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读鲁迅》读后感摘抄

原创美文2021-12-13184举报/反馈

  《读鲁迅》是一本由李乔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鲁迅》读后感(一):虽然他身高不高,但他是个高大的人!

  说起鲁迅先生,我第一想到的是三味书屋,那个年少时在书桌上刻下“早”字提醒自己的人,他的自律自省是从小就养成的。通过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及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他,知道他是有着铮铮铁骨和崇高思想和的人,但是对于他的细节还是没有深入的了解。

  知道了他并非总是冷峻的样子,从作者整理的各位熟悉或见过鲁迅先生的人的描述,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活生生的鲁迅先生。这些人包括他的亲人、朋友、学生以及那些和他有过交集的人。从大家的描述里,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身材不高,但是他年轻时精神饱满,即使年龄大了以后,精神还是昂扬的。就算他不修边幅、囚首垢面,他都是那个“带领大家奔走向前的战士”。

  所以作者概括总结:他是一个矮个子的漂亮的伟丈夫。而且,鲁迅也是一位谦逊的人,他说自己写文章不是涌出来的,而是挤出来的,他说自己的学问并不好,越是像他这样的人,越是对自己要求高。

  《读鲁迅》从鲁迅的生活细节、为人行事的故事、他对自己的要求、他的作品等多方面去展现和分析他的思想与精神。“我以我血荐轩辕”不是空喊的口号,他是实实在在把这些精神贯穿生命的始终,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

  作者深入解读鲁迅,不只是从他的外在读他的个性,还重点读他的作品深入地剖析他的思想。不仅助力读者读懂鲁迅的作品,也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中国彼时的社会面貌和鲁迅先生通过文字的呐喊,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他和他的作品长久不衰、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他不顾个人安危,以笔代戈,战斗了一生,这是一个可爱的人,《读鲁迅》让我们对他了解更多。

  《读鲁迅》读后感(二):学习鲁迅的“有点帅”

  有一次偶然听说,中学生们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从学生们的“怕”可以多少看出现在语文课中对鲁迅作品的重视,不仅是语文课本中引用多篇鲁迅的文章,而且还有在课后作业和练习、考试中多次用其中的内容。那个自嘲“囚首垢面”,外人看起来“横眉冷对”的周树人,有那么可怕吗?从他的文章中看出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对他的怕,如今孩子们因为学业上考试需要对他的怕,虽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反映了一个现实:鲁迅很重要。这个周树人因为重要,所以有点帅。

  既然重要而且帅,而且我们也需要他,那么我们就应该找到学习鲁迅的方法和捷径。人民诗人杜甫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要学会写诗,不仅要学会写诗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厚植写诗的底蕴。我们读懂鲁迅,不仅仅要学习他写的文章,更是应该了解他的个人生平,了解他在所处年代的心理特征,以及他所作所为及其背后的形势背景。

  读鲁迅首先要读鲁迅的作品,例如他作品中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有《从百草园的三味书屋》《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小说有《故乡》《祝福》《阿Q正传》《药》《孔乙己》,杂文有《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论拿来主义》,这些文章有作者对于过往回忆的温情,有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也有对反动政府和愚昧官员的愤怒,尤其是鲁迅塑造出了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丑陋的中国人”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对于周遭人物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对比同时代很多人的作品,鲁迅作品的战斗性和革命性尤为明显,思想深刻隽永,所以后人都尊称他为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鲁迅先生曾经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评判陶渊明时提出“全人”的概念,就是用全面眼光看到的人,既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形象,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如今我们也用这种“全人”的概念去品评鲁迅先生,也算是对先生的一种尊重的活学活用了。这本《读鲁迅》就是用很多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和写作故事,来生动展现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虽然是一些很小的细节,例如生活中的绰号, 还有作品中的房屋,这些零碎的碎片能拼接出很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他对于故乡师爷文化的吸纳。作者甚至大胆地提出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不足,例如他对于顾颉刚和杨荫榆的批判过于苛刻,使得作者作文“为他的两个怨敌说些好话”,我们学习鲁迅就是要有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欣赏先生的斗争精神,又敢于发现先生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向这些不足和缺陷作斗争。

