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镜子里的陌生人》读后感锦集

原创美文2021-12-2455举报/反馈

  《镜子里的陌生人》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莱文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1-1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子里的陌生人》读后感(一):镜子里的陌生人:你是谁?我是谁?

  自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彻底的经验主义》中提出「自我」概念,并做详细的阐述;一百多年来,社会各界对「自我」研究与分析的热潮一直未曾停歇。由「自我」引申的心理障碍问题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得益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宣传,很多小伙伴都听说过「多重人格障碍」。其实,除了「多重人格障碍」 ,生理学、心理学角度还定义了非常多种「真实自我」类型。这些自我到底是怎样的?它们与我们的身体、思想、人格,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们的存在呢?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莱文在《镜子里的陌生人》一书中,试着为我们解答......

  《镜子里的陌生人》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心理系荣誉退休教授、加州州立大学科学及数学系前副系主任、曾任西方心理学协会主席的罗伯特•莱文教授,从人类个体及其社会环境展开对各种「自我」现象及根源、背景的研讨。如罗伯特•莱文教授在书中「引言」所说:这是一本游记,记录着他对这片未知的复杂地形的探索和考察之旅;或许它已经非常全面地游历所有应该到的地方,也详尽地描述所到之处的所观所感,但它也只是记录那时那刻「到此一游」的照片,并不能代表......

  《镜子里的陌生人》读后感(二):你,认识你自己吗

  我不怎么照镜子,但每次照镜子的时候,看着镜子里的我,总有一种想法,我真的是我吗?一开始只会偶尔冒出这个想法,后来变得频繁起来。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我觉得我和以前的我差别太大了。看着镜子中并不陌生的脸,却和之前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究竟现在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还是过去的我是真实的我,只是被掩盖在现在的我背后。

  为了搞清楚自我这个问题,我翻开了这本《镜子里的陌生人》。这本书是由罗伯特·莱文所著。他在科研、教学及写作方面都曾获奖,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心理系荣誉退休教授,科学与数学系前副系主任。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犯怵。不过开始读之后,才发现我真是多虑了。作者并不是单纯的讲述各种心理学知识,而是人文故事,像我们熟知的博尔赫斯、奥威尔,还有影视作品《阿凡达》、《奇爱博士》,运用神经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展开讨论话题,结合案例讨论不同观点。在这些实证案例的分析中,发现了更多探索自我的方面。

  书的开头就提到平铺在胃部表面的细胞只能存活5天,血红细胞存活120天。整个人类肝脏每300-500天就会被彻底更新一次,骨骼则大概每10年更新一次。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细胞更新完毕的时候,我就不再是我了。可明明我还是我。那么只要相貌不曾发生质的变化,就可以证明我依旧是我吗?可有的人样貌改变了,就像书中这个案例T,她面目被毁,做了全脸整容手术。在其他人的心目中觉得她改变了,也只是样貌上的改变,并不是觉得她不再是她。

  在这本书中,还讲述了异手症、幻肢症、镜面妄想症、幻听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联系和区别、多重人格障碍,不管是曾听说过的心理疾病还是未曾听过的,都读的津津有味。生动的案例加上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感觉新奇有趣的同时也颠覆了我曾经的很多认知。

  读完整本书,我不再执着于找寻自我,过去的我是我,未来的我也是我。过去和未来的我交织在一起造就了现在的我。找寻真正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又何尝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我?

  《镜子里的陌生人》读后感(三):漂移的自我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这首诗里讲到两个人物,一是辅政年幼的成王,却遭流言攻击说图谋篡位的周公,二是朝野称颂为圣贤,最终代汉自立的王莽。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是取决最终的行为,依据“后见之明”作出的回溯式评价。然而他们真实的“自我”究竟如何呢?王莽真的是始终处心积虑,刻意掩饰自己的野心家?抑或那个礼贤下士的他和谋朝篡位的他都是他真实的“自我”?从外在角度评价他人的“自我”无疑具有难度。那么,我们自己能够了解真实的“自我”吗?答案恐怕还是不能。

  罗伯特•V.莱文是加州州立大学心理系荣誉退休教授、加州州立大学科学及数学系前副系主任,并曾任西方心理学协会主席,他的《镜子里的陌生人:对自我的科学探索》一书对“自我”这个迷人的话题展开了有趣的探索。关于这一主题的很多书籍是从哲学角度展开,这本书由于作者的学术背景是社会心理学,因此主要是从科学角度展开,运用了来自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其他许多领域的前沿研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外,书中也没有忽略人文领域,带领我们领略了斯蒂文森、奥威尔、博尔赫斯、朱利安·巴恩斯等人对相关主题的思考。

  书中首先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视角对我们的身体“硬件”进行描述,然后从这一身体的“自我”转向个人经历和思想的“自我”,其中讲述的既有异手症、幻肢症等稀有疾病,也有虚拟身体置换、斯坦福监狱实验等新奇实验,还有多重人格障碍等轶事,这一全面考察颠覆了很多我们日常关于“自我”的认知。

  从生物角度,每年我们身体中98%的物质会更新一遍,如果寿命够长,我们身体里几乎每个细胞都会至少更新一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我们的思维器官——大脑的两个脑半球都拥有自己各自的独立意志,这意味着我们实际上拥有两套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我们的躯体是一个巨大的共生系统,其中混杂了种种大小各异的生物体,如线粒体、寄生虫,某种程度上,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躯体是不断变化的,并且界限并不分明。

  从心理角度,我们都展现出不同人格特质,可以说,每个人多少是个混合体,它们彼此之间未必都是完全和谐的,而是可能彼此斗争。在极端情况下,这会发展为被“多重人格障碍”,或是“解离性身份障碍”的临床疾病。

