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知“道”识导

随笔美文2022-03-1272举报/反馈

颐养之道,道由导引,导由道生,不管什么样的道路都是由向导导引出来的,不管什么样的向导都是诞生在所走的道路里。

一个人,知道或认识什么样的向导,才能跟着向导或按照向导指引的方向迈出脚步,走出自己的道。一个人,走过什么样的道路,才能认识自己的向导好不好,应不应该寻找新的向导。向导好不好即导向正不正确,偶然性属于无知,越是无知越像无头的苍蝇;必然性属于认识,越是认识深刻越能正确把握。

人的认识只有三种状态,一是纯粹无知,二是真知,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知即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说,自然法则即真理是最好而且是唯一正确的向导,指的就是在前一种和后一种的情况,无知即与自然融为一体而听凭自然引导,真知即不会偏离自然而能目不斜视地跟着自然走,唯有“半瓶醋”的知才有了“一分为二”的差异,在外导与内导、人导与物导、躁导与静导之间或上下沉浮或左右前后摆动。既然唯一的向导被一分为二,进而二分为四,跟谁不跟谁、跟多跟少,必然因差异而对立,在对立的道路上是无解的,唯有“叶落归根”似的统一才是终结。

在甲骨文里,“道”字活脱脱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中间的形状,意思是怎么走才是对的,哪条路才是正确的,需要向导指点迷津才能走出困境。十字路口,表明道路很多,而且四通八达,但人生的开始即第一步却只能迈向一个方向、走上一条道路,如果选择错了不仅不能“四通”而且不能“八达”,因为通则达,不通则阻,阻则不达。十字路口的形状,左边如“彳”,右边如“亍”,合在一起就是“行”,表明此时人要行动、行走,必须彳亍而行、小步慢走、如履薄冰,因为向导未出现、方向不明确,必须一边观察一边寻找向导才能有所行动和行走。

金文时期,“道”字外面保持甲骨文的象形,里面则发生很大变化,上面为几根像天线一样的气路象意符,符下为人的头,头上有眼即天眼,头下为“止”即抓住或行走。造字意义,人通过头上的气路与天相联,与自然相感格,天眼打开,毫无阻碍。钟鼎文时期,“道”字的中间变成了一个抱手鞠躬的人,说明自然之导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礼导,彬彬有礼、恭敬、谦虚、尊重才能行走进而四通八达。
(www.taiks.com)

人源于自然而又与自然合为一体,偏离自然之导就会偏离自然之道。到小篆时期,“道”字虽然还保留着尊崇自然的意思,但“辵”的出现,说明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苏醒,就像小孩子不懂事之前什么都听父母的,懂事之后就有了自己的选择。“辵”,忽行忽止,说明其中有了阻碍,有阻碍才会停止。

繁体字的“道”字变化最大,走之旁里面加“首”,与原来四通八达的象形相比,现在更重视走,而且是小跑,像坐船一样拉着自己的“首”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就在于“首”的变化。“首”即人的头或脑,应该听谁的或谁来引导?“首”字上面的一点一撇和“一”的意思有两种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一点一撇原意表示人的头发,也可指天线,其下的“一”表示混沌的宇宙即大自然,意思是人通过头上的天线与天即自然相感格,一上一下形成对流回路,传递自身信息和接受自然信息及引导;另一种说法,一点一撇拉直了就是阴爻,“一”即阳爻,一阴一阳之谓道,阴爻和阳爻的演变就是《易经》,意思是人要以《易经》为向导,通过一阴一阳的变化推测出自己正确的道路。“首”的下面是“自”,指自我、自求,自我意识的苏醒就在于认识到了自己与外界万物间的不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求取什么,即天导之道还是人导之道。

顺从天导之道必须开启天眼,即保持人与自然的感格始终不间断地畅通无阻,而天眼的开启是一个苦行、孤寂、清贫、寡欲即“克己复礼”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差错;顺从人导之道则要简单轻松得多,别人怎么想自己就怎么想,别人怎么走自己就怎么走。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