自我防卫的武器,那就是保持安静,建立了属于语言暴力和冷暴力的边界。

  作者在书中写道:“孩子拥有区别成人的审美,并且从不避讳直言见解,若尺度把握不好,诚实与恶毒不过一线间。”

  是啊,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这样“诚实”的语言暴力。但是,童年的心理阴影如地基里的蝼蚁,个头不大,伤害却很大,严重者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伤害,放下过往,放过自己,单纯且热切地活着。

  说到此,不得不提一下某些小视频平台上喜欢那些少年老成的人。本该好好玩耍的孩子,在视频里却调着中年人的侃,扯着闲片,浪费着大把的时间。该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有的家长则带着同龄的孩子运动、读书、写毛笔字、画画等做一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

  如果在数字时代不把成熟和稚嫩的边界划清楚,孩子成人后,很可能会用一生来弥补曾经“浪费”的时光。

  2.友情和爱情边界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一个人找另一个人,找对了是爱情;找不对是友情。

  书中开篇第一章就讲了作者与她男同事软件架构师无疾而终的友情亦或“爱情”。

  事情源于她的车打不着火了,当时公司里只有软件架构师(后面简称男同事)还在加班,只好求助于他。此后,一来二去,两人便渐渐熟悉。

  后来,男同事离职,她出于礼貌发了封告别的邮件。没想到的是男同事再度联系她,并经常约她。她嘴上不同意,身体却很诚实,“本我”拒绝,“自我”接受他的约会。这令她徘徊于友情与爱情的边界上。

  当男同事正式向她求爱时,她的“本我”和“自我”达成了一致,拒绝。

  她对男同事说:“王尔德说过,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求而不得,另一种是得偿所愿。幸福感是依靠尚未得到与完全得到之间的临界状态来维持的,这种状态就是希望。我不想让你失去希望,我想让你幸福。”

  最后,她用拼图的边界尽头能否重生出无尽的疆土?用坚定的信心埋藏了初来的“爱情”。

  盖瑞·查普曼的理论是:你期待对方用你想要的方式爱你,如果他给你的,是他想给的而不是你想要的,那么误解就会产生。这不定是他对你无视,而是你们拥有不同的爱情语言。好比鱼儿不会接受用胡萝卜作诱饵垂钓的小白兔。

  作者用自己的爱情语言,如《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公主,为自己做一层级加一层级的心理建设,建设出自己认为安全的心理城堡。

  成长中的爱情是毒药,也是人生痛苦的另一种体验。

  其实众生皆苦,河蚌要承受身体揉沙的痛苦,才能孕育出晶美的珍珠;孔雀要吞食有毒的蜈蚣等毒虫,才会让自己的羽毛更加绚烂。

  3.“我”和你的边界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赵玉平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讲得是一个收垃圾的人看到垃圾,却不去捡垃圾的事。他说,通过这个人的做法,得出一个结论,在态度上讲这叫有可为有可不为;在哲学上叫知道自己是谁;在营销上叫定位清晰;在管理上叫只做产业链的一段,这就叫边界。

  边界原指疆土区划,近几年这个词被用在了各个行业和关系中,属兴起的新词汇,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

  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他(她)可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以致强入跨入别人的边界,却不自知;还有人会无意识地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事交付给别人,强行把别人请入自己的边界内。

  像上面两种情况,在我们的人际社交关系中经常出现。比如书中作者和她朋友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人际关系的边界在哪儿了。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作者与共事四年的盛宸,还是国内的同乡、同窗,所以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同事兼朋友。

  盛宸每次与作者倾诉最多的是他副业的成功、婚姻的失败和对身体不适的抱怨。每每此时,作者都会认真且耐心地劝导他,给予他最真诚的关爱。

  后来,盛宸因患病不治离世。作者去他之前的网络账号追思他,才发现“现实背后的虚拟里,他抹去负责情绪,化身网友眼中谈古论今的才子、浪漫温柔的公子、侠肝义胆的汉子、心系故土的赤子。”

  原来盛宸强行进入作者的界限内,却从未真正邀请作者进入过他的边界内。

  如作者书中所写:“真正的成长从不源于探索群体,而是源于探索自我。只有收回向外的触角,经历内省的孤独,才能顿悟成长的意义。”

