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摇曳里的情思
在读中学的时候非常喜欢孙犁的《荷花淀》记得有一次作文课老师要求续写《荷花淀》,当时写下了两千多字的故事主人公“后来”的故事,老师还评语夸奖了呢,就是因为读孙犁的作品知道了白洋淀,喜欢上了荷花,芦苇荡,一直以来就想去趟白洋淀,体验一把划着小船采莲花,摘菱角的水乡日常生活,想象中的画面总是那么浪漫美好,充满了诗情画意,有鸟儿飞过,有鸬鹚扑鱼,有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鱼人咿咿呀呀的划桨,有胖嘟嘟的穿着绣花兜肚的小女孩儿小男孩儿,船舱里有半篓肥美的鱼虾,几根白胖的莲藕,三两枝待放的荷花,船的桨划开明绿的水泛起白色的水花儿,像少女舞动的裙袂,轻快而又美妙,顺风飘荡而来的渔歌,远处村庄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在柳树下洗衣服的女子,编苇席的那个是不是就是《荷花淀》里的新媳妇,想如今她已经是年老的奶奶了,头发变白了,眼神浑浊了,可是质朴勤劳的性情还在吧,或许她已经搬到城里去跟儿孙过好日去了吧,每当想到白洋淀思绪里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如同梦境,如同身临其境。 客居京城多年,夏天的时候会去北海公园,莲花池公园,赏荷花,给荷花拍照片,公园里每年都有荷花展,在大缸里养着各种名贵的荷花品种,开的花儿大而重瓣,花瓣颜色艳丽,花蕊娇嫩鹅黄,在园丁精心的养护下每一朵花都是那么娇嫩欲滴,如同少女绽开的梦境,或羞羞答答或秀丽明快,荷叶上也有滚动的水珠,水里也有欢快的锦鲤,可是城里公园里的荷花荷塘总是有缺憾的,游动的蝌蚪呢?半夜的蛙鸣呢?满足不了的是因为一直存在的久远的不能让人忘怀的白洋淀情结。在秋天的时候也会去柳荫公园,植物园,因为那里水边有芦苇,虽然和白洋淀的芦苇荡相去甚远,可是芦花飘起的时候,拍几张特写照片也是件美事,在秋风里,在夕阳下,芦花有它的诗样的气质,可以吟咏任何有关于秋天,有关于浪漫的词句,营造出的景色足以配任何经典的浪漫的心情,总是想象在水一方的那位佳人,在摇曳的芦花丛对岸,有歌声荡漾,恨自己没有绘画的技巧,用画笔用颜料描绘的景色才可以像梦中的景致一样,一样的奇妙,一样的传神,一样的如同仙境。 有朋友是白洋淀的,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总喜欢问他们关于白洋淀的风俗人情,小孩子学游泳预备三件东西,麻绳,毛巾,小棍子,大人干着手里的活计,把孩子用麻绳拴在船上,脖子里搭条毛巾,就下水学游泳了,看到水里的孩子有危险,家长就拉拉麻绳,小孩子用毛巾擦擦脸上的水,继续学,当学的似会似不会的时候最困难了,克服不了恐惧心理的孩子会扒着船帮不敢上船也不愿意练游泳,这个时候家长就用木棍打扒着船帮的孩子的手,逼着小孩子练习,如此这般有三天也就学会游泳了,每次听到这里就会哈哈的大笑,如此学游泳的风俗也太实用太有意思了吧,把白洋淀水乡的嘎小孩的调皮样子一下子就呈现在眼前了。 周末的时候有机会去了一次白洋淀,出京的大巴车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见到白洋淀,先是路边庄稼地旁的河沟里有了水,水里有了荷花,慢慢的芦苇代替了庄稼,绿油油的芦苇密密麻麻的,芦苇荡有或宽或窄的船道如同陆地上的街道和小巷,在紫苇的簇拥下拐了弯,延伸到了远处,开阔的水面有游船驶过,有摇桨的,有气垫的,有慢悠悠自在飘荡的,快艇驶过水花四溅,游客刺激的尖叫声,导游大声的讲解声混合在一起,展现在眼前的白洋淀我来了,心情无比的激动,放眼望去华北明珠的标识,在远处告诉着游人白洋淀的名气,芦苇荡荷花丛就在眼前了,乘船行进十几分钟之后去了孙犁纪念馆,瞻仰了作家生平的写作历程,和小兵张嘎的铜像拍了照,参观了抗日战争时期用过的木船,**,渔具。。。在荷花大观园里的荷花展并不比北京公园的荷花展品种更多更漂亮,最重要的是白洋淀的历史和宽广的淀子以及生长在这里上千年的芦苇荡和荷花,物产,人情,人为的景观远不如特有的景色物产更能吸引人,看来要想尽兴就不能仅限于旅游景点,要到村庄里去,要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才能找到孙犁先生笔下的白洋淀,才能遇到《荷花淀》里的新媳妇,才能看到小嘎子的嘎样子,才能亲手采莲,摘菱角,甚至划一下小木船。 此次白洋淀之行就是圆《荷花淀》之梦,白洋淀是成就孙犁荷花淀派的沃土,芦苇荡,小木船,荷花香,粗略而过仿佛看到了桨声灯影里的旧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