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暖屋生火睡天明

随笔美文2022-01-01167举报/反馈

每年第一场雪到来,新疆维**族人民都要举办初雪节。初雪节,也叫白雪节,维**族同胞崇尚白色,所以每年瑞雪初降,都会举行隆重的歌舞娱乐庆祝活动。通常还要写封雪礼信,以白雪降临祝贺收信人全家平安。信通常这样写道:“如果你富裕,可以用丰盛的宴席请我们;如果你不富裕,也可用一头洋葱表表你的心意。”节日以游戏的方式开场,高潮则是歌舞狂欢。白雪节不仅解除了一年耕耘的疲劳,还祝愿来年万事吉祥!

在我国,小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一候为虹藏不见,意思是这时北方不再下雨了,难以看见雨后彩虹,在古人的眼里,彩虹是藏起来了。彩虹通常是在风雨之后才出现,所以歌词总是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通常一降雪,虹就不出现了,看来古人观察自然的变化还是很准确的。二候为天腾地降,三候是闭塞成冬,这两候要放在一起看:“腾”是上升之意,是说这时天空的阳气上升,而“降”则是说地面的阴气在下降。一个上升,一个下降,因此导致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现象,那就是天地不通、阴阳不交,天地之间闭塞了,因此大地转入严冬。“冬”也是“终”的意思,万物此时“终了”。

从小雪到大雪,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底到十一月初,严冬袭来,阴气很重、万物凋零。这个阶段,也是许多老弱病人的“坎”,因此这个季节要特别关怀周围老年人的健康。古代医学《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就记载:“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是说天地之气相通了,万物也就开花结果了。古代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一个“通”字,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冬”之所以万物凋零,以“藏”为核心,也是与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有关。

在冬至到来之前,阳气降到了极点,阴气最大,易发哮喘、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腹泻等疾病,这些病都与节气有关,此时保暖补阳最为关键。老年人最好推迟晨练时间,孩子要添加衣物,饮食上要注意多食温性食物,要用热水泡脚,因为“寒从足底生”。在雪花飘飞的寒冬,遥远的古代人是如何御寒的呢?空调是当代科技产物,就是棉被取暖也很晚,因为棉花十九世纪才传入我国。几千年来,在我国古代,人们晚上睡觉盖的被子更多的应该是动物皮。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发现,动物虽然没有衣服,却能安然过冬。经过长期观察,人类发现动物的皮囊、皮毛是御寒的神器。发现了这个奇迹后,人类在狩猎中就先把动物的皮毛完整地留下来,还利用芒硝等将皮毛泡柔软,晒干后冬天当被子享用。当然,白天穿“裘”过冬的人更多一些。
(m.taikS.com)

古人室内过冬取暖的工具不少,使用最多的还是“炉”,有熏炉、手炉、足炉等。熏炉又称“暖炉”、“红炉”,专供室内使用,一般用陶土或铁制成,体积相对较大。唐代白居易可能是写“炉”最多的诗人,其中就有一首写熏炉:“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熏炉在白居易笔下也叫“别春炉”,伴随着诗人从寒冬到早春。手炉比较精巧,炉里有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放在袖子里暖手,故又称“暖手炉”,铜质的较多。足炉也叫“暖脚炉”,又称“脚婆”、“汤媪”,里面可灌热水。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与之相似的“暖脚壶”、“暖水袋”也是最好的取暖神器,每天睡觉之前先将“暖脚壶”放进冷被窝里,睡时格外温暖幸福。

冬夜取暖两重天,古代帝王取暖有“温室殿”。在汉代,就以花椒为泥涂室作为保温材料,室内还有壁毯、幔帐、毛毯、火齐屏风等豪华配置,自然不会觉得冷。宫廷取暖还有“火墙”,就是在宫殿的墙壁中设空心“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一直通到皇上的御床和宫廷贵人的炕床下面,形成“暖炕”与“暖阁”。但穷人的冬夜就不好过了,家里只能用泥制作的盆,装上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后来演变成了火塘,也叫火灶。古代的王孙贵族还有极为特殊的“取暖”方式,最奇葩的就是“体温取暖”,让一群女子团团围成一圈似围墙,为他“挡风”取暖。这个细节在最近播出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有所体现,让人感慨万千。

古代诗人有不少诗作描写过冬取暖,唐代白居易有诗写道:“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晚起》)宋代黄庭坚也有诗:“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戏咏暖足瓶》)无论是白居易还是黄庭坚,记录的都是文人雅士寒冬生活的情致,在当今文青的眼里很小资。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