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观后感 >

观后感

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

观后感2022-05-09215举报/反馈

《饮食男女》是一部刻画出家庭亲情及世代隔阂的电影作品。是“家庭三部曲”或者是“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

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篇1

说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他那儒雅温和的华人面孔,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温文尔雅的男人,却叱咤海外电影市场以及好莱坞。谁曾想到这个内敛沉稳的男人曾失业6年在家中充当全职家庭妇男,但生活的磨练丝毫没有让他放弃电影梦想,而是如璞玉般经过岁月的打磨渐现价值。他导演的片子不多,可是几乎部部出色,获得极大的肯定和反响。他曾三次捧得奥斯卡小金人,带给华人电影人无比的荣誉和喜悦。他不仅是整个亚洲电影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华人影坛的传奇,他就是李安。

从第一次代表华人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凭借《卧虎藏龙》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捧回第一座小金人时,他就注定开始书写他不平凡的电影人生。那时我上初中,是我看过的他的第一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场竹海斗剑的戏,以及玉娇龙最后纵身一跃的解脱。那时候虽极喜爱看电影,但却因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树立完全,很多佳片未能领略其深刻内涵和寓意,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热爱电影,也使得我之后欣赏了许多李安导演的佳作。大学时候,因为喜爱优质偶像王力宏而去看了《色戒》,这部被媒体炒的脱离作品本身的影片看完后让我感到压抑,也使得我开始好奇李安究竟是个怎样的导演,他的影片为何如此直击人性深处,充满矛盾与隐忍,压抑与释放。随后看完它的《断臂山》后,我彻底开始折服于李安,他将世俗难以接受的男同性恋拍的如此细腻,整个画面那么唯美,也让我开始理解和感动于同性之爱的伟大和隐忍,与《色戒》不同的是,他将人性与本能的碰撞以及同性间的爱情、异性间的情欲表达的极其细腻深刻,那种不被世俗所接受理解的感情,微妙之处只有看完影片后仔细品味细节的人才能引发思考和认同。而他的其他作品,如:《理智与情感》丝毫看不出是出自华人导演所导,他竟也能如此融入进西方的文化和视角里拍出完全属于他们的影片,也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刻画的炉火纯青,与西方文化生活形成别样的碰撞。而我着重要评析的就是李安成名前早期的三部作品,处女作《推手》,口碑极好的《喜宴》,以及被誉为经典之作的《饮食男女》。

《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观众都能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击。《推手》这部电影,就以现代人的目光,观察和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生活规则的冲突。影片的开场很特别,没有一句台词,单单几个镜头就交待出了整个影片的核心矛盾,一个穿着大马褂练着太极的老人和一个对着电脑不停敲字的美国主妇,不同生活习惯和狭小的房屋空间下,已经让观众感受到了那种格格不入与不和谐的压抑感,也正是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的故事。其实在影片发展过程中大家都想过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但矛盾仍然存在,最终李安温和的选择了忽略这个矛盾的激化,只是用了一种隐忍和无奈的视角,化解了矛盾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以柔克刚,虽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抗。电影的结尾尤其令人深刻,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到一起了,这个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导演李安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事”,就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荧幕前的观众。

