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长长的江水,浓浓的情意

优美散文2021-02-01115举报/反馈

  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随临沂市作家协会采风团“闯关东”一行十六人,来到了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
  一、美丽建三江,祖国大粮仓
  初来建三江,一脚踏上这块黑黑的土地,就被眼前青翠的绿植和辽阔的土地所征服。心中的北大荒应该是黑土、蓑草,到处是苍蝇蚊子的荒芜之地,可我们所到之处见到的,无不是天高云淡鸟语花香。新型的楼房掩映在绿树浓荫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的格外的干净整洁,一座座楼宇矗立在这浩渺的绿洲之上,远远望去像极了售楼处的沙盘模型,楼群如同昨天刚刚被水洗过一样,天蓝、水碧。祥云缭绕下的社区服务中心,到处洋溢着一张张恬淡的笑脸,全面的机械化作业,极大的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据七星农场的领导介绍,七星农场机械化成度比较高,一年最忙碌的时间只有三十天,那就是十天插秧,十天秋收,十天翻地。闲暇起来的人们,喝茶打牌支色子,更有高雅爱好的老人习起了琴、棋、书、画,跳起了优美的广场舞。建三江所到之处琴声悠扬,笛声荡漾,歌声高亢嘹亮,在物质极为丰富,精神健康向上的建三江,从人们满足的脸上我仿佛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模样。
  听建三江分局组织部的李一泰副部长介绍,建三江位于富锦、同江、抚远、饶河两市两县交界处的三江平原腹地,系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河间地带。辖属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南北相距约153.1公里,东西相距153公里□耕地面积1132万亩,其中水稻1018万亩;有230公里长的界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这里土地集中连片,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舒缓,土质肥沃,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特别是绿色产业的优良之地。通过三代建三江人的奋斗,现已建成全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粮食商品率最高、农业科技转化贡献率最高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二道河农场的1.65万亩的大地号,有直冲云霄的东极塔,有回归祖国不久的黑瞎子岛,更有三江上赫哲人悠闲的歌声……
  采风的车辆一路奔驰在这绿色的海洋里,无论车驶过田间、江边、还是岛上都没有一丝丝的尘土。看到建三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如此之好,我们不由得向一路陪同着我们的建三江分局组织部刘彦军科长询问,为啥建三江的水如此的清澈?空气如此的清新?土地连年耕种也不板结?天空蓝的那么透?云朵那么洁白如雪?刘科长自豪的微笑着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一是建三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有国家级和省级四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二是从分局领导到每一位普通的建三江人都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即使是生活垃圾也分捡处理的规范细致;三是分局重视发展绿色农业,自1990年开始了水稻、小麦、大豆等主栽作物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目前已有一批经国家审核批准的绿色食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2003年,建三江分局还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验收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局”称号,并被国家认定为“中国绿色大豆水稻之乡”、“中国绿色米都”。从1996年开始,粮食生产能力一直稳定在40亿斤以上,年商品粮提供能力达到了36亿斤,粮食年产量可以满足京津沪及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供应。全国如果有十碗米饭,那其中的一碗就是来自建三江。
  二、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
  看到生活在建三江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幸福,我们一行人,都忍不住打听着这里的房价,想着能在建三江购买一套住房,可以每年来这里住上几个月,呼吸建三江蓝天白云下的富氧空气,享受这里简单悠闲的幸福生活。听建三江管理局街道办曹主任介绍,今天之所以能过上如此美好的幸福生活,完全得益于当年的军垦战士、支边青年和下乡知青等那些拓荒者。
  那时,建三江乃至整个北大荒还是一片荒芜之地。这里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烟罕至,寒冷、偏僻、凶险,困难多的令人难以想象。当年十万转业官兵挺进黑龙江荒原,头顶蓝天、脚踩泥泞,人拉肩扛,挖地窨子、搭马架子、睡窝棚、睡地铺,战胜了重重困难,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因整个北大荒是冰雪的天地,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8.6度,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为冰冻期,冻土层最厚达2.5米,那真是滴水成冰,孩子撒出的尿瞬间能变成冰棒棒,鹅毛大雪大如席,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夏季,野兽成群,沼泽遍布,蚊虻成阵,晚上睡觉,蚂蚁和蛇常常能爬进被窝里。正如那首《北大荒歌》中唱的一样:“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作食粮。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边爬?四脚蛇,蛤士蟆,肉蚂蟥。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谁来酣睡似榻前,须见一日之短长。大烟儿泡,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酣战玉龙披甲苦,图南鹏鸟振翼忙。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其艰苦程度可见一斑。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了机械化的国营农场群。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垦区的开发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有的人在垦荒的道路上倒下了,有的人不顾个人安危被沼泽吞噬了,有的人是病倒的,更多的人是累倒的,当年在恶劣的环境下有很多农场,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车,很多人累病交加倒下了就再也没有爬起来。
  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听完曹主任介绍,无不为前辈们的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纵观建三江整个发展过程,无不浸透着前辈们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精神,“今天的建三江,是前辈们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创业农场的薛成场长如是说,“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感恩他们,怀念他们。”