  整本书都是一些读书笔记串接起来的一样,又经过系统的整理,所以读起来很快,总结起来也相对顺畅,作者李乔老师是一位研究鲁迅先生的专家,他的很多观点和论断不仅深刻,而且形象生动,像极了一位老朋友对于一位熟人的分析。鲁迅不仅仅是有点帅,他还“帅呆了”。

  PS:20多年前的一个寒假,我到天津找老友景化一起回家,路上我们俩在火车上用家乡话读者鲁迅的作品,然后分享着其中的战斗语言,如今再看到这本读鲁迅的书时,想起了那时的我,那时的老友景化,那时的学生生活。

  《读鲁迅》读后感(三):《读鲁迅》:走进鲁迅先生作品之外的鲁迅世界

  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孙犁先生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按照鲁迅先生的书账买书的。孙犁先生在《买<流沙坠简>记》一文中说:

  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先生爱书可以说是到了酷爱书的程度。鲁迅先生看书有两个习惯。首先,鲁迅先生不会将看过的书外借,如果有朋友想要借书,鲁迅先生宁肯买一本新书也不肯将自己看过的书借出去;其次,鲁迅先生将朋友赠送的书收藏在书柜,如果哪天想要翻阅,鲁迅先生会去书店买一本新书来看而将朋友赠送的珍藏在书柜中。

  李乔先生的《鲁迅祭书神小考》一文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书籍的热爱。鲁迅先生19岁时曾写过一篇《祭书神文》,这是鲁迅先生一生中写的唯一一篇祭祀文字,是鲁迅先生文章中比较特殊的一篇。

  李乔先生在文中提到,经过佐证,鲁迅先生的确亲身祭了书神长恩,并继而对书神长恩进行了一番查考。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虽然本人古文功底尚浅,但在李乔先生的梳理解读之下,也的确感悟到了鲁迅先生祭书神透出的清寒与一缕书香。

  李乔先生的《读鲁迅》一书分四辑收录有李乔先生二十余篇关于鲁迅先生其人、其事、其文的研究文章。李乔先生自称为鲁迅作品的阅读者,并不是鲁迅研究者,而其实,通过阅读收录在书中的文章可以看出,李乔先生是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及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着独到见解的。比如前文提到的孙犁先生与鲁迅先生的渊源,在李乔先生的文章《孙犁:按照鲁迅的书账买书》一文中就有更加全面的记述。

  书中收录的文章中,最有趣的当属这篇《起个“颠扑不破的诨名”不容易——鲁迅与绰号》了。文章中,李乔先生例数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绰号,以及鲁迅先生给别人起的一些绰号。

  鲁迅先生最早的绰号“胡羊尾巴”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不过鲁迅先生童年时给三弟周建人起的绰号,给好哭鼻子的女生起的绰号却鲜少有人知道,此外,文章中还罗列有鲁迅先生给维新人物蒋智起的绰号,给翻译家严复起的两个绰号,等等。整篇文章读下来让人忍俊不禁。

  本书的辑四中收录有四篇讨论《阿Q正传》的文章,李乔先生在《自序》中也提到了自己对《阿Q正传》的格外偏爱——这篇小说写得实在太好了,简直神了。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及电影《阿Q正传》我都曾多次翻(观)看,个人非常喜爱。在阅读了李乔先生的《<阿Q正传>所见国民劣根性笺说》之后,我又重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这部代表作,并再次体会到了李乔先生在解读鲁迅先生作品方面的精准与独到。跟随李乔先生的《读鲁迅》再次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好似在资深人士的引导之下走了一条捷径,曾经在门外徘徊多时的迷路人终于找寻到了正确的方向,终于能够触及到那份“真实”。