《喜宴》是这三部中我尤其喜爱的一部,相比于第一部《推手》中中西生活方式和老年人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不同,《喜宴》里的文化矛盾不只是中西文化,还有传统与现代思想,新旧两代人观念的代沟,以及同性之爱与传统婚姻模式的碰撞。看似矛盾点很多,可是李安电影的一大特点就在于“简单”,故事说得清楚明白,谁都能看懂,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矛盾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表现和拓展的空间就很丰富,始终在探讨,很能打动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节清晰简单:老人上了岁数,盼孙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如何是好?于是儿子高伟同选择与急需绿卡的威威假结婚,却不成想假戏真做,让威威怀了孕,继而与同性恋恋人赛门产生冲突。而后两位老人各自之知道了其中详情,却不得不无形中妥协。与《推手》的温和恬静相比、《喜宴》显得喜气洋洋,富有喜剧色彩,特别是结婚、闹洞房的情节拍得满是人间烟火气。李安本人还在戏中插科打诨了一把:当一个老外在婚礼上窃语“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的时候,我们的李大导演赶紧凑上去说了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实在令人捧腹却又反思。影片的结尾尤其意味深长,离别之际,高老父亲紧紧握住儿子的同性恋恋人赛门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照顾伟同;又紧紧握住威威的手说:高家会谢谢你。三个年轻人互相搂抱着看着两个老人远走,这是三个人的新家庭与一个传统家庭的冲突与理解:母亲没有把真相告诉父亲,父亲也没有把真相告诉母亲,都是因为“爱”,因为“家”。这部电影最经典的一幕我想应该是结尾,高老父母即将离开美国坐飞机接受安检时,父亲高高举起双手的那个镜头,寓意深刻,这是不是李安想要借此镜头表达出封建传统思想似乎不得不无奈的向现代思想投降,妥协呢?又或是这样的举起双手似乎是一种从旧思想中的解脱与飞翔。好的电影就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与给观影人无限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最后说说这三部曲里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佳作《饮食男女》,所谓食色性也,一开场那一连串镜头,捉鱼、杀鱼、下油锅、娴熟的刀工、蒸炸炖烧配上轻快的配乐,让人不禁垂涎欲滴,瞬间对这老头的生活感兴趣起来。于是从一个电话的响起巧妙的埋下伏笔,开始娓娓道来故事的发展,最后才抖出这个包袱的谜底,令人瞠目结舌。在这现代社会与传统伦理,饮食与男女的大环境下,朱家这几个浅尝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虾没打浆”的女儿们在感情上没有逃过传统劫数,最终臣服于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实里。从现代到传统,饮食到男女,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做了各自的转化,老朱是一个传统的代表,然而在结尾却摒弃终结了这一点。二女儿家倩在感受到现代人的各种弊病后发觉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托的地方,她看到父亲宣布卖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着梁伯母出去时倚在门上落下了泪水,那是一种对家庭伦理丧失后的伤心与失落,也正体现了家倩才是真正愿意传承这一传统的人。李安在缜密有致的剧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现了传统伦理的失落,同时又表现了出了对于传承的希望。结尾收的简略而又蕴含余味,老朱还是与锦荣生活在了一起,并且锦荣还怀了老朱的小孩。家倩在原本那个略感破旧和凋零的家里开始当起了厨师,大家各自的生活走向了轨道。老朱被邀请回家品尝家倩的菜时发现自己恢复了味觉,这一恢复意味深长,他自身摒弃了做菜这一传统,作为传承纽带的人是与他最为相像的女儿家倩。

看完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这三部以探讨文化冲突和伦理道德而见长的电影中,李安分别以太极拳、婚宴、烹饪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来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气息,有艺术感染力而又富于可看性。除了《饮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环境放在美国,《推手》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权衡;《喜宴》着力于中西方文化间,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下的家庭关系。李安在这两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冲撞;或许对于李安这样学贯中西,生养于台湾,求学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李安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李安温文尔雅,宽厚的骨子里有道家的风范,因此,这三部影片中的父亲形象虽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却饱含着更深的宽厚、谅解、平和,最终都以理解子女的选择,依顺子女的意愿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细品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才会明白为何他能拍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样结合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人性与本能,科学与宗教,生存与信仰的深刻寓意影片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实至名归,因为他确实有着这样把控全片的卓越能力,最早的这三部“父亲三部曲”系列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可以很东方,也可以很西方,更擅长将这两种文化组合,对立或融合。他的这种隐忍和平衡之道,为他在东西方电影市场都赢得了很多赞誉和口碑,所以谁说中庸不是一种为人,为事的上上策。很多时候无需张扬,只是行云流水间也足以拍出一部部有质量,有内涵的经典影片。我很欣赏李安十年磨一剑,专心执着于电影梦想的精神,也更期待李安将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电影作品。

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篇2

电闪雷鸣的周六午后,静静地欣赏一部经典老片,不可不谓之是一种享受。早就听闻李安的成名作之一《饮食男女》,终于可以在这个无所事事的周六下午欣赏。片子细腻动人,入情至深。

