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与张仪之争,斗而胜之者,善用兵也
鬼谷子与张仪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辩论,也是早期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关于如何战胜敌人,许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鬼谷子和张仪都是战争理论方面的权威,尤其是张仪,以“权谋”著称于世,他的著作《商君书》被誉为战国时期六大军书之一。 据史书记载,鬼谷子与张仪进行了一次辩论,辩论的问题是:“斗而胜之者,善用兵也;以和为贵者,不善用兵也。社稷之利,几者为上?”双方针锋相对,议论不休。最终,鬼谷子问道:“夫人之言,言于斗者,聪明之士,然而案兵挑战,却往往是兵卒牵马,各怀鬼胎,不得实,自然尚未成功,聚而退之,此岂善用兵之士乎?”张仪居然陷入了被动之中。 鬼谷子趁机反问:“以和为贵者,又贵于斗之所为,未得用而已,芷阳之会,您知道吧?”鬼谷子言下之意,实指秦以和亲协助韩国,最终打垮了敌人,取得了胜利,从而证明了以和为贵的战略。
鬼谷子这一问,令张仪毫无反驳之能,最后只能做出让步,认同鬼谷子的观点,这场辩论以鬼谷子的胜利而告终。鬼谷子在这场辩论中展现出丰富的智慧和战略思维,他对军事策略与国际政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这也为后世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鬼谷子与张仪之争的结果,不仅是一场智慧的角逐,更是不同思想流派的一次交锋。鬼谷子代表了儒家思想,强调“和为贵”,主张用和谐化解矛盾,倡导“仁爱之道”,同时他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奖惩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而张仪则主张“权谋”,强调政治权力的运用和策略的制定,在政治上,他主张“乱中取胜”,在军事上,他则主张“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并提出了“兵微者败,将智者忌”的观点。 这场辩论反映出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影响,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盛会。同时,这场辩论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战争、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为后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