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野猴
这天清晨,我们登上从成都到乐山的旅游大巴。导游一番训话后,开始语重心长地说,到了峨眉,路过野猴出没的路段,一定要结伴而行,不要穿红衣服,不要提塑料袋,不要当着野猴的面掏包里的东西吃……我们听得一惊一乍,那野猴,难道是土匪? 当天,我们游览完乐山,夜宿峨眉县城。第二天一早,导游将我们交给一个当地导游,临别,还不忘殷殷叮嘱。当地导游是个年轻小伙,他一上大巴,野猴便成了他的重要声讨对象。他除了告诫我们路过野猴出没的路段要小心又小心,随后干脆提醒我们买上驱猴棍,野猴来了,将驱猴棍在地上“笃笃笃”杵几下,野猴便会落荒而逃。还说一周前的某一天,野猴居然抓伤了四十多个游客,受伤者无一例外全被送到山下医院打狂犬疫苗。小伙的话,让我们先前还有些散漫的心,一下紧绷起来,仿佛野猴随时候在路边,要抢我们的包,要夺我们的水;仿佛野猴随时会发起攻击,抓乱我们的头发,抓伤我们的脸颊。 及至峨眉山景区售票口,心越发紧绷。偌大的售票厅里,黑压压的人群中,竟然随处可见面目黧黑的老人,抱着或大或小的竹棍(驱猴棍),在人丛里穿梭叫卖。这种一米多长的驱猴棍,价格随大小而定,1到3元不等。 看来,峨眉山的野猴的确不可等闲视之。 游客们显然心有灵犀,他们一涌进售票厅,便和我们一样,把目光投向了驱猴棍,尤其是小孩,拉着家长的手,就往老人身边靠。一时间,大厅里到处都晃动着游客与售棍老人讨价还价的身影;晃动着孩子们手握驱猴棍欢呼雀跃的身影,仿佛那驱猴棍就是如意金箍棒,到了他们手里,就会法力无边,就可以任意驱遣顽猴。 此情此景,让一向镇定的女儿哪能气定神闲。她开始帮我整理背包,要我把插袋里的瓶装水、手中的塑料袋,一股脑儿全装进背包,要我将背包放置胸前。背包刚刚整理完,她拉着我的手指指点点,原来同行的几个,手里已握着或粗或细的驱猴棍。 当我们拿着驱猴棍钻进观光车,同行的20多个游客,差不多人手一根。想那野猴纵有三头六臂,也只怕难奈如此众多的“金箍棒”,心便踏实下来。 我们随着观光车左拐右弯,绕山上行。一山的翠色,汹涌着,层叠着,浩荡着,扑面而来。而后又倏然远逝,新的澄碧又呼啦啦地在眼前铺展开来,气势仿佛更盛,颜色仿佛更浓,直看得我们眼也迷离,心也沉醉,一颗污浊的心,便被那无边无际的绿色,荡涤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此后,我们在一山的叠翠中,在拥挤的人流里,爬石梯,坐索道,登金顶,早已把野猴置之脑外。大伙从导游那里明白,按早九晚五作习的野猴,此刻也许正携妻带崽,躲在丛林中,安闲地享受着天伦之乐。然而,游客们心中谁能丢得下野猴?谁不渴望一睹野猴的风采?这不,手中的驱猴棍依旧紧紧相握,驱猴棍敲击着石板路发出的“得得得”声,依旧铿锵。 在期盼中,在惊惧下,野猴到底出现了。就在我们走下金顶,坐着索道,一路向下,来到野猴时常出没的雷洞坪路段时,一只野猴赫然蹲在路旁的一条石上。这只毛色灰里泛白的野猴,个大体壮,身子警觉地立在条石上,足有半人高。它一只前爪攀着条石,一只前爪耷拉着,体毛柔顺光滑,头颅高高昂起,两眼虎视眈眈,浑身透着一股野性,全然不像耍猴者手下的猴子那般柔弱、温顺。 闻讯而动的游客,迅速靠近野猴所在的护栏。在惊喜的叫嚷声中,在“咔嚓咔嚓”的照相声里,野猴一动不动,只把一张嘴微微张开着,一双清亮的眼睛,直往游人身上盯。那野猴也许势单力薄,也许见游人只管叫嚷、照相,并无半点表示,把脑袋一耷,两眼只管盯在条石上,然后迅速跳下条石,钻进了丛林。人们失望地抬起头,两眼紧盯着野猴消失的丛林。就在此时,前面不远的拐角处,大大小小五六只野猴,在一只大猴的率领下,正连蹦带跳地从狭谷里往山路边窜。那小的猴子显然体力不支,连攀带爬中还远远地落在后面。我们迅速涌向拐角。 也许是仗着“人多势众”,这群野猴一上场,便毫不掩饰它们的匪性。跑在最前面的一只,瞅准一名游客手里的矿泉水,以迅雷不及掩耳般窜过来,夺了瓶子就往一边逃,一丈开外停下后,熟练地拧开瓶盖,对着瓶子就“咕嘟咕嘟”喝起来。紧随其后的一只哪甘落后,它快速窜到护栏边,一双贼眼直往游客身上睃。 游客们见野猴并无过分的举动,对它们的喜爱已远远超出恐惧。他们见这只野猴窜过来,并无多少畏惧,只是稍稍往后挪了挪,然后又齐刷刷地涌过去,一些胆大者甚至掏出包里的花生、方便面等递过护栏。 那野猴转动眼珠,从地上轻轻一跃,跳上护栏,抓了游客手中的花生袋子,往地下一跳,然后快速攀爬到不远处的一棵老树上,一边“毕毕剥剥”剥着花生,一边将眼光不时往游客身上扫。后面的几只野猴见状,纷纷窜过来,要么抢游客手上的桃子,要么抓游客手上的饮料,要么捡拾游客扔在地上的零食。一旦得手,又纷纷往身后的树上蹿,或者干脆钻进树丛,再也不见了身影。此刻,游客们不要说用驱猴棍,甚至连驱赶野猴的半点意识都没有,有的只是大呼小叫的欣喜与欢乐,有的只是抢拍镜头的兴奋与狂热,有的只是与野猴合影的得意与满足…… 后来回到观光车上,说起野猴,大家都兴奋不已,感觉野猴并不如导游描述的那么可怕。相反,它的机灵与顽皮,它的匪性与人性,带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欢乐与开心。及至最后3个游客登上观光车,当女人指着因野猴抢夺饮料被抓烂的背包,惊魂未定地向我们诉说经过时;当男人绘声绘色地讲述,野猴如何从树上一跃跳到女游客身上,抓扯她的头发,至今他仍心有余悸时,我们终于明白,野猴到底是野猴。然而,他们的惊恐,却总掩饰他们的得意与惊喜;他们的惊恐,总裹着一丝半缕的温馨与甜蜜。也许,野猴留给他们的除了恐惧,更多的是惊喜、欢乐与回味,或者兼而有之。 野猴有野性,自古皆然。也许,正是这种野性,才带给了游客们别一样的感受,才给平静的旅游平添一丝波澜。试想,如果峨眉野猴失去了匪性,它们都变得温文尔雅,它们都挤在路边摇尾乞怜,岂不大煞风景? 驱猴棍到底没派上用场,它成了我们的拄路棍。它“得得得”的声响,犹如一曲欢歌,唱响在峨眉的山路上,引领着后来者一路向前,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