镜头定格在海报上的这一个瞬间,让人意犹未尽。这一刻,一直心有间隙的老父亲(老朱)和二女儿(家倩)终于找到了通往彼此心灵的桥梁。曾经的一代名厨老朱退休后逐渐丧失了味觉,终于在最后尝出了家倩熬的汤的滋味;在爱情里兜兜转转的家倩到最后开始一个人快乐而自在地生活。老朱要卖的老房子终究被家倩留下了,父亲和新结婚的妻子一起搬出去了,孤单了十几年的大姐也快乐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小妹也离开闺房当上了妈妈,只有家倩一个人留在了老房子里,和当年的父亲一样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准备着家里多年未曾改变的星期天晚餐,等待着一家的团聚。这仿佛是一代一代的延续,人老了,人走了,厨房里的烟火却不曾熄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还在不紧不慢地流转着。这个细水长流的故事仿佛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导演却在这里结束了故事的叙述,只留那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人生如戏也如梦,谁也想不到貌似垂垂老矣的老朱却勇敢地迎娶了和她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年轻寡妇锦荣,过上了幸福而满足的日子,仿佛重获新生;谁也想不到三姐妹中最小的家宁却第一个走出了闺房;谁也想不到一直活在谎言里的大姐家珍勇敢地面对降临的爱情,跟随着小妹的脚步离开了老房子;更想不到的是最早吵吵嚷嚷着要搬出去住的家倩最后一个人守在了老房子里。一家四口的人生在一次次的星期天晚餐中画出了属于迥异的起伏线。

很喜欢星期天晚餐的情节,不断地穿-在影片中,一次次地把故事情节打开。虽然这样的穿-用意很明显,但是也扣足了饮食男女这个题。在传统的-文化里,民以食为天自古有之。而家这个概念在-人的血液里也是深入骨髓的。家和美食叠加在一起,便是老朱每个星期天晚上都固执地要坚持的家庭聚餐。而每次家庭聚餐上的宣布都把故事情节往深推进了一步。家倩要搬出去住了,家宁未婚先孕了,家珍闪电结婚了,老朱要黄昏恋了。不变的宴席,流水的生活,充满了不可思议,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影片拍得很有生活气息,不仅是因为这一桌桌美食,更是因为那些源自于生活的细节。片子里的一家四口,每个人都是一种生活的典型。老朱退休赋闲在家的百无聊赖,人过中年的各种力不从心,至交的猝然离世,黄昏恋的犹疑,这是那些曾经叱咤职场到了晚年的老人们生活的折-。大姐家珍因为一场痛苦的单相思而关上了自己的心门,却还是被小妹的经历惊醒了,开始走出自己刻板的生活,打开了心门,也迎来了属于自己闪闪发亮的爱情。二姐家倩很现代很时髦,在爱情里来去自如,-而强势,本以为她是最早离开这座老房子的人,却未料到最后是她留在了老房子里一个人过充实而美好的日子。小妹家宁看似文静,却是她在三姐妹中第一个勇敢去追逐自己的爱,朝幸福的方向飞去。三姐妹的爱情,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影子,为爱执着又为爱疯狂,看似洒脱实则沉重的爱情,单纯美好无所畏惧的爱情,不就是我们周遭生活里爱情的模样吗?

最值得人回味的还是影片背后的那个“家”的观念。家在-文化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的节日很多,大抵都是围绕着家展开的,中秋要合家团圆吃月饼,重阳要亲朋好友一起登高望远,除夕夜的那一顿年夜饭是一个都不能少,元宵节的汤圆煮出的是团团圆圆。如今,一家人坐下来欢欢乐乐吃顿团圆饭都是不易的事了。片中的星期天晚餐才会格外令人艳羡。从一开始家倩想搬出去住到最后一家四口变成了一个有着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始终不变的是维系着家人之间的那一份亲情。家珍和家倩洗碗争吵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母亲走后,大姐就自觉担当起了照顾妹妹的职责,却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了权威感,两个姐妹也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幕很让人心痛。但是那次争吵过后彼此吐露心迹,才发现误会了那么多年,心里的围墙在瞬间倒塌。家珍从家里搬出去的时候,姐妹俩亲密的对话和之前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候沟通真的比什么都重要。还有一个争吵的情节是老朱的老同事温叔叔过世后,酒店经理

