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运动读后感100字
《十字军运动》是一本由[英]海伦·尼科尔森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字军运动》读后感(一):为何“十字军”著作那么多,这本小册子仍可一览 近年来,欧洲中世纪史渐热,其中关于“十字军”题材的作品就有多部。如赖利-史密斯的《十字军史》可做通论,又有诸部讲述十字军远征圣地(东征)的著作,亦有关于欧洲三大骑士团的作品,不可谓不丰富。 我在接手翻译《十字军运动》这本小册子的时候,一如往常,也尽量搜集和参考了市面上出版的关于这一题材的几乎全部作品。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我对于该题材的整体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可以学习和吸收之前已经形成惯例的、对于专有名词的译法,令读者不至于在这个方面产生困扰。 也就是在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海伦·尼科尔森的这本简明扼要的十字军介绍性小册子,的确有必要推荐给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毋庸讳言,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即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如此。国人耳熟能详的帝王、传说,在西方读者那里,依然非常新鲜,之前听一位清史研究者介绍,美国历史学生大多不知中国的乾隆帝是谁,有感于此,欧立德写了《乾隆帝》,通俗概略地介绍一下这位帝王的基本情况。 同样,我们在了解外国历史时,也可能需要一本通览性质的书作为导引,尤其是在“十字军”这个在西方史学界依然争论不休的主题上。 这本小册子不过十来万字,薄薄一本,却足以承担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它当头便喝:关于十字军运动的任何一种定义都无法让所有学者达成一致,在西方史学界目前有四种主要的概念类别。“类别”这个东西,就像muji的收纳小盒。当你有了这个盒子,之后看到的相关物品,就可以归纳进去。这本书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工具,之后看到更为详细的书籍,就可以将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理顺,还能避免因不同的书说法冲突而产生混乱。 另外,它与赖利-史密斯的《十字军史》出于一脉,将“十字军运动”看作是一场绵延的基督教运动。除了向耶路撒冷的历次远征之外,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的“再征服运动”、对基督教异端清洁派和胡斯派的清剿、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异教徒聚落的占领、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抵抗都是有欧洲最高宗教领袖授意授权的军事远征行动,也都被纳入了海伦·尼科尔森的写作框架。这本书跨11世纪至16世纪,共500多年,也是一本借由军事角度切入欧洲中世纪史的作品。 最后,从语言风格上,原书用词平实而精确,句子的结构也相当简单,确实是为西方普通读者所作的简明历史介绍书。同样,在翻译时,我也力求用最符合大众习惯的表述方式,想把它“下沉”到普通的、对这段历史的背景知识不掌握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的程度。不知道效果如何,待诸君自行评断。 《十字军运动》读后感(二):一书概览十字军运动 目前图书领域关于欧洲史的题材层出不穷,内容覆盖了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诸多方面,但谈到中世纪,十字军运动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毕竟他们对整个欧洲大陆产生了重要且复杂的影响。《十字军运动》这本小书如同一本小型词典,以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视角,介绍了十字军运动的起源、定义、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内容简介明了概括性强,是本友好的了解欧洲史的入门书籍。 十字军运动的定义 专业学者对十字军运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重要的观点上还是达成了共识:时间上来讲,它主要存在于中世纪,动机上来讲,十字军运动史拉丁基督徒补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来讲,十字军运动是一场“圣战”,主要体现在拉丁基督徒对受到非基督徒攻击的基督徒加以保护;从组织来看,通常由教皇通过布道或者教皇通谕发起,贵族、神职人员或平民加入远征军并享受特赦。因此,从宽泛的角度来看,十字军运动是一场军事远征,也是一场宗教远征。 