  --END--

  《读鲁迅》读后感(四):四读鲁迅,每一位面都是真实的鲁迅

  李乔先生是《北京日报》原编委、理论部主任,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所以,这本书也在“大家小书”系列之列。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李乔先生回忆了自己是如何接触鲁迅的:

  在最知识贫瘠的时候,接触到了鲁迅先生;

  在从业杂文编写时,模仿了鲁迅先生;

  最终在不断学习中,重新认识了鲁迅先生。

  而在李乔先生自己的作品中,也与鲁迅先生有不少接触,比如《中国师爷小史》实际上就是从鲁迅的笔下接触到了绍兴师爷。

  那么,这位大家又是如何读鲁迅的呢?

  全书总共分了四辑,我自己私自取名,分别是:读鲁迅之形象,读鲁迅之处境,读鲁迅之只言片语,读鲁迅之阿Q精神。

  首先是读鲁迅之形象。

  在网上,关于鲁迅的形象,多为版画,头发根根竖立,坚毅的面庞,再加上一字胡须,总有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

  不过,李乔先生考证了不少鲁迅先生的身边人,发现其实鲁迅有时候还是比较邋遢的,由于消瘦,看起来好似烟鬼。而鲁迅的外号也是各有特色,在《起个“颠扑不破的诨名”不容易——鲁迅与绰号》一文中,鲁迅先生就有不少绰号。比如胡羊尾巴,比如小白象,比如猫头鹰,等等。

  其次,是读鲁迅的处境。

  鲁迅不仅是作家,也是社会人。其中李乔先生就说到,鲁迅喜欢打笔战,我们现在觉得鲁迅先生是对的,所以连着他反对的就是错的了,但有时候李乔先生觉得那是鲁迅性格使然。李乔先生特别点名了顾颉刚,但从顾颉刚的朋友还有后辈反馈来看,顾颉刚还是温文尔雅,而且非常照顾后辈的。

  再次,就是读鲁迅先生的只言片语。

  像《孙犁:按照鲁迅的书账买书》就是讲鲁迅先生读的书,《鲁迅评张献忠》则是将鲁迅先生关于张献忠的点评抽离出来,重新评价:

  最后,则是关于阿Q精神。

  李乔先生在《自序》中也提到了自己对《阿Q正传》的格外偏爱,因此辑四,也都是对阿Q的回应。比如阿Q的国骂,阿Q的祖宗,颇有杂文家的腔调。

  整体而言,这本大家小书,非常适合对于鲁迅了解不深的朋友买来开拓视野,实际上关于鲁迅的是是非非在这么多年以来,各位专家都有论述,也各有侧重。

  本书不算偏颇,但又偏僻入里,算是不错的普及性读物吧。

  《读鲁迅》读后感(五):“读鲁迅,我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读鲁迅》是李乔的一本关于鲁迅其人其书的杂文集,收录了李乔多年阅读鲁迅所思所得的收获。作者在自序中讲到,在中学时代无意中接触了鲁迅,在大学时代被李教授推荐读鲁迅,工作后在北京日报负责杂文栏目时更是追随鲁迅学习杂文,与鲁迅的作品结缘颇深。持续阅读鲁迅,对他的写作也影响颇深。

  《读鲁迅》共分为四辑。辑一,主要围绕作者对鲁迅其人的理解,包括鲁迅的外貌、品格、绰号、鲁迅身上的师爷气、鲁迅家乡的穆神庙和鲁迅对北京城的热爱。辑二,主要包括鲁迅看待人和事物的辩证主义观点。辑三,主要围绕鲁迅的一些文史观点,以及读书相关内容。辑四,则是关于《阿Q正传》的深度解读和关联讨论。