片子的另一大亮点就是美食。细致的-工,精心搭配的菜,-香味俱全的佳肴,无不刺激着观影者的味蕾。-甜苦辣咸,人生百味不过源自于此。-阳调和才能煮出一道好菜,熟能生巧才能造就名厨,慢工出细活,真心出珍品。-美食本身就是-文化的代言,美食的背后是对家人浓浓的爱。

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篇3

《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继《推手》(1992)《喜宴》(1993)后的另一部作品,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其中,导演李安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拍摄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眼光表现着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凸显着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中父亲这一形象的三种不同对待问题的选择,是对当代父亲的影像表达。本文从《饮食男女》入手,谈谈对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个人浅解。

首先要谈的就是题目,一个电影的题目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概括。对于这部电影的题目,导演将“饮食”与“男女”分别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别具匠心的安排,暗示着电影的主题:“明为饮食,暗写男女”。饮食在片中作为线索,紧扣着剧情的发展;男女关系则为电影的主要叙事内容,作为整部电影的血肉。从开篇的“朱爸”精湛的厨艺开始,到结尾“朱爸”与家倩最后回到饭桌上都与饮食有关。整部影片总共描写了六次吃饭的场景,每次吃饭都紧紧相扣,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朱家很有意思,几乎每次吃饭都有一个人宣布一件事情。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这种家庭的餐桌文化。第一次吃饭,家倩最先提出了想要离开家,交代了朱家的家庭情况,介绍了锦荣,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好了铺垫,买下了伏笔。第二次吃饭家倩提到了房子问题,她的积蓄打了水漂,朱爸说:“你还可以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为其结局做了伏笔。第三次吃饭,家宁宣布离家。第四次吃饭,家珍宣布了离家。第五次吃饭,朱爸宣布了与锦荣的关系。在这几次吃饭中,第五次吃饭是最具闹剧性质的一顿饭。在这次吃饭之前的混乱,从两个女婿抓鸡的乱,到朱爸做饭的频频失误,都预示着这次吃饭会发生不寻常的事情,是一场闹剧。第六次吃饭,只有朱爸和家倩,作为电影的结尾,深化电影的主题,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其次,对于朱爸和锦荣的关系,第一遍看这个电影,很多人都会感觉到很突然,很不可思议。其实,导演在情节上早已做下了安排。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导演是如何安排细节,一点点抽丝剥茧,向观众讲述这个感情故事的。第一,在影片的一开始,朱爸在做饭时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朱爸和一个女的在交谈。这时候,朱爸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鱼红烧了可惜,最好清蒸。”而在接下来锦荣第一次出场时,姗姗说了一句话:“妈妈把鱼煎糊了”。从这一点可以知道,朱爸打电话时,电话的另一头是锦荣。除此之外,朱爸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今天不说,哪天说呢?”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朱爸一直想说话,但总是被打断,朱爸想说什么呢?这便是第一处的细节铺垫。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知道朱爸和锦荣之间有内容。第二,在温伯伯住院后,他对家倩说了一些话,其中有一句是:“你看你爸,憋了一肚子的心事,感情,说不出来。”作为朱爸这样年过半百的人,早已是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却憋了一肚子的感情,也许你会说,他可能是舍不得女儿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他心里装的是对女儿不舍的感情。但是,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作为父亲,对女儿出嫁不可能会像女人一样柔情,顾虑太多。这时候你要注意到,朱爸是单身,那么他憋得一肚子的感情应该是男女之情。第三,在朱爸给姗姗送便当之后,有一天姗姗没去上学,这时候锦荣找到了朱爸。锦荣问朱爸,她给姗姗做的便当朱爸如何处置了,朱爸说自己吃了,锦荣表示不好意思,让朱爸这样一个大厨吃他做的便当,朱爸说了一句话:“吃只是一种心理感受,我吃的很高兴。”这里进一步揭示了朱爸和锦荣的关系。他感受的是对锦荣母女的照顾,像丈夫一样照顾锦荣,像父亲一样照顾姗姗。
(m.taiks.com)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导演在一开叙述,铺垫的人物与情节,在结局全部逆转。彻底打破人们的理性常规,带给观众出乎意料的感受。第一,在一开始,家珍就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在三个女儿中,她是最想离开这个家的,然而,到结局时,他都没有离开这个家。第二,家宁是家里最小的,她最不可能离开家,在一开始,她自己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她去是三个女儿中第一个离开这个家的。第三,在第一顿饭时,家倩对锦荣说:“你就是我们家第四个女儿”,可结果,锦荣却成了自己的“继母”。第四,家倩在三个女儿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都以为她不可能是单身,都以为最后嫁不出去的会是家珍,然而到结局,却是只有家倩没有嫁出去。第五,家珍本来说要跟父亲一辈子的,可到最后也走了。这便是导演设置的巧妙之处,开始的铺垫与结局完全逆转,更加突出了剧情矛盾。除此之外,在男女的关系之中,导演巧妙的设置了的几组男女关系中,都是二女争一男:索菲亚与家倩争雷蒙,家宁与小芝芝争中国伦,锦荣与梁伯母争朱爸,家珍与锦凤争李凯(虽然是家珍虚构的),家珍与家倩争父亲。