  4.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谁的成长不是一边设防,一边破防啊。只有认清自己,认识自己,才能更早出发上路,而不是随波逐流。

  人生海海,每个人都是一滴海水,每个人都可以拥抱世界,只有厘清内心与世界的关系,不断拓展自我边界,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读完《边界》,看着内封上作者胡刚刚的相片,想起软件架构师曾写给她的一句话:“人们觉得你很安静,但是你的脑袋里充满咆哮,只是没人听得到。”何其有幸,此时,我们正好翻开此书,看到了她脑袋里的风暴,是这么绚烂,又有力量。

  图片来自 公众号---花开有声7

  《边界》读后感(三):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很多交易和活动通过一个软件就能搞定。而这些大大小小软件的面市,有程序员写代码的功劳,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软件测试。

  于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应运而生,那就是软件测试架构师。他们的工作是检测软件的实用性能、质量,及时发现设计的缺陷,也就是专门挑程序方面的错误。这个测试架构师很多时候被戏称为冷血无情的程序员“杀手”。

  从这个职业的工作角度来看,通常会被认为是严谨而古板,缺少乐趣的。但是有一位女孩,不止是理性的程序杀手,还经常感性地写诗写散文,画画。她就是《边界》一书的作者胡刚刚。

  她除了当软件测试架构师,还是北美中文作协会员、《留学生》杂志专栏作家。她的诗歌和散文曾经获得过杜伊诺城堡国际诗歌大赛诗人奖、香港青年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中文学奖、北美汉新文学奖和广东花地文学奖。她的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国际画展。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她就是妥妥的一枚斜杠青年。

  在《边界》这本散文集中,她讲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职业经历,生活体验以及人生感悟,有青涩、破茧、离别和自省。这本书得到了曾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奖项的刘庆邦、邵丽、邱华栋、慕容雪村等文学名宿的联袂推荐。

  程序测试架构师、作家、画家,集三位于一体,本身就有点蒙太奇的感觉。而这本书的封面,更是有点炫幻,采用了不同层次的紫色,又凭添了一些浪漫的感觉。书中的一篇篇短文,是一段段光影串起来的成长故事。

  01 纯洁意味着兼容并蓄,波澜不惊

  人们常常认为白色是纯洁的,很多时候会用它来形容干净和一尘不染。在许多小说和影视剧中,仙女或者天真无邪的姑娘们,都是穿着白色的衣裙。

  但是作者胡刚刚说,纯洁不单意味着某种颜色的初始状态,还意味着它在不同色彩入侵的时候能否保持本色,而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黑色。

  她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色彩,有着个性和独特的感受及理解。虽然她也喜欢白色,但她认为白色的可塑性最强,它的纯洁是脆弱的,外界稍有一丝入侵,便会换了模样。

  而黑色的纯洁有一种百毒不侵的坚贞。黑色兼容并蓄,历经万象,却波澜不惊。就如同黑洞,收纳了全部的光谱,才配称为宇宙的眼睛。

  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经历过磨难和失败,经受过挫折和打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亲情、友情和爱情。

  胡刚刚在书中讲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片段。小时候受到的排斥和冷眼,虽然一度让她有点自卑,但是她选择了原谅过去。而职场经历,虽然让她体会到人情的冷漠,但是她选择了疏离,不让那些琐碎事情改变自己的立场。

  接受生命给予的一切,并且转化为动力,才能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去找到自己的目标。

  02 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近年来部分省份采取的高考改革政策,让学生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从几门学科中做出选择。再加上现在的就业模式多元化,也不一定都要往某个热门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然而,在此之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让很多人忍痛放弃自己的爱好。胡刚刚也是这样。儿时的她热爱美术,她的梦想就是每天可以画画,高高兴兴地画一辈子。

  但是,在她上中学时候,老师不止一次强调,希望大家把时间节省下来用在主课的学习上,以便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于是她无奈地放弃了画画。高考前夕,当她想选择美术专业时,父亲执意让她报考计算机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就业机会多。