  从目录不难看出,《读鲁迅》收录的文章内容比较杂。也正是因为这些文章的杂,使得李乔得以通过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零散拼凑起鲁迅的一副简略的形象——他是怎样的人,他怎么看待人和事,他关注过哪些问题,他的作品表达出什么思想。

  辑一中的《烈日秋霜》,深度分析了鲁迅身上的“师爷气”。鲁迅生长在绍兴师爷之乡,日常交往的亲朋师友中也多有从事师爷行当的人物,长期浸润在师爷文化环境之中,自然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而,鲁迅的文风中带着一股“师爷气”也就不足为奇,他作品中也不乏师爷这样的人物。

  在绍兴,师爷这个独特的行业群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师爷文化特征。绍兴师爷的形象是多面的,他们有冷静、缜密、思维灵活、多谋善断的一面,也有圆滑、老辣、易怒多疑、睚眦必报的一面。师爷文化特征的善恶杂糅,确实使这个职业群体在大众心中的形象毁誉参半。

  鲁迅身上冷峻、深刻、严谨、精密、笔法老辣、爱**、多疑易怒、复仇观念强等的性格和行事特征,确实同绍兴师爷的形象非常贴近,这也可见绍兴师爷文化对鲁迅影响至深。鲁迅的文字很犀利、严峻、透彻,但实际生活中很温和、诚恳、开朗、爱笑。许广平说过,“他的笔调很凶,见了人并不那样”。

  反对鲁迅的人讥讽鲁迅为“绍兴师爷”或者“刑名师爷”,污蔑其善用“师爷笔法”罗织构陷。这却恰恰用了师爷构陷罪名的笔法。

  鲁迅虽然深受师爷文化影响,但对师爷文化并非全盘接受。他并不肯走师爷这条职业道路,更反感刑名师爷那种为人诟病的翻云覆雨、锻炼人罪的师爷笔法。

  鲁迅对人对事是以批判态度来客观对待的,对事要就事论事,对人要看“全人”。正如辑二的文章中所说,对好的一面要坦然接受、学习、支持,对坏的一面要勇于拒绝,并且要全面看待,不以偏概全。

  他提倡“拿来主义”,不苛求出处,哪怕对敌人,对其身上有益的部分也要拿来,进行挑选和吸取,而不因敌对关系就全盘否认。在提倡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环境下,他敢于提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主张不能因师生关系就盲从,客观看待师者的观点和作为。对人,他主张要看“全人”,反对片面识人,不因人的缺点就否定其成就,也不因人的坏名声就否定其做过的好事。

  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早已不算新鲜,但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仍然不能做到,这才是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反思的问题,也是今天我们更应该多读读鲁迅的缘由。鲁迅在百来年前看透的问题、写下的文字,在今天仍然能够发人深省。

  比如辑四中对阿Q的讨论。鲁迅通过阿Q这个经典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形成的国民劣根性。在21世纪的今天,阿Q身上那些虚荣、盲从、缺乏同情心、女性祸水论等情况仍然常见。

  鲁迅的很多思想观点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作者李乔说,“读鲁迅,我是要永远读下去的”。不只是作者,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鲁迅,最好是永远读下去。

  2021.12.04雾凇

  《读鲁迅》读后感(六):《新京报》:鲁迅深爱北京的七个理由

  1936年4月,鲁迅在写给颜黎民的一封信里说:“我很赞成你们再在北平聚两年;我也住过十七年,很喜欢北平。”这句“很喜欢北平”,是鲁迅深爱北京的一句总结性的话语。本期的京华物语,就随着称自己为“鲁迅作品的阅读者”的李乔,说说鲁迅深爱的北京。

  《读鲁迅》,李乔著,文津出版社,2021年6月

  鲁迅先生一生,天南海北去过不少地方,也居住过不少地方,最近翻览鲁迅的日记和书信等材料,我发现,他对并非故乡的北京有一种特殊的厚爱,有时甚至胜过了爱故乡绍兴。鲁迅活了55岁,其中有十几年是在北京生活的,北京是鲁迅挚爱的第二故乡。