在三个女儿之中,我认为家珍很有分析价值。朱爸丧偶,家珍作为三个女儿之中最大的,便自然就接替了母亲的位置,主动照顾两个妹妹和这个家庭,把父亲比作孩子一般,需要人“哄”,家珍所住的房间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房间,她想要照顾父亲一辈子。这便要提到“埃勒科特拉情结”了。这不仅仅和她丧母,作为长女有关,还与她感情的经历有原因。在家珍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一份爱情。她是个化学老师,她所讲课的班级中全部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并且,她办公室中的人还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男子,这更加加重了她对激情的渴望,渴望得到一份充满激情的爱情。这种感情的压抑使她难以忍受别人看起来平常的猫发情的叫声,更难忍受别人通过唱歌交流感情。当她发疯版将音响抬到窗户旁,并把音量挑到最大,第二天全新的打扮,并在那群男生的“情书”刺激下,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情告白”,这一刻,她的感情完全爆发,得到了宣泄。而在学校教师之中,最有激情,能满足她这种渴望的只有一种老师——体育老师。

在这三部影片中,最突出的角色便是“父亲”这一角色。在传统文化中,父亲的角色是家中的核心。中国家的文化特质便是“家”中的“父权秩序”。父权(家权)秩序不可侵犯。子女的义务便是传宗接代,孝顺父母,奉养天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是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代表。而在李安的影片中,尤其是饮食男女中的“恋父情结”与家的权威产生微妙的关系。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三位父亲都有着不同的事业。《推手》中的父亲是一名太极教练,《喜宴》中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而《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则是一位大厨。这三种父亲形象便预示着三种父亲不同的处事原则。《推手》中的父亲体现的是外在的抗争,在父亲去餐厅打工遇到困境时,他选择的是以暴制暴,用力量去抗争。而《喜宴》中的父亲体现的却是沉默与隐忍。对于自己儿子的三角畸形恋情,父亲选择了隐忍。结尾时,父亲过安检时举起的双手暗示着父亲的“投降”。父亲是一名军人,一辈子没有对“敌人”投降,却对儿子的爱情无可奈何。《饮食男女》中的父亲选择了自我解放,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的幸福还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在李安的电影中,明显地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冲突。第一,养儿防老的观念被打破。在《推手》中,儿子与外国人结婚,自己与儿媳的强烈文化差异使得儿子处于尴尬的境界,“推手”中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儿子是给不了的。第二,传宗接代的观念被打破。第三,孝道的尴尬。第四,冲突的解决方式—妥协,这是典型的中式处理方式。