  三、生死之交,成就了兄弟之谊
  建三江,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不同乡音,人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那些当年的拓荒者,在这里已经有了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祖辈们的兄弟之谊在这里已经代代相传,这里的邻里之间关系如挚友、如手足、如亲人,夜不闭户,成了这里的传统。我们进住酒店后服务员告诉我们没有房卡,放下行李就可以随便走人,这让我们十分诧异,敞开的房门不需要上锁,也多少让我们有些不适应。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彼此之间如此的信任?听859农场组织部的滕艳莉部长介绍,这里很少流动人员,农场人与人之间熟悉的如同家人,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都能和睦相处,上辈的人已结下了生死之交,兄弟之谊,这种情意正以叠加的方式往下延续……
  在这里她为我们讲述了建三江最初的样子。
  别看现在建三江土地肥沃,粮食满仓,有谁知道这里也曾经历过可怕的饥饿。没有粮食,只能吃牲口的饲料:糠皮、青稞大麦、黑豆,以至于树皮、草根、瓜蔓、辣椒秧、野菜都吃过,因饥饿而死亡的人也不在少数。当年的拓荒者有带家属的,还有带孩子的,吃的自然是很紧张,有一口粮食可能就能救活一条性命。据说有人为了救邻居家一岁多的小女儿,把家里仅有的一碗黑豆送出去,却把自己六岁的儿子饿死在坑头上。在住宿问题上,夫妻一对一双地被安排在一个通铺上睡。天很冷,但是得挂蚊帐,因为一个蚊帐里睡一对。有一农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草房,却同时住着四对新婚夫妇。所以,在如此恶劣又密集的环境下结下的生死之谊,这种关系是不会轻意被打破的,也是坚不可摧的,人们就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周围的人,也像爱家人一样爱着他们。
  四、我热爱故乡,也爱着建三江这片多情的土地
  勤劳勇敢的建三江人,对故乡、对母亲、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大多少小离家,有的二十出头,有的只有十岁、十几岁,离开故土,拜别家乡父母,那是一种怎样撕心裂肺的感觉,思念的疼痛常常在夜里啃噬着他们的灵魂;有的人能在父母尚在人世时回家探望几次,而大多数拓荒者为了生存,更为了工作,离家后一生就再也没能回去过,也就没能再见上父母一面,这就成了他们这代人心中永远的疼。记得我们走到二道河农场时,与党委副书记马学礼谈起了他的老父亲,他泪眼婆娑的向我们介绍了老人家晚年的心路历程。
  他的父亲是山东菏泽人,十几岁离开家乡来到建三江,在那个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已把生命全部融入了这片荒原。刚到建三江,这里荆棘丛生,塔头墩子和沼泽遍布。下地时每刨一镐,都把泥水溅的很高,身上到处都是泥点子。没有伙房,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所思所想都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征服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慢慢流逝,还来不及回老家探望父母他们就相继去世,老父亲错过了与他父母见面的机会。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越来越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在弥留之际,马书记驱车3000多公里,回山东老家把父亲在世的唯一兄弟接到了老人面前,当兄弟把家乡的一把泥土捧到老人面前的一刹那,热泪顿时盈满了老人家的眼眶,兄弟俩抱头痛哭。是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马书记的父亲选择了报效祖国,将对故乡的眷恋,对父母的思念深藏于心,当进入迟暮之年,对故乡、对亲人的想念就愈发的浓郁、强烈。我想,即使这样,如果有机会让老人再选择一次,他还是的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报效祖国,毕竟,他身体里流淌着的,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时刻听从祖国召唤的山东人的血脉。
  “我热爱自己的母亲,也热爱建三江的每一块土地”。这些建三江的拓荒者,最终都长眠在了这块深情的土地上。
  一个个拓荒者,有说不完的奉献故事,一缕缕故乡情,有叙不完的游子意。
  带领我们一起采风的中国作协会员、市作协主席高振,在与建三江的领导和文友话别时,讲述了来北大荒支边的5.5万山东支边青年的动人故事,特别是来这里支边的女青年,她们当年大都是十几岁的年纪,嫁给了大她们十几、二十几岁的丈夫,她们在这块黑土地上无怨无悔的相夫教子,繁衍生息,以此,稳固了建设者的根基。对这些拓荒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应该讴歌他们,赞扬他们,怀念他们。我们这次“闯关东”采风活动是来看望这些扎根黑土地的亲人,是寻亲之旅,访亲之旅,探亲之旅。说到动情处随团来的作家、摄影家冯春明老师和高振主席都哭的大雨滂沱。此间,我们同行的农工党市委驻会委员兼秘书长、作家薛馥香找到了同宗同族的“老爷爷”——创业农场的薛成场长,同时李一泰部长认了市民宗局副局长、作家沙益薇为本家弟妹,这时又论证了薛馥香秘书长的娘家和我的姥姥家都与李部长是同族同宗,那么,李一泰部长就理所当然的成了我们三姐妹的表兄,一时间亲情满满,暖意融融。趁此机会我捧出了为李一泰部长和建三江的领导、文友们写的一首小诗《你是我失散多年的兄弟》,诵读其间,我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泪,是为拓荒者的无私奉献而流,也是为他们的故乡情怀而流,更是为同根同宗血脉相连的二十二万建三江的亲人而流。在涛涛江水之间,这些亲人们用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与沂蒙精神一脉相承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她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一样,都传承了殷殷的红色基因,有无私奉献,勇于付出,为国为民忠心耿耿的精髓在里面,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财富。
  依依不舍的挥别了涛涛的三江之水和建三江的亲人们,眼前依然晃动着建三江三代人的身影,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情意,已深深的烙在了我的记忆里。他们的坚强倔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无怨无诲,彰显着他们对建三江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我们一行来此采风人员的关照和盛情,又体现了建三江人重情重意情深意笃和豪放博大的胸襟。这一路的采风活动一直被建三江感动着,不由的,一句“长长的江水,浓浓的情意”自心底脱口而出。瞬间,泪水就汩汩的自心头湿润了眼底。

  【编者按】:建三江,位于祖国北部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系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河间地带,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跟随作者采风、寻亲活动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建三江的风土人情和开拓者的无私奉献。但愿创业者的红色精神,世代传承。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