  经过多次抗争,胡刚刚最终妥协了。随后的几年,她沉浸在编程、数据、微积分等课程中,并且拼尽全力,希望能在那个行业有所作为。之后出国,读研,加入IT大军,拥有了一份看似体面的生活。

  有一天,当她不经意地步入美术用品商店时,内心的隐隐作痛突然唤醒了她: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是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满足一些自尊和虚荣,比如让别人羡慕的工作和生活。而梦想是属于自己的,是脱去伪装的纯真,是藏在灵魂深处的净土。

  于是她又开始重新拾起了画笔。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曾经娴熟的落笔着色感觉和自信都淡化了,但她没有灰心。她说:无论是否能够面对,现实与梦想的落差都是存在的。我们需要用意义和价值来托起自己,去顽强地追逐梦想。

  就如同《边界》这本书封底上的一段话:如果心是一只迁徙于千百座城池间的蝴蝶,那么梦就是被蝴蝶当作引弓之箭的翅膀。如果蝴蝶的翅膀可以扫尽千百条街巷无人问津的寂寞与荒凉,那么它必将覆盖我所有处子般的忧伤。

  梦想没有标准,也不需要挥霍很多财富和时间,只需要有坚实的信念。当初为了现实而暂时放弃梦想的我们,也可以重新开始,为梦想努力奋斗一番。
m.taiks.com

  03 为自己活,不用在意别人怎么想

  春节快到了,对于某些单身适龄青年来说,相亲一事又被家长排上了议事日程。多数年轻人对相亲是排斥的,但又不得不去面对。勉强答应去见一面的,有些是迫于家人催婚的压力,有些是抱着多认识一个人的念头。而那些反感的,多数是觉得相亲的功利心太强。

  但是从父母的角度来看,相亲是很能理解的一件事情。现阶段的适龄青年,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供他们读完大学出来,接下来的愿望就是希望他们尽快成家立业。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也许那些需要相亲的多数是自身或者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其实不然。作者胡刚刚在《边界》一书中讲述了自己一段亲身经历:在27岁时,因不忍心让父母担忧,去相了一回亲。

  相亲的过程很尴尬。对方托媒人来打听她是什么身份,年薪多少,有没有美国绿卡?这一系列类似签合同的条款亮出来,令胡刚刚拍案而起,拂袖而去。

  除了相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委屈自己。比如,明明不想借钱给某些人,却又担心对方说自己不够仗义;明明是对方做错事,但碍于情面,不好给他指出来。又或者,为了得到大家的好评,而去做一些讨好的事情。

  作者也曾经在这类矛盾中徘徊,但是经过一些历练后,她明确了自己的想法。她在《边界》这本书中说:寻找自己的生活,无论用腿脚,用笔墨,还是用思想。不苛求结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在意别人怎么想。

  04 结语

  征服欧美文坛的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说过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边界》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胡刚刚真实的自我,以及她对梦想的追求,对情感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一个个故事叙述的记忆,无不显示出青涩和自省的疼痛,也展示出破茧和成长的力量。

  书中还附送了用作者获奖的美术作品制成的书签,让我们对书中的故事产生共鸣之外,还能静心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和温馨。

  《边界》读后感(四):《边界》:突破心灵边界,跨越时空,痛并成长着

  春节越来越近了。跟朋友聊天儿,朋友很无奈地说,今天又没法儿回家过年了,这年根儿越近,乡愁越深啊!

  说起乡愁,深有同感。可真说清楚什么是乡愁,还真不大容易,于是不由得想起余光中先生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小四幅画面,一下子跨越了千万里、绵延了几十年,本来无比抽象的乡愁,瞬间从心底某一个角落疯狂滋长,溢出眼角眉梢。

  虽然依然说不清楚乡愁是什么,但却清楚地感觉到,它就深深地埋在那里,搅扰着你。逆转时空产生的立体思维,让我们跟着一根思绪,多维回转,丰富的联想带来强劲的心灵撞击,形成令人震撼的共鸣。

  这种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常常出现在电影屏幕上,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本不一样的《边界》。

  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胡刚刚,是一位特殊的女子:

