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地铁需要文明的守护
摘要:被迫追剧、被迫看综艺、被迫听神曲……地铁车厢里,总遇到乘客旁若无人地开启手机外放,发出各种声音令人无处可逃。如此情形将得到改变——12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开始施行,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据新华网报道) 一纸规定真的能管住车厢里那些耳边的聒噪么?事实上,今年4月起开始实施的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就已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北京、天津、武汉、昆明等地也都已明文规定,禁止在轨道交通内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规定一个接着一个,但无论在地铁还是高铁,车厢里总还是会时不时传出各种手机外放声,被迫追剧、被迫看综艺、被迫听神曲、被迫看抖音的囧途经历时时会上演。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全民习惯。乘车看手机本无可厚非,但以何种方式看,则考验着全民素养。无论是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还是各项地方性法律法规,从实施效果上来说,要想真正覆盖全民,都尚需时日。制度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到制度的普及、宣传和践行中去,加速制度的落地,而不是一边坐视不理当看客,一边抱怨制度的无力。 遵守规则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良好的社会秩序不能只靠“硬”制度来打造和支撑,还要靠“软”环境来滋养和维护。制度再硬、法律再刚,都是外力,而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有温度的空间,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要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地铁里禁止外放声音的规定被大家纷纷点赞,但如果不能被自觉遵守和执行,就是形同虚设。 在车厢内外放声音等陋习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社会痛点、难点,除了努力让制度长出牙齿、让规定切实落地,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和监督,更需要全民提高文明素养,一方面给予新政新规多些尊重和包容,少些苛责和抱怨;另一方面自觉遵规守矩,为公共空间注入更多文明的力量,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制度落地、政策奏效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道德土壤。 |
相关文章
- 两性交往,女人叫你“哥”,多半是告诉你这个意思
- 青春物语
- 退休之后,如果你一个朋友都没有,反而说明了这3个问题
- 爱,就是心疼,就是惦记
- 不委屈自己,不亏欠别人
- 吵架的时候,能够做到这三点的男人,才是真正把你放在心上
- 在哪一刻你觉得和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 “制止浪费监督员”别沦为摆设
- 一段婚姻,渐行渐远的原因,都是从这几件事开始的
- 深夜,邀你一席话春秋
- 为公共安全系好“安全带”
- 频繁对你说这些话的人,是上天派来“旺你的”,别辜负
- 人心,人格,人品(写得真好)
- 男人想念一个人,不是打电话,也不是发微信,而是会这样做
- 不管房子有多大,家里这3个地方要“满”,有福气
- 微信上,这样对你的人,他是真的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