  从社会学角度,在社会关系中,我们就是我们扮演的角色,而一个人扮演的角色不仅影响其外在表现,也会影响其内在自我。一个人内心的角色数量可以是数不胜数的,所谓“自我”就是这些不同角色构成的“小自我”的总和。并且,人的自我意识并非全然客观的存在,而是受各自文化背景影响,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此外,环境以及偶然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外在表现。例如曾拯救了许多犹太人的辛德勒身上,混合了机会主义者、好人、花花公子等诸多特质,他究竟如何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突然转变为犹太人的保护者,并无确切的原因,更多是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这两个偶然因素促成了他的英雄之举。

  古希腊时代,德尔斐神谕说:“认识你自己”,但根据本书的描述,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什么是“自我”?“自我”与“非我”的边界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之间仍然没有确定的答案。必须承认,“自我”与“非我”的边界是模糊的,并且,我们的“自我”具有多重性,并非确定之物,它总是不断处于变动中。所谓“真实的自我”并非一个清晰的实体。事实上,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对自我的认知都类似于创作一部小说,通过筛选、扭曲,将整个故事组成一个有逻辑的整体,以构建一个看似合理的形象。归根到底,每个人都是无法描述的。

  或许我们可以把“自我”想象成混沌,我们知道它的确就在那里,但无法确切地描述他,他变动不居,时方时圆,有时灰暗,有时散发光芒。正是这一流动性带来了可塑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变化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可以由内而外地塑造自己的形态。虽然改变自我并非随心所欲,也并非轻而易举,但我们的确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以及正确的方法激发自己的潜力,完善自我。也许,重要的不是去认识“真实”的自我,而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镜子里的陌生人》读后感(四):你,喜欢自己么 ?

  《镜子里的陌生人》 这是一本拿到手里很容易被误会的书。比常规书更大的开本,排版紧密,字小而密集,书后是几页长长的注释,多达228千字的字数,以及心理学关于“自我”探索的主题,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枯燥的专业书籍。

  自拍封面

  但看了第一章,就会立刻改观,书中并不是枯燥的论述,或是逻辑推理论证。更多是讲述了一些生理学,心理学实验和实验结论。有很多有趣的,新鲜的观点。有很多生动的案例,还有很多电影,书籍中的故事引用。是一本非常有趣,又让人眼界大开的书。
m.taiks.com

  书中通过不同的侧面,试图给“自我”一个定义,试图找到“自我”存在的位置。作者从生物学层面,讲述了大脑,身体,从宏观到微观,从人类到“我”。又从心理学层面,讲述了多重人格,以及幻视,幻听等导致“自我”分裂的各种心理现象。

  书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涉及的人物,理论非常的多。像是位博学的人,用一根线,把关于“自我”这件事的各个层面串在了一起,展示给我们看。

  在书中,有很多能够引起我共鸣和感触的地方。

  阅读完做了很多标签

  忙碌的生活,工作,让很多人难以停下来思考,很少会有人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喜欢我自己么?”,这看起来是个抽象,且无用的问题,有谁会不喜欢自己呢?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多。朋友送了新的餐具,舍不得用。想报个课程提升一下自己,看价格太高,怕自己坚持不下来浪费钱,放弃了。其实,这些表象行为的内心潜台词是“我不配”。

  这样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亲密关系中,常有恋爱中的一方因为不够自信,不相信对方真的会爱这样的自己,而做出一系列推开另一半的举动。其实不是不爱对方,只是要用“作”的方式,让对方一次次“哄”,来确认对方真的爱自己,自己真的值得被爱。

  感悟,一句一画

  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游刃有余一些。当我们知道“装快乐”这件事,其实可以变成真的,就等于手中有了一项技能。有人问,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不会有情绪问题?

  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为什么不会有情绪问题呢?只是心理咨询师的手里,有很多这样的技能,可以让自己更快的从低沉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而这些技能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当我们认识到一切的不美好,都还有解决办法,对生活有了掌控力的时候,幸福感就会来的格外容易。

  感悟,一句一画

  书中讲到,不仅仅是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是谁,自我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外在,包括衣着,行为举止,我们所处的环境,这些都对“自我”产生着影响,定义着这一刻我们是谁。

  这很符合我崇尚的理念,在挖掘精神世界的同时,不要忽略物质世界,也不要鄙夷物质世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可以练就更好的“自我”。

  这本探索“自我”的书籍,是一本可以提升人生智慧的书,推荐。

  《镜子里的陌生人》书摘

  1、P 03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也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比如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位于肠道的微生物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尤其是焦虑和抑郁水平——注意,是“直接”影响。

  2、P111 对于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说,替身意味着精神异常。对于爱伦·坡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替身则是人类无助感的象征性意向。对于所有人来说,替身等同于痛苦与折磨。

  3、P153 没有生物能在时间之外生存。在时间尺度上,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更迭。回顾过往,过去有无数个我,如果活的足够长,未来也会有无数个我。……然而事实上,这些不同的自我却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有着不同的思虑。想想看这太可笑了,我们每一个人在时间的尺度上都是分裂的。

  4、P155 造成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是时间。我们每个人在本质上都被时间分割成许多部分。这一刻的自己永远也不会遇到下一刻的自己。而根据进化心理学,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天性就是,如果我们预期会再次遇到一个人,对他的态度就会更友善。

  5、P222 自我意识只能编辑,而不能创造。那么,我们又如何说服自己,离开舒适的“出场设置”做出改变呢?……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将你自己想象成另外一个人。想象成为镜子里的陌生人,你得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说服这个顽劣的陌生人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直接的命令不起作用,只有间接的策略才能起效。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