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年还长的关怀
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近几年,我有一个发现,母亲对我的关怀明显增多。这些关怀如果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对我的生活起居的关怀。比如,在外面开车累不累、吃饭香不香;还有诸如冷不冷,热不热。甚至具体到有没有晒被子等等微小的事情。虽然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我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但我觉得,最近几年特别浓烈。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因为距家较远,我必须选择住校。每次离家的时候,母亲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在学校里不惹事,专心上学,类似的话题,几乎每次离家时,母亲都要叮嘱多少次,而且不止一次的重复。 青年的时候,我在山里学校当娃娃王(山里人对小学教师的戏称)。虽然我已经是成年人,但每次离家时,母亲都要反复叮嘱,在学校里要好好工作,不要误人子弟。那时候,我一个人待一个学校,不但教学,还要自己做饭。母亲经常过问我,馍烙熟了没?饭有没有欠火等等。我在学校里待了十年,上面说的那些话,母亲叮嘱了十年,而且大多话重复。活像一部反复播放的留声机。 如果把我的人生归纳成三部曲的话,中年时候开始的个体运输,可以算做我人生的一部重头戏。众所周知,驾驶员高危行业。每次出车前,母亲会反复叮嘱我注意安全,不要开的太快等等。虽然行车途中,我告知母亲不要打电话,但母亲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母亲心里装的全是我的安全,直到晚上回家,母亲才可以放下悬着的心。 二零一三年七月。我的车被包租在贵州赤水的遵义到赤水在建高速公路。离家的那天,母亲特别嘱咐我,每隔一个小时,要报一声(píng)安。要是我不方便接电话,哪怕叫同车的人代劳。为了减少母亲的担心,我把给母亲报(píng)安的任务,交给同车一位乘客,每半个小时,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虽然电话里说的地名,母亲不懂,但可以想见母亲在听到我消息时候的喜悦。从家到赤水共一千三百公里,我马不停蹄的开车,用了大约两天时间,两天时间,母亲愣是不离开电话机。 到了赤水之后。我们十多个人住在一户老乡家里。这时候,母亲有了新规定。每天早中晚必须打电话报个(píng)安,虽然我一再强调,长途电话很昂贵,但母亲态度坚决,没有丝毫让步。经过“讨价还价”,最后敲定,一天三次打电话,除过我开车,由同车人代劳之外,必须由我亲自打电话。每次电话中,虽然我像发电报一样惜字如金,但只要接通我的电话,母亲就滔滔不绝,问我生活习惯不?吃饭香不?有没有闹肚子等等。每次通话结束,我可以想象,母亲都是意犹未尽。而吃喝拉撒的问题,母亲重复了无数次。那些日子里,母亲的关怀,让我感觉莫大的幸福。连房东一家都被幸福所感染,常常感叹,有母亲真好。 最近的几年,我依然在外开车。虽然距家只有十多里路,每周也回家一次,但母亲的关怀依然如果,每天必须打电话报(píng)安,不能例外。虽然距家很近,母亲诸如“在外面生活习惯吗?” “饭能吃饱吗?” “有没有闹胃病”之类的关怀语,充斥于每天的电话中。如果回到家里,母亲会把攒了一周,在电话里又没有说清楚的话,一股脑的说出来。比如:不要用冷水洗脸、刷牙;晚上不要熬夜;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要及时吃药等等,总之,母亲的关怀没完没了。 两年前,我给母亲教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给母亲申请了微信号和抖音号。母亲的关怀,又多了一个窗口。我尽可能把一天内的所见所闻发朋友圈。母亲是第一个读者。母亲会通过微信的语音输入法,给我留言,所叮嘱的,依然是日常生活的事。不过,这两年又多了一层关怀,就是询问我血压是不是(píng)稳。因为两年前,在一次检查身体时,发现血压高,这成为母亲的另外一份牵挂。 去年年初的时候,我忽然生出来一个想法,把母亲每天的叮嘱,不管是电话、微信还是当面吩咐,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到年底,看到底有多少关怀。到去年年底。记录的结果是,电话287个,微信语音109个,当面口授116次。归纳起来,衣食住行,面面俱到。三项数目加起来共512次。关怀比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