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故事 >

励志故事

90后胡振宇:狂热追求火箭梦,你敢吗

励志故事2021-01-2771举报/反馈

  在不少航天爱好者眼中,1993年出生的胡振宇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从中学在家捣鼓**,到大学逃课做火箭,再到毕业后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火箭公司,融资百万元,以至于获得第一份订单,打破国内火箭垄断市场……他的经历被不少同龄人称作是一部有关兴趣和梦想的励志大片。

  如同他的合伙人严丞翊所说,“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少,但真正践行并能做出创新的人却不多,胡振宇是这样的人。”这位来自香港,曾留学美国,如今回到清华大学读书的博士生,对大陆学生有个刻板印象,那就是他们往往沿着“一条看得见未来的路线”前进:小时候在父母的管教下“好好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上大学读了研,跟着导师做项目,毕业后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当一颗别人需要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螺丝钉”。直到遇见胡振宇,严丞翊决定,跟着这个比自己小了近10岁的90后一起合伙干。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胡振宇虽然看上去稚气未脱,但说起话来像一个老成的布道者,底气十足。对于他和合伙人的火箭公司,他这样描述: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参与进来,进行一场无畏的航天产业“革命”,各种新兴技术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开发、验证、最后得到应用,而我们,就是这场“革命”的领跑者。

  中学时代,他是被父母拨打了110的“坏孩子”

  胡振宇和**结缘十分偶然。初中时,他个子“小小的”,经常被人欺负,总想找到一种力量来吓唬人,直到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化工厂爆炸的画面,他感觉,这就是他要找的力量。

  他刚开始接触化学,每次上完实验课,便拿些或买些氯酸钾、硫磺、铝粉、镁粉等实验品回家。晚上,趁着写作业和家人睡觉的时候,再拿出来对着书上教的配方研究。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在家里“捣鼓”。200克的**已经调配完毕,只等最后一个插引线的动作,但就在这一刹那,**突然燃烧起来,胡振宇还来不及作出反应,火焰就直喷到天花板,装**的铝罐被瞬间熔化,滚烫的液体顺势流在他的手上。

  那时的胡振宇不过十来岁,“被吓蒙了”。直到现在,胡振宇左手虎口处仍有一寸多长的疤痕。

  从那以后,父母将胡振宇的这一“爱好”定性为“危险事件”,看见**就打,罚跪搓衣板,每天上学放学都把书包翻个底儿朝天,不给零花钱,切断所有他们认为可能购买配药的渠道。

  胡振宇却越来越上瘾,他和父母做起了猫鼠游戏,既然不能在家里做,就去朋友家,配好后再拿回家里,藏在衣柜、床底下的某个角落。

  他认为,“对一个真正的爱好者来说,任何责骂、教育都当没听见,左耳进右耳出”。

  上了高中,胡振宇愈发“疯狂”。有一天晚自习,胡振宇带了约摸一个指甲盖分量的**,通过敲击来进行撞击试验。“**性能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胡振宇说,引爆时,整个学校内外都听见了一声巨响。

  班主任闻声直奔胡振宇的抽屉而来,发现证据,让他写检讨,并叫来父母。回家后,父母在胡振宇的床铺下面搜出了近5公斤的**,那时,两个成年人甚至怀疑眼前的胡振宇还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孩子。这么大剂量的“危险物品”如果自行解决,势必“动静太大”。最终,父母拨打了110。

  胡振宇遭受了玩**以来最大的打击,他也因此成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眼中“那个就会搞破坏的坏孩子”。

  如今谈起这段往事,胡振宇显得很轻松,但当时,市里的爆破大队队长连夜开车去山里将**处理掉。第二天,队长以“为了不将危害流入社会”为由,建议学校将胡振宇由勒令退学改为留校察看。

  大学4年,一次次火箭实验以失败告终

  2010年9月,胡振宇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个“坏孩子”是怎么做到的?