  她生于北京,现居美国,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计算机硕士,一位软件测试架构师。本是一枚妥妥的工科女,可她却还是北美中文作协会员、《留学生》杂志专栏作家,曾获杜伊诺城堡国际诗歌大赛诗人奖、香港青年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中文学奖、北美汉新文学奖、广东花地文学奖等奖项,不只如此,她还有多幅绘画作品入选国际画展。

  软件遇到了诗歌,散文遇到了绘画,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了西方思想。在多重碰撞下诞生的《边界》里,作者用不一样的文字,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叙述了不一样的情感、梦想与成长经历。

  01. 蒙太奇:让思维跨越时空

  2018年有一部电影引起观众热议。有人说它震撼心灵,因而一刷再刷;也有人说看不懂,因而酣睡在影院里。

  这部《无问西东》,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叙事手法,用闪回方式撷取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及当今四个时光片段,多视角、多维度、多时空地将四个故事剪辑在一起。

  一刷再刷的观众,从四段时空的穿插交错中,看到四个时代中年轻人不同的选择和命运,感受到青春在百年跨度中盛开,如同人生永远停留在如歌的岁月年华里。

  而酣睡在影院的观众,则迷失在时空的旋转中。不过,只要能够看到暗藏的那条人物线索,就不难把1923年、1941年、1960年和21世纪发生的四个故事完整拼贴,感受百年历史的生生不息。

  在电影结尾处,当年轻的主人公张果果不疾不徐道出内心独白:“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看似散乱的故事瞬间有了清晰的脉络,代代传承的自然与珍贵让人怦然心动。

  这种蒙太奇的艺术手法,被胡刚刚成功地嫁接到了笔下的散文里。在《边界》中,不同时空的故事、不同领域的概念被链接起来,视觉形象的堆叠随处可见。

  比如,她在《边界》篇中,分别用磁场、高厦、木兰、广场这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讲述了与一个曾经的同事从相杀到相吸、再到追逐与逃避的过程,期间还跳转到儿时,看到了埋在灵魂深处的童年创伤。

  再比如在《隐者》篇里,她用这样的语言来描绘内心的渴慕:

  “胭脂色悬窗缓缓推开,露出香草冰激凌半融化的甜,松果披着蛇鳞匍匐挺进,擦除一路告诫:谨慎控制温度、湿度、风度,翻转脉搏的指数,让孵化器匿伏安全处,保持畅通电路,静待,结局破壳。”

  这样的文章结构与文字风格,极大地拓展了表现空间。如果读者能够跟上作者思维的延展,就会感受到一个跨越时空、跨越领域、跨越现实与梦想的新维度。

  02. 华丽:以细腻的语言碰触心灵

  青春似乎只有在回忆时才是美好的,而在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却常常是疼痛。

  在胡刚刚的《边界》里,一个个故事叙述的,是一段段光影串联的成长。而成长,就像一颗冲破屏障的钉子,它意味着青涩、破茧、离别与自省,带给人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疼痛。

  在书中,配合蒙太奇似的思绪浮想,大量华丽的语言,将作者模糊抽象的成长痛感渲染得浓烈而清晰,也将作者痛定之后的顿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比如,在《肖像》篇中,为了给偶遇而心仪的“舵手”画像,她“以喷薄欲出的热切燃烧画纸,空臆尽言,融卡通于速写,向庄重里添加活跃,只为将离别的告白巧饰成雅笑。”

  在《米勒拟态》篇中,她这样描述自己少年时的憧憬:“尽管鳞鸿杳绝,我依旧会想起他,一个心理年龄远成熟于实际年龄的人,有着超群的才华和沉郁的儒雅。他轻柔的话音是我低烧的瘾,他模糊的笑意是我无解的谜。作为一个习惯隐身却渴望被留意的观察者,在每一个经过他的窒息瞬间,我都试图向他崭露锋芒,可矜持总令我笨拙地收拢彩翼。”

  在《隐者》中,作者在十几年后意外和曾经喜欢的歌手重新建立联系后,歌手为重新找到她而惊喜,说“没想到你居然记得我”,作者的内心独白是:“我当然记得,我怎么会忘呢?即使世界枯朽为沙海,你仍旧是我荣光的蜃台”。