  鲁迅明确说过他爱北京吗?说过的。

  1936年4月,他在写给颜黎民的一封信里说:“我很赞成你们再在北平聚两年;我也住过十七年,很喜欢北平。”这句“很喜欢北平”,是鲁迅深爱北京的一句总结性的话语。写这封信之后几个月,鲁迅就去世了。 鲁迅深爱北京,表现在许多方面,下面从七个方面来谈。

  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

  1934年12月18日,他在写给杨霁云的一封信里说:“中国乡村和小城市,现在恐无可去之处,我还是喜欢北京,单是那一个图书馆,就可以给我许多便利。”(《书信·致杨霁云》)遍数中国城乡,鲁迅说他还是喜欢北京。喜欢的原因,他只举了一个图书馆,但从那个“单”字,可以看出他还有其他喜欢北京的原因。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大抵是因北京对于鲁迅的事业大有益处。北京是文化古都,精英荟萃,思想活跃,信息畅通,学术氛围浓厚,特别是文化设施丰富,如藏书甚丰的图书馆就有好几家。这些对于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著述的鲁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太具有吸引力了。

  鲁迅还说过,北京是个干“继古开今”事业的好地方。1935年初,传闻学者郑振铎要离开北京,鲁迅遂写信劝阻说:“先生如离开北平,亦大可惜,因北平究为文化旧都,继古开今之事,尚大有可为者在也。”(《书信·致郑振铎》)当时鲁迅居住在上海,但他的心还是念着北京。他认为,要干继古开今的文化事业,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太重要了。鲁迅还对他的亲戚阮和荪说过:“要读书的话,就要到北京去,终究是北京的文化高。”

  鲁迅致西谛(郑振铎)手稿1933年2月5日。

  鲁迅致西谛(郑振铎)手稿1933年2月5日。

  总之,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是鲁迅深爱北京的首要原因。

  喜欢逛北京琉璃厂

  琉璃厂是北京的一条著名文化街,汇聚了无数典籍珍宝,鲁迅经常在这里盘桓,访书和搜集各种文化资料。他的日记、书信里屡屡留下他在琉璃厂的芳踪。鲁迅编印《北平笺谱》,特别能反映出他对北京文化的深爱,而编书所用的笺纸,大多是在琉璃厂买的。

  笺纸是一种集绘画、雕刻、历史、民俗于一体的艺术品,鲁迅深知其价值,便打算编一本“笺谱”,为后人留下一份珍宝。为此,他下大力收集过上海、杭州、广州和北京等多地制作的笺纸,但比较下来,觉得哪儿的笺纸也不如北京的好,于是决定编印一部《北平笺谱》。为了搜罗北京的笺纸,他多次到琉璃厂访求,他的日记里留下了到静文斋、宝晋斋、淳菁阁、松古斋及清秘阁买笺纸的记录。

  鲁迅是与郑振铎一起编制这本《北平笺谱》的,他在写给郑的信中说:“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留黎厂(即琉璃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印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佳,譬如陈师曾齐白石所作诸笺,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专家之上……”(《书信·致郑振铎》)可见鲁迅用心之细和对笺纸鉴赏的品位之高。《北平笺谱》面世后,马上得到文化界的宝爱,一抢而空。鲁迅对郑振铎半开玩笑地说:“至三十世纪,必与唐版媲美矣。”实际上,八十年以后的今天,这本书已成了文物,极为珍稀,相当昂贵了。

  鲁迅很喜欢小古物,琉璃厂满足了他这个爱好。1925年2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略游厂甸,在松云阁买鸮尊一,泉一。又铜造像一,泉十。后有刻文云:‘造像信士周科妻胡氏’。”厂甸,在琉璃厂街的中心地带。鲁迅买的都是古代的小物件,可以把玩欣赏的。那时的琉璃厂号称“宝玩填街”,确是不假。有一年春节鲁迅逛厂甸,从初一到十五,一共去了七趟,一天的日记里写道:“历览众肆,盘桓至晚方归。”可见鲁迅对琉璃厂的喜爱了。

