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乔屯寻古

散文随笔2023-06-1899举报/反馈

又到了油菜花开的季节,小城的空气中似乎已经开始弥漫那淡淡的花香。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宅在家中憋了很久的朋友在微信上说,再去乔屯看看吧,现在那里肯定又是一地的金黄。

市中区齐村镇乔屯村位于城区西北的夹谷山阳,是一个颇多故事的古村落。那里依山傍水,有古城古墓,有古庙古碑,还有大片的油菜花。近年来曾与朋友多次前往寻古探幽,发现她的确与众不同。

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秋日,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就曾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过乔屯村漫无目的的寻古。在村子东北“文革”时修建的一座桥上,觅得几通书法尤佳的古碑。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桥面上的那通带有“乾隆某年重修三圣堂”字样的石碑,因为车来人往,很多文字已经漫漶不清。那时就想,这个村子有庙和纪事的石碑,肯定有不一般的故事。

那时的我喜欢书法,曾经带着自制的工具到处拓碑。一次顺着羊肠鸟道攀到了乔屯村北的夹谷山顶,拓下了那通由道光癸卯科举人即用知县孙承薪书丹的《游山记》碑。后来还曾写下了一篇介绍此碑书法艺术的小文章,发表在了枣庄晚报的前身《鲁南晨刊》上。

但当年只看到了孙承薪书法的精妙,却没想到那首句为“环峄皆山也”的碑文中暗藏的玄机。更没想到著名文史专家郭明泉先生后来会从碑文中考证出,这座带崮顶的山竟然是先祖孔子的“夹谷会盟”之地。

那次从夹谷山上向乔屯村观望,看到一条南北土路从村中穿过,一条蜿蜒的河流将半个村子环绕。村里绿树掩映,屋舍俨然,但似乎和鲁南地区其他的村落没有太多的差异。

后来,结识了数位老家是乔屯的朋友,在他们的介绍中对这个小村子有了些许的了解,没想到竟然颇多故事。朋友说,村子东面没多远的夹谷山阳高地,就是汉代的孟壤故城遗址,两千多年前这里是一片繁华之地。那时人们在此筑城生活,繁衍生息,说明这里曾经是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

我们在乔屯村北的河道里,看到有数块(píng)整的青石板,朋友说那是汉代的墓石,但遗憾的是上面没有图案,少了一些文化价值。据说这里是古时的一处战场,两军曾在此交战,战死者就地掩埋。过去这里经常发现青铜箭簇等武器,可见传说不虚。

漫步村中,省级非遗齐村古陶的作坊赫然在目,这一传统的手艺在此地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先辈们化土为陶,或成实用盆罐,或作装饰器具,古朴与典雅并存,聪明和智慧跃然其上。

村里的姓氏较杂,以张、杨、鲁等为代表,有着“杨半岭鲁半山,张家一河湾”的说法,指的是村中土地的分配占有情况。我纳闷于乔屯为何没有了乔姓,有村民解释,据说最初乔家从山西搬来在此建村,故曰乔屯,后乔姓举家迁往济宁,便没了后话。

有朋友说,没准这乔屯的乔家和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还是一家人呢,济宁籍的乔羽老爷子的老辈人不会是乔屯搬去的吧?呵呵,世事难料,姻缘巧合,一切皆有可能。

村内的三圣堂古庙旧址,仅剩一间濒临倒塌的矮小老房子,在颤抖着支撑曾经的历史记忆。几位老人说,过去这里碑碣林立,香火旺盛,周边村庄的村民常来拜谒。古庙虽小,但是一个文化符号,可以折射出这个村子有史以来的宗教信仰、道德伦理,以及文化传承。

三圣堂前数百年的古井依然还在,清澈甘甜的井水今天已被水管接到了村民的家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如果仔细咂品,我想,那水里肯定还有古时的滋味。

作者介绍:孔浩,农工党员,现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特邀监督员、枣庄市孔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孔子印社社长、枣庄市新阶联书画院副院长、枣庄日报社记者,业余时间喜欢书画印及散文创作,偶有作品参展、结集、发表、获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