十字军运动的典型 本书介绍了五次重要的十字军运动的案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生于190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起,法兰西、莱茵兰和意大利的贵族及武士响应,分成四只队伍前往圣地耶路撒冷,让生活在东方的基督徒从穆斯林的压迫中获得自由。第二个典型案例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十字军的“收复失地运动”,也是从穆斯林手中“再征服”半岛的运动。相较于宗教意义,伊比利亚办法的战争在对抗的同时,也存在着合作与结盟,因此很难说其宗教意义的内涵,而更像是穆斯林和基督教领主们为了争夺土地并守护政权的战争。第三个案例是欧洲东北部的十字军运动,围绕波罗的海区域,分成了波罗的海诸国及波罗的海南岸普鲁士两条战线,主角为赫赫有名的条顿骑士团。这一区域的十字军运动更像一场圣战,因为这片区域并不属于基督徒,从根本上讲,依然是一场由商业和领地引发的战争。这场战争参与各方、各民族的复杂性重塑了现代社会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欧洲历史背景。第四个案例则从基督教与非基督教的战争转向基督教内部,他们的目标是异教徒。阿尔比十字军运动就是一场发生在朗格多克地区针对卡特里派的“消灭战”,而胡斯派十字军则是在波西米亚地区针对胡斯派的远征。第五个典型案例具有更加清晰的现代记忆,它是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十字军运动,这场战争后,基督徒的圣战不再是西方基督教世界联合对抗共同敌人的战争,伴随宗教改革的到来,中世纪的十字军运动被永远的改变了。 十字军运动的影响 十字军运动的结果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整体来看,均对区域内的民族重建、现代国家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作为贯穿中世纪的大事,对当时东西方的文化创作及交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及渠道;经济上,十字军军费的筹措引导了欧洲税收及信贷体系的进步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上,中世纪十字军的意识形态深远的影响了现代西方信念——像世界其他地方强加“文明”、资本主义或民主观念。 这本小书采用了清晰的概念结构,通过一张年表展示十字军运动的进程;通过六幅地图回顾十字军行进的路线;通过人物传略专题体现关键人物的命途多舛;通过原始文献带悉重要事件的风云突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十字军入门图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走入纷繁的欧洲历史。 《十字军运动》读后感(三):专家的体系性科普——感谢! 《十字军运动》这本书的作者介绍让我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一个大学讲师,已出版多本相关书籍。从过往经验来看,应该是不差的,同时我也对作者的呈现方式产生了好奇,而最终的阅读结果,让我确认了老师们的出书水准。 这本书的结构框架非常清晰,叙事逻辑严密(像我可能想不出来有些衔接点……)。不是非常熟悉这段历史和相关研究成果,真的很难随时穿插介绍对应的人物、人物的关键特征和各种理论。 它让我想起我之前看过的另一本书也是大学讲师/教授写的书:《世界文学史》。那本书的结构也是非常清晰,但是内容陈述也是类似于这本书, 旁征博引而又细节满满(随手拈来和穿插自如),让人看了以后有种眼花缭乱却又收获丰盛的感觉。 不过,这种风格,对于时间少,不能静下心来看书的读友来说,会有点难受。 不像以图画为主或是内容细节难度不高的书(可以在餐桌上甚至于一个零碎时间,简单地翻阅一下就可以吸收完全部的信息),这种类型的书,个人感觉还是需要找点盲区资料或是一点一点的啃,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它的营养和感受其中的美。 比如,看这本书的时候,作为一个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的小白,我是翻了一下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太多, 看了三四个十字军相关的纪录片和视频以后才来看的。 这样,在看的过程中,我才可以一方面对作者的陈述大为赞叹(“可以作为一个新纪录片或视频脚本”),一方面则是发现自己还是有信息点不是很熟悉——看完还需要进一步的去看更多的有关其中人物和事件的相关纪录片才好。 所以,一方面,它帮助我巩固和丰富了一下我对十字军运动这个主题下的信息框架结构,另一方面,也帮我提高了我对这个主题的兴趣,让我期望在后续空闲的时候,可以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下,更进一步地去填充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细节(比如波兰德意志俄罗斯等东欧的历史)。 此外,我还忍不住感慨了一番,作者实在是太了解这段历史了,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个信息点(写个文献点……),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却是非常陌生而又好奇的,希望后续我可以再有时间补充一下自己没能补上的知识短板,然后重新再读一遍这本书。 