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魏晋风韵的饮食趣史

散文随笔2023-07-29104举报/反馈

古人言:民以食为天。然则,何为“食”?仅仅是“吃”或“食物”吗?当然没这么简单。**主席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饮食确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夏饮食文化可以看成是具体而微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食”不止于吃饭,不止于烹饪,也同医、药以及民俗、审美、哲学、信仰等密切相关,甚至,同礼仪、规制、外交等密切相关。对于中国人而言,“食”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的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动作,而是既关“天地”和“众生”,又关个体之精神与本心的“道”与“理”。孔子说食色,性也,当我们把“食”视为“性”和“天”,所强调的,显然不仅仅是“食”在生理意义上的重要性。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我们何以有如此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饮食文化,才能真正体会、感悟华夏民族的饮食之道。

马红丽显然深谙个中深味,所以才写出了这部色、香、味俱全、颇具魏晋风韵的《食林广记》。《食林广记》写的首先是“食”,各种各样的美食:从宫廷夜宴到平民烧烤,从山珍野味到风情小菜,从冷盘到热汤,从正餐到茶点。那些有名目和无甚名目的食物,尤其是中原美食,比如洛阳水席、开封灌汤包、武陟油茶、胡辣汤、鲜花饼、家常卤面,如是等等,在她笔下样样活色生香,诱人口水。

《食林广记》写的也是“人”,因为,“食”又怎么少得了“人”,或者说,人又怎么离得了食?所以,我们从中看到了古人、今人,看到了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也看到了文人墨客、乡野村夫,比如“烹饪始祖”伊尹、宋徽宗赵佶、农学家贾思勰、资深吃货“老狐狸”、拉面高手马大爷等。对于美食,他们或是烹饪者,或是品鉴者,或是开创者、发扬者,或是推广人、传承人,或是美食家、研究者,或是普通的“吃货”,无论何种身份,皆对“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一方水土的养育之下,他们与美食结下了特殊的缘分,也因此进入马红丽的笔端。

《食林广记》写的更是“史”和“事”。在本书中,马红丽既追溯了历史之源,又展现了现实之流。她从《本味》《齐民要术》《礼记》《资治通鉴》《酉阳杂俎》《岁时杂记》乃至日本的《今昔物语集》等诸多典籍中钩沉出有关美食的历史真相和渊源流变,从民间传说、乡野逸闻及诗词文章中打捞出关于美食的掌故和逸事,又通过实地“访录”和文献资料挖掘出与食物相关的情感和人事演变。通过这些“史”和“事”,《食林广记》写出了浸润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中华传统饮食之道:烹饪,或者说饮食,不止是一种欲望、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亦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

由是种种,配上精美图片,让《食林广记》成为名副其实的“广记”:有史实与野传,也有世故与人情;有考证与推演,也有考察与实录;有速写与描绘,也有讲述与报道,更重要的是,有平易之“俗”,也有真意之“雅”,有历史之“深”,也有日常之“(jìn)”。如此广而纳之、记而述之,丰富丰厚,意趣并存,实乃一部可品可鉴、可读可藏的饮食趣史。

马红丽颇具“烟火气”的书写方式,也正与“美食”的内容相称: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亲切生动。这样的文字,如同书中写到的那些美食,不仅是可“食”的,亦是可“嗅”的,我们对《食林广记》的阅读也因而变得更易消化、更可回味了。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