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篇4

记得以前文艺在我心里还有点影子的时候,最喜欢《蝴蝶》内种单纯美好的小温情电影,可是还是没挡住命运的安排长成了一个吃货,最喜欢的片段变成了《饮食男女》开头的内段,最爱的台词是,我感觉我好像没有什么童年的记忆,除非把他煮出来。

从味蕾的认同到思想的认同,无法拒绝娓娓道来的李安,也无法拒绝电影和生活给你带来的惊喜跟无奈。就算是最亲的人,你也无法左右他的生活,就算你做好了觉悟为亲情而付出,放弃了阿姆斯特丹,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陪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他在你的生活里分量越来越轻的时候,不知不觉,你在他的生活里也会越来越不重要。

就算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也可以各过各的生活,心里产生的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其实不需要谁为谁委曲求全,就算突然宣布,就算离开追求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切断血缘跟亲情。生活不是做菜,不能等所有食材都准备好了再下锅,本就应该酸甜苦辣各尝各的味道,互不干涉,不影响彼此做的决定,只在他需要分担的时候一起分担,在他需要分享的时候一起分享,这才是家能够温馨喜乐的基础,也是我在努力的方向。

我不知道94年,人们看到这部电影的感受,甚至不知道,4年前的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感受,但是现在的我觉得,这还是一部小温情电影,讲述着生活会抛给你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管面对或者逃避,还是有一天要面对,虽然有人出现,有人离去,就算生活乱成一团,就做一顿丰盛的晚饭吧,把你的感受煮出来,把你的快乐吃进去。

影饮食男女观后感篇5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弑父娶母。弗洛伊德由此将男孩的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而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既然是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么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踪影。

阿恩海姆曾在《艺术与视知觉》论及,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和生活本质中的心理学,从来都是联系紧密。

电影《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三步曲之一,故事讲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朱师傅与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的深深眷恋。一个单亲父亲拉扯三个孩子是不容易的,十六年的生活,其间有浓浓的亲情,还有脱不掉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的色彩。我所没有想到的是,李安最后通过那样一种方式把这些表露出来,貌似隐晦,却也一眼即穿。就在众人还在纷纷为他与梁伯母之间感到疑惑与可笑的时候,父亲在酒后鼓足了勇气站起来,说他一定会好好照顾锦荣和姗姗。梁锦荣,是家珍的同学和朋友,一直被看作家里的第四个女儿,太突然,太突然……

其实也不。故事开场,是长时间的朱师傅准备晚宴的镜头,而他第一次开口是因接到了一位女士的电话,听得出,那是关系非同寻常的人。虽然,导演未告知具体是谁。而张艾嘉饰演的梁锦荣第一次在剧中露面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朱爸呢?”这是一个细节。

锦荣从小失去父亲,妹妹与朱家女儿是同班同学,受过朱家的照顾。谁能说,这不能是她的.恋父情结遭遇了朱爸爸的恋女情结,化作电影最后,那一声轻轻的“爱你”。

朱家还有三个亲女儿,老大朱家珍,家里的老姑娘,大学毕业九年,年近三十了还没有结婚。一开始,大家都相信那是因为被大学时初恋男友抛弃,久久不能释怀。到底要多深的感情,能让一个女子那样长久地坚持独身,不让其他男人靠近。不管如何,那应该是真正的爱情了?

可惜不是,可惜我们并没有看到理想中的爱情。而我在这时庆幸,影片所要讲述的并不是个天真的故事。当妹妹家倩遇见李凯,并最终从姐姐故事中的主人公李凯处得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的悲情都是姐姐编造出来的时候。家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她是那样激动与困惑,一个人都承受不住,“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我除了去找你,不晓得该怎么办”她跑到爱人的住处,说:“太荒谬了,我今天遇到了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是啊,她不明白,姐姐为什么要造这样一个故事给大家呢,是什么理由使得她这样做?

