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华山话道

优美散文2021-04-22195举报/反馈

  “劈山救母”传说应该是华山道文化的奇葩,在主人公沉香身上既体现了华山的俊奇之美,又蕴含着人们对道德的向往。

  最早记述这一传说的是失传的元明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皮黄戏《宝莲灯》(《劈山救母与中国古代神话寻母意识初探(张瑞芳)》)。其他典籍再也找不出比此更明确的表述。不过很多人认为《劈山救母》脱胎于“二郎神劈桃山救母”故事,作为传说始或更早。但无论如何都与华山有许干系。不妨再看看故事梗概:

  汉书生刘向(又说刘玺)进京赶考,路过华山神庙,题诗庙中,戏弄庙神华岳三圣母,三圣母怒欲杀之,得太白金星之告,谓其与刘向有三宿缘分。三圣母遂于刘结为夫妻。三宿后,刘以沉香一块赠别,嘱她日生子,以此为名。三圣母既孕,其兄二郎神察之,怒提华山压三圣母与山穴中。三圣母于穴中产子,乃名“沉香”,又遣夜叉送与其父。沉香成人后,寻母华山,遇何仙姑授以仙法,又窃得萱花神斧,与其舅二郎神大战华山,劈山救出母亲。

  如今在华山西峰之巅,有块十余丈长、齐截截被断三节的巨石,旁插一把七尺高的三百斤重月牙斧,传说即沉香斧劈处。

  毫无疑问,故事归于神话。广义而言,渗入了道教的元素。且不说八大仙之一的何仙姑乐于助人和灵芝仙草炼“宝莲灯”的情节与道教所崇尚的理念相吻合,就三圣母的修为,二郎神的正法,沉香的孝侠正是老子《道德经》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知,有孝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华山离老子述五千言授尹喜侯的函谷关颇近,距其时周京都又不远,名于物象(《水经注》载:“远而望之若花状。”)“落燕”|、“朝阳”、“莲花”、“云台”诸峰峥嵘松弛,壁立千仞,给道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不二的优越环境。

  《华山经》云:华山“白帝少星司之,百神之所冢也。盘古死,委厥足巨灵掌以通河曲。轩辕氏莅上,乃会神祇”。《庄子·天地篇》中有“华封三祝”。《尚书》载尧舜巡守华山,“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道教形成后,传冯夷、青鸟公、毛女、赤斧、古丈夫等均在华山修道。茅山道的祖师茅盈曾祖茅濛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在华山白日升天,有儿歌额手相庆:“神仙得者毛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州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汉武帝刘彻敬慕玉女升天,始“立集灵宫于华山下(《太平广记》)”。

  北魏年间道教兴盛。祖籍上谷昌平(今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的寇谦之(365年-448年),少奉五斗米教,后从成公兴(传为仙人弟子)隐居华山,采药炼丹,潜心修道,后入嵩山创天师道。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424年)寇谦之北上都城(山西大同),被太武帝拜“天师”、“帝师”,显扬新法;诏“天师及其弟子,并列王公之上,不听称臣”;并在京城建立五层高道坛,“名都坛”,“住道士120人”。日“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月“厨会”;并改元“太平真君”,亲自道坛受符箓。其间华山也大兴土木道观,秉承《云中音诵新科之戒(《魏书·释老志》)。

  北周武帝时,道士焦旷独居华山云台峰。避粒餐霞净修,武帝曾诣山庭临轩问道,于谷口置云台观。
(m.tAiks.com)

  唐朝文化发达,道教兴盛。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拜岳华山。唐玄宗李隆基封华山“金天王”,敕建高五丈、宽丈余华山碑。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五代时期,著名道士钟离权、吕岩、刘操幸历华山。钟离权,字云房,京兆人。初为东汉大将,后来战败迷路,遇东华帝君王玄甫(全真道北五祖第一祖)授以机要得道,居华山正阳洞修炼,被尊为全真道五祖之第二祖。吕岩,号洞宾,永乐镇人,唐咸通(861年-873年)中进士,任德化令。后遇钟离权于华山,得金液大丹之术,被尊为全真道五祖之第三祖。刘操,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宛平)人。相传为燕王刘宁光相,但他“雅喜性命,钦察黄老”,在王玄甫及吕洞宾点悟下弃官修道,成全真道五祖之第四祖。

  陈抟(871年-989年),在华山道教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地位。其字图南,好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内丹学家。与道家开山祖老子同乡。曾与华山隐居四十余年,著述颇丰。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开太极文化。着《易龙图序》、传河洛数理,成中国“龙图”第一人。注释《正易心法》,倡导“先天易学”,主张以治学、治心、治身,以治天下一切。撰《龟鉴》、《心相篇》,将古代相学引向唯物论范畴。力主天、地、人合一。明言:“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他博学多才,存世《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木岩集》,被尊“儒释道祖”。

  不求利禄、不贪富贵,于世无争是陈抟的高尚品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陈抟“生而不能言,始四五岁,戏涡水之滨,有青衣媪(仙姑)召置怀中汝立,自是能言,聪悟过人”。少读经史百家无所不通,后累试不第,看破红尘,向往长生。曰:“吾向所学,足以记姓名耳。吾将弃此,游太山之巅,长松之下,与安其胜,黄石公论出世法,合不死药,安能与世俗辈汩没出生死轮回间”?乃尽以家资遣人,携一石铛而去。

  他的超凡脱俗让文人雅士羡慕不已,“唐士大夫挹其清风,欲说先生,而如景星庆云之出,争先睹为快”。史传唐明宗“亲手手诏诏先生至”,“待之愈谨,赐号清虚处士”。还传唐明宗为探真伪,赐其三名宫女,陈抟谢绝,回辞歌女诗一首:

  冰肌为骨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到来。

  处士不生巫峡梦,空老云雨下阳台。

  北宋太宗兴国时,三遣使华山宣诏进京,前两次撰答诏诗辞之。第三次“太宗召之,以羽服见开延英殿,甚礼重之,赐号‘希夷先生”。

  陈抟性格旷达,自喻麋鹿萍蓬,谑言生性喜睡,实为梦中醒者。其归隐诗云: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授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如今的华山留有许多陈抟的踪迹。希夷洞、玉泉院、张超谷、西岳庙灏灵殿侧有他写的碑文,西峰侧还留有他吟华山的诗:

  为爱西峰好,吟头尽日昴。

  岩花红作阵,溪水绿成行。

  几夜碍新月,半山无斜阳。

  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

  金元时,全真道第五祖王重阳(1112年-1170年),字云卿,号重阳子。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融合说,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密多经》为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清去欲,存思丹之术。着《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

  王重阳祖籍陕西咸阳,幼好读书,金天眷元年(1138年)应武略中科。至47岁深感“天谴文武之进两天成焉”,随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年)曾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自居其中修持,三年功成丹圆,七年出潼关入华山走山东布全真道。先后收马全玉、孙不仁、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后称全真七真人。十年,返关中,居华山,其弟子王处一、谭处端、郝大通在华山长修。郝大通号光宁子,开创了全真华山派。

  元代华山还有一道士贺志真、字元希,师吕通明、白云綦,在华山凿朝元洞,也开华山派,祖师为邱处机(号长春子),有《创修大朝元洞碑》记述。于是,华山派之后名闻遐迩。

  几年前,我和朋友拜谒华山,在东西南北中峰移步换景,巍峨仰止,自渐式微。几十处文物古迹中仿闻史上诸高士真人在侃学论道,博大精深。法象自然,吾心随老子而去。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思忖当下物语横流,无语,无为而为耶?再次咀嚼李耳的箴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释然。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