  而在这样浓重的情感宣泄之后,作者总会有深思之后的顿悟,于是在文中,无数的金句散落在字里行间,在不经意间让人为之心动。

  比如在《惰性》篇中,发现曾经的“朋友”虚伪待人时,她说“我们在路上受到过的大小伤害,若来自亲人,不妨原谅,若来自外人,不妨遗忘”。

  她说:“失望越多,就越缺乏安全感,容忍度也就越低”“你期待对方用你想要的方式爱你,如果他给你的,是他想给的而不是你想要的,那么误解就会产生。这不一定是他对你无视,而是你们拥有不同的爱情语言”……

  她说:“幸福感是依靠尚未得到与完全得到之间的临界状态来维持的,这种状态就是希望”“与其爱我爱的人,不如爱爱我的人”“既然我是他的流星,他又何必成为我的恒星”“身处现在缅怀过去的人生是痛苦的,你必须面对现在”……

  这样的沉淀,在书中俯拾即是。它们是痛,也是悟,更是每个人正在、将会、或曾经拥有的真正的青春色彩。

  03. 突破:从心理边界看成长轨迹

  在《边界》中,除了蒙太奇式的故事情节,还有大量的作者内心独白,展示着一段坎坷的心理成长历程。

  书中涉及到的男主人公大多是用代称来命名的,比如《时差》中的“猎人”,《孩童游戏》中的“游戏设计师”,《肖像》中的“舵手”,《隐者》中的“隐身男孩”……

  这些名字,让读者感应到的,是一个被动接受、消极观察的女子形象。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是观察者不是参与者,是守卫者不是进攻者”。

  作者在文中说:“路旁不知名的树上结出柠檬皮糖一样的果实,像极了,我屈伸无常的自尊”。这种无处安放的“自尊”,作者又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因为自卑,个体会以超越他人的方式来寻求补偿,这种超越即高程度自尊,或者说自负”。

  作者的“高自尊”又来源于哪里?阿德勒说:“在童年被忽视过或感受到过外界的敌意,则会产生回避型人格”。

  在书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作者用回避给自己设置的边界:在《边界》中,她选择在广场靠边站;在《孩童游戏》中,她选择在痛苦中合成遗忘,把游戏设计师越推越远;在《隐者》中,她因自惭形秽而决意逃避……

  在成人视界里,作者无疑是优秀的,但“高自尊”却让她驱不散心中的孤独与畏惧。

  当时空拉回到十二岁时,我们看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孩子的审美异于成人,早早被童年抛弃的孩子就成了异类。日渐成熟中的少女,一边无比羡慕着薄得像片斑斓蝴蝶的同伴,一边经历着冷暴力的孤独、语言暴力的排斥和同龄人行动上的霸凌……

  “身体攻入成熟,心里死守稚嫩”,寡不敌众之下,她只好给自己“精心布置好警戒线”,因为她不知道自己“何时脱险,或者,遇难”。

  在这样的警戒线之内,要么承受束缚的痛楚,要么承受成长的痛楚。好在她在束缚中挣扎着醒悟:曾经的伤害已然过去,未来的路在自己脚下,圈囿于虚幻的界限,只会错过世间的风雨。于是,她鼓起勇气去探试,边界在刺痛中慢慢被突破:

  她登录了十几年前跟“隐身男孩”通信的邮箱;她明白“只要听到回音,响亮与否,悦耳与否,都深怀感激”;她意识到在“交流中的发现是双向的,发现了对方,也就发现了自我”……

  于是她说:“我是自己命运的撰稿人,书写成长的过程中,也被成长所书写”。

  写在最后:

  合上《边界》,仿佛散去一缕跨时空的愁绪。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胡刚刚的梦想,但是我们相信她坚如磐石的信念,“这种信念,来自对幸福最单纯的向往,和对自由最无暇的渴望”。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其实这世上从来就不缺密码,缺少的,是洞若观火的有心人”,或许我们也可以透过捕捉到的灵感碎片,解密自己的《边界》密码,走向更辽远的领域空间。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