要究其原因,那就要看她由此能达到了什么目的,她说我是要陪着爸爸的。是为了父亲。

她说,这里是家,这里是爸的全部。她说,一辈子留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

她说:妈走的时候你才多小啊,我比你要更了解父亲,我要一直陪着他。

家倩却说,再小我也比你了解他。自从妈死后,你就开始当起我的家长,不是我姐姐。是你把我挡在外面。一语道出多年的隔阂。

在父亲给予的爱上,她们争夺。小时候父亲带家倩去大厨房,家珍就每每会为了这个生气。家倩是最像母亲的那一个,漂亮,天资聪颖,从小跟父亲在大厨房学烧菜,可以说,她是被偏爱的那一个,而她的理想,不是航空业,哪怕现在这一行做得那么成功,她还是不开心的。小时候,她只想做一个与父亲一样的厨师,与父亲一样,如此而已。说到父亲在小时候给她的戒指,那段回忆,如此温暖,如此美丽,如此留恋,全都写在了脸上。当雷蒙逗她,重新玩那个游戏,被她直接拒绝,心中自是起伏,哪怕我是爱你的,哪怕日后,当我得知你要与其他女人结婚的消息,需强忍心痛,风一样离去。可是仍然会为父亲星期天的晚餐推掉你艺廊画展的邀请;那关于父亲的一切,可是你能碰得的?谁都碰不得……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如此这般爱着。

出乎意料,最小的家宁是最早离开家的孩子,她抢了好朋友的男朋友,也许她是真爱他,也许,她的感情自小就是需要去争夺的。就好似,从两位姐姐那里争夺父亲的爱一样。就好似,这已渐渐形成一种行为的模式。

家珍,她说她不需要爱情,我们都看到她是最想要的那一个。屋顶上的猫,邻居的卡拉OK歌声都让她烦躁不安。当她遇见新来的排球老师,彼此都有好感,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让她卸下层层的防备,那办公桌上每天一封情书,很好的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她不知道这是淘气学生的恶作剧,当那一天她盛装打扮,准备迎接新生活,却没有了情书。当时她愤怒了,为什么我永远只能站在这里,对着空气谈情说爱?她那么需要爱,需要一个人来示爱。她情绪高昂,她等不及了,马上公证,她慌慌张张地拉着明道,匆匆介绍,又匆匆离去,临走了,脸上有泪滑过,不知是兴奋激动还是不舍,混杂了太多太多。但还是要逃一般,消失在城市的夜色中。花色长裙在摩托车后座飞扬。像是一种胜利。九年了,终于。

家倩,最聪明美丽的那一个,最理智的一个,却落了单,家里突然有三个人结婚,一个人去世。而她的一段感情,结果是被玩弄,不得不狼狈退场。最后,老房子经过装修,还换了锁,她一个人住。星期天晚餐改由她来准备,那天只有父亲一个人来。她的菜,调料配方与当年母亲的一模一样,父亲因此稍微批评了一下,却发现味觉恢复了,顿时心生欢喜,饭桌上的两个人心中都充盈着感情。而我也将这,看做是贯穿整剧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的回归。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欲与性欲,是不是紧密相关?

女儿们一个个长大了,都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父亲的爱必须得有压抑,就像她去喊家倩起床,起初是靠近的柔声呼唤,突然又后退,大声呵斥,只要流露一点温情,就转身离去。他做了一辈子的大厨,味觉退化,非常痛苦,却在与一个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子结婚之后,又恢复正常。

也许,这是略显荒诞的。至少,大众和伦理应该还不能坦然接受。

然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说,被我们称之为情感(feeling)或情绪(mood)的东西或许是更为合理的,就是说,更具有深刻的感知力。因为与所有那些理智相比,它更向存在(being)敞开。那些理智由于同时变成了理论模式(ratio),故被错误地解释为是理性。

艺术品的感染力来自其内在结构,尚未定性的艺术品对艺术家具有“反作用力”,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的中后期主要不是受创造力和灵感的支配,而是受使艺术品达到“完整”的压力的支配。

我不知道李安是不是想表现埃勒克特拉情结,甚至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在表现埃勒克特拉情结。还是无意识的跳跃式思维,在一定问题的推动下,改组旧的整体联系而确立新的本质性联系的创新思维?

不管怎样,我在通篇看到这样一条线索,而导演也把最后一个镜头交给了父女之间。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