  胡振宇的高中生活几乎都是围着**和化学转,一上课就只看化学书。用他的话说,“除了化学老师,几乎每个老师都对我有意见”。他甚至还因为在物理课上看化学书,被物理老师当众撕了书。

  两个极端出现了:一个是,胡振宇在有机化学方面的自学程度已经达到了研究生水平,这也让他进入了学校的化学奥赛班;另一个是,多个学科“跟不上”,他打消了通过高考上大学的念头。然而,无机化学的短板让他与保送失之交臂。最终,他苦练从初中开始练习的网球,通过网球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华南理工大学。

  进大学后,胡振宇第一件事就去找了化学院的老师,要了他们课程表去旁听。“听了课后自己很有优越感,因为本科的课程我高一就学完了,研究生的课感觉像在复习”,因此,胡振宇最终决定还是自学化学。

  然而,除了化学课,以及他唯一想去听的创业课,大学4年,胡振宇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这所985高校里。在火箭爱好的影响下,有两门专业课“壮烈牺牲”,一科是因为做实验做到“忘了”,便没去考试;另一科本是很简单的开卷考试,但他只带了一支笔去,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就没那门课的书。

  胡振宇真正的大学是一个叫科创论坛的网络社群。这是一个在中国科技爱好者中颇有影响力的论坛,里面有不少民间高手,有的人可以在短短一个星期内,把火箭从设计到加工、制造、组装,整个流程全部做下来。也有人懂无线电、材料、机械加工,涉及学科十分广泛。身在其中,胡振宇的好奇心和求胜欲再次被激发。

  两三年过去,大学同学有的做起了学生会主席,有的当了社团负责人,他却自得其乐成了科创论坛3个版块的版主。在每年论坛年会上,他总会组织起越来越多喜欢火箭的爱好者。

  2011年9月,他的第一个项目团队成立了,一个广州在校大学生独立研究探空火箭的团队。那时,胡振宇的想法很简单,“就想做很牛很炫的产品,打上去就可以了”。

  然而,实施的过程要远比他想象的难。他们在中山大学电子公共实验室租借一小块地方,通过论坛或文献网站下载相关专业内容学习,拼凑出自己的测试台,将口袋里最后一点钱拿出来购买传感器、滑台、钢板、模板,骑自行车将设备运到中大,花了一个通宵来搭台子,早晨6点在外环进行测试。

  但就在胡振宇手指按下去的一瞬间,火箭灰飞烟灭,实验失败。第二次,火箭还没有起飞就在发射架上炸开了。

  数千元钱和几个月时间就这么没了,胡振宇和整个团队都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一个校友看到胡振宇的报道,资助了10万元钱。这钱让整个团队再次“打了鸡血一样”。2013年7月,胡振宇和他的团队完成了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独立研制,并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

  让孩子多一些选择自己爱好的空间

  2014年,翎客航天在深圳注册成功,成了国内第一家民营航天公司。90后开公司,开的还是火箭公司,足以构成轰动效应。

  铺天盖地的报道随之而来,“我做火箭是脚踏实地地做,不是吹牛。”他说。

  在严丞翊眼中,胡振宇是个“什么都要磨出来”的人。他会逼迫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也会逼团队完成任务。住在自己租来的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躺在床上摸到一瓶硝酸钾时的“享受”,在胡振宇以后的日子里恐怕会成为难忘的回忆。

  他常常与严丞翊感慨,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做火箭、弹钢琴、打网球,一个是冲破了家长的束缚,一个则是“随性生长”,但他们今天之所以能把公司做起来,正是缘于对兴趣的狂热追求。

  曾有一段时间,为了挣钱养火箭项目,胡振宇给小朋友做钢琴陪练。教课的时候,胡振宇发现,这些小朋友一旦练琴不认真就会被父母打骂,看到这些,他总想到自己小时候被父母逼迫的经历,这和严丞翊童年“不被逼迫去上兴趣班”的成长经历完全不同。

  这时,胡振宇会不自觉地跳出来,劝告那些正在气头上的家长,“其实你们也可以对孩子放开一些,让他们多一些选择自己爱好的空间,或许更好”。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