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正月十五话面灯

散文随笔2023-05-13180举报/反馈

话说去年的正月十五,拜大姐为师,学做家乡的面灯;转眼一年过去了,今年的正月十五又到了。昨晚和大姐视频,大姐说,今年妈妈在她家,妈妈是制作面灯的高手,咱姐俩一起陪妈妈蒸面灯。我一听自然欢喜,

一直有个心愿,想学习制作面灯。儿时的记忆中,在家乡,正月十五除了用五彩缤纷的透明彩纸扎纸灯笼外,家家户户还要做一种面灯。记得去年在朋友圈晒面灯时,好多微友留言,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可以吃的面灯,包括近邻怀远的一位朋友,这让我没有想到,真是一地一风俗,看来制作面灯的区域应该不广泛。

面灯,通常是用豆面制作的。豆面比其它的面粉有硬度,做出来的面灯不易变形,但光豆面比较散,也捏不成灯形,所以要少放一些麦面掺和在一起。在那以吃粗粮为主的年代,豆面有特殊的香味,我还是比较喜欢吃的,如今一想起它,依旧回味无穷。现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真正的豆面,为此大姐自有办法:先把豆子泡发,再用打汁机粉碎,用筛子箩下细粉。豆面灯的面要和硬,硬到几乎按不动,再把它捏成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确实是个技术活,这样蒸出来的灯形状才能完好如初。蒸熟的豆面灯,黄灿灿的,色如黄金,寓意一年人寿年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大姐一切准备就绪,请妈妈出场。妈妈系上围裙,来到案板前坐下,我和大姐,还有外甥媳妇抱着她7个月大的小宝,一共4人围在妈妈左右,观摩妈妈做面灯。外甥媳妇也是第一次见到这场景,很好奇,小宝伸手把了一团面揉着玩,似乎是要跟着太姥姥学做面灯,祖孙四代,场面很隆重,也很温馨。妈妈一拿起大姐和好的面,就说面太软了;我捏了一下,其实面已经很硬了,可能还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妈妈说先做龙。只见她把面团揉成细圆长状,拿来剪刀开始剪一片片龙鳞,在龙头上用黑豆做了两只龙眼,一截粉丝贯穿作龙须,很快一条龙活灵活现展现在眼前。接着,妈妈又做了龙盘,两个龙珠,把龙盘卧在龙盘和龙珠上,再在龙背上捏一个简易的小面灯,正月十五在里面插上灯芯倒上麻油,即可点亮龙灯。妈说至少要做两条龙,钱龙和仓龙,以前在钱龙身上的龙鳞处要放一些硬币,仓龙要放粮食,表示钱粮满仓,现在没有这么讲究了,也是怕钱放在上面不卫生。钱龙和仓龙做好后,按照以前惯例,要根据家庭成员的属相,每人做一个属相灯。正月十五,各自端着自己属相的灯,照亮屋前屋后和院落里的每一处,这是传统的习俗,为的是驱赶邪气,预示着一年的日子,亮亮堂堂,红红火火。说实话,今年难得在妈妈身边,我和大姐最想跟妈妈学做的是十二生肖。记忆中,妈妈做的生肖面灯,尤其是我们兄弟姐妹7人的属相,牛、兔、马、猴、鸡、猪、兔,一个个惟妙惟肖,特别俊俏。接下来,妈妈做了一只鸡,怎么看都不像鸡,而像一只鸟,后面的其他属相妈妈说忘了,想不起来怎么做了,但妈妈捏制的一个个简单的面灯还是非常漂亮,有一个面灯还捏了花边。想想也是,妈妈已经97岁,年事已高,今非昔比,心里感触颇多……

正月十五点面灯,是家乡的传统民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年过节的仪式感越来越淡,年轻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学做面灯了。面灯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面临着失传。我想,每年能坚持做几盏面灯,把家乡做面灯的习俗继续传承下去。任重而道远啊!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