这本书除了结构、知识体系之外,注释、引证也非常严密规范,同时,文笔流畅,内容中的学术理论信息全面,所以,我觉得它可以作为我未来的主题论文的一个参考样例。 不过,可能也正是因为学术体系习惯的限制吧,这本书在有些易读性的有些考虑上可能还可以再提升一下。 比如,虽然如编辑推荐所说,有“” 一张年表了解十字军运动的进程、六幅地图回顾十字军行进的路线、十七篇人物传略带你体察关键人物的命途多舛、十二篇原始文献带你洞悉重要事件的风云突变(有几篇行文真的是太棒了,历史中的珍宝,真的是太多)”,但对于日常习惯了各种生动或形式活泼的视觉或文字冲击的读者来说除了地图,就没有其他形式生动的图表了(年表是文字罗列形式的,没有知识基础的读者很难开篇一下子串起来),个人建议还是可以把年表的格式调整一下,更生动形象一些,同时串联上人物关系图,这样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阅读了。 综上所述,作为我的第一本十字军主题书籍,非常感谢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结构清晰、丰富而又完整的中世纪十字军知识体系框架。 感谢! 《十字军运动》读后感(四):十字军运动脉络 作者海伦•尼科尔森说:“历史学家的工作是收集证据,并加以客观评价,试图理解过去的人们为什么做那种事,而不是妄加判断。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历史之上,我们将永远不可能理解它。”本书是一本介绍欧洲十字军运动的小册子,作者从客观的角度通过概述的方式梳理了各场十字军运动的前因后果,配合书中十字军进军路线图,大体勾勒出十字军运动的脉络。同时,书中还附有17位传奇人物的介绍和12份原始文献,从不同角度展示十字军运动。 作者认为,十字军运动起源于既有宗教上的,也有经济上的。宗教上的原因是在中世纪神学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教皇利用人们对宗教的笃信,通过鼓动教民积极参与十字军,用财产资助十字军活动等形式获得“赎罪”。因此,这些“虔诚”的信徒响应教皇的号召,组织“十字军”开赴耶路撒冷,收复圣地。虽说是收复圣地,但实质上由于西欧在11世纪时人多地少的状况逐渐凸显,贵族急需获得新的土地,因此能够在教皇的号召下前往“应许之地”进行开疆拓土。狭义上的十字军运动仅指圣地十字军,但在作者的角度看来,力求尽可能多的涵盖所有十字军性质的运动,因此采取了广义的定义。 (一)针对异教徒发起的十字军中最著名的十字军运动非圣地十字军莫属。这场运动起源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芒的布道,鼓动大家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前后总共进行了10次远征。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取得的战果非常辉煌,连续攻克了埃德萨、安条克等地区,建立了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诸国。这次远征成功的原因在于各基督教内部各教派团结一致,加上拜占庭帝国的支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规模最大,名头最响,但由于互相猜忌而分崩离析,十字军诸国领地日益缩小;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最离谱,实质上是基督教的内战,最后竟将君士坦丁堡攻陷。随后几次十字军东征几乎没啥突出战果,阿卡之战后,十字军运动逐渐减少。 (二)伊比利亚半岛的十字军运动,阿拉贡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为首的基督教国家以西哥特王国继承者的身份,向盘踞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伊斯兰异教徒开战,经过数百年的战斗,最终消灭了岛上最后一个伊斯兰国家格拉纳达,完成了西班牙的统一。 (三)波罗的海十字军运动属于对基督教异教徒的开战。波罗的海周边地区存在列托人、普鲁士人和立陶宛人,在基督徒的眼里,他们属于多元信仰的异教徒。这片区域的十字军运动十分复杂,包括丹麦人的文德十字军,瑞典与东正教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战争,也包括条顿骑士团对普鲁士人和立陶宛的拉锯战。这次十字军运动的影响还算广泛,最终,波罗的海地区被纳入拉丁基都教会,直至现在这片区域也更多的西欧的影响。 (四)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十字军运动,陆续存在了200年左右,奥斯曼的几代苏丹分别从海上和路上对东南欧地区进行蚕食,在卡洛维茨会战之前,总体态势基本都是奥斯曼一方处于优势,奥斯曼在路上攫取了巴尔干半岛,止步于维也纳;在海上攻占了罗德岛等岛屿,甚至一度占领了意大利的奥特朗托,止步于马耳他。 (五)胡斯十字军运动和阿尔比十字军运动主要是针对基督教的异端开展,持续时间都不长,阿尔比十字军最终摧毁了卡特里派,而针对胡斯派的十字军运动以匈牙利的国王西吉斯蒙德为主,最终是失败收场,胡斯派最终的衰败归于其内部温和派和激进派的内讧。 从本书篇幅也可以看出本书对十字军运动也只是概述,如想更多地了解十字军运动的来龙去脉,建议拓展阅读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