  喜欢逛北京的小市

  北京的小市,也是鲁迅喜欢逛的地方。小市也叫鬼市,杂七杂八什么都卖,北京的官宦之家多,破落了的便把家当拿到小市上去卖,所以有时能捡到漏。鲁迅日记中有不少逛小市的记录。鲁迅有几年勤于抄碑、校勘碑,便经常收集拓片,他不仅在琉璃厂的碑帖铺购买,还在小市上寻觅。

  如他在1916年1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后与汪书堂、陈师曾游小市,买《吴葛祚碑》额拓本一枚,铜币四。”鲁迅对逛小市的兴趣十分高涨,有一次因下雪小市都没人摆摊了,但鲁迅还是去了,于是日记里留下了这样一行字:“雨雪,午后往小市,无地摊。”

  喜欢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

  有人说鲁迅不爱游玩,说得不准确。鲁迅是个文史大师,喜读历史,所以喜欢游览名胜古迹,而北京恰恰是名胜古迹的渊薮,这成了他深爱北京的一大原因。他游览过的名胜古迹有先农坛、天坛、万牲园、陶然亭、什刹海、北海、钓鱼台、中央公园、香山碧云寺、法源寺、崇效寺、白塔寺等,这都在日记里留下了记录。如1912年5月19日记云:“与恂士、季市游万牲园、又与季市游陶然亭,其地有造像,刻梵文,寺僧云辽时物,不知诚否。”

  万牲园就是今天的动物园,那时又叫万生园,所谓“万生”包括动物与植物,一进门往东是参观动物,往西是参观植物。鲁迅和他的朋友、兄弟多次去过万牲园。陶然亭那时很荒僻,但因有“江亭修禊”的典故,成了京城文人雅士的游赏之地。从日记看,陶然亭那时还有庙宇,庙中尚存古物。

  鲁迅还带着母亲游览过钓鱼台。1925年4月11日的日记写道:“下午同母亲游阜成门外钓鱼台。”又与朋友一起游览过钓鱼台。1926年3月7日的日记云:“同品青、小峰等九人骑驴同游钓鱼台。”春风,驴背,一群人,想来是很有趣味的。这个钓鱼台,今天已改造成了钓鱼台国宾馆。

  喜欢吃北京的饭馆

  鲁迅在北京很喜欢下饭馆,特别是单身住在绍兴会馆时更是常去饭馆吃饭,而老北京发达的饭馆业很称鲁迅的心。他在日记里经常记下曾去过的饭馆的名字,如广和居、致美斋、便宜坊、集贤楼、同和居、南味斋、杏花春、玉楼春、森隆、燕寿堂、东兴楼、金谷春、中央饭店、福全馆、龙海轩、中华饭庄,新丰楼等,有好几十家。这当中有不少是高档饭馆,鲁迅的薪水不低,又有稿费,是吃得起的。

  但更经常去的还是一些中小饭馆,如1917年12月28日的日记写道:“午同齐寿山及二弟在和记饭。”齐寿山是鲁迅在教育部的同事,“二弟”是周作人;和记,是一家卖清汤大碗牛肉面的小饭铺,在绒线胡同附近,离教育部不远,鲁迅在教育部上班时,经常在和记饭铺吃午饭。

  鲁迅是南方人,但“很喜欢北方口味”(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所以他经常光顾做北方饭的饭馆;但他毕竟是南方人,不能忘情南味菜肴,北京有不少饭馆都会做南味菜肴,这很对鲁迅的胃口,如广和居是一家“肴馔皆南味,烹饪精洁”的名饭馆,鲁迅住在绍兴会馆时经常光顾于此,总是满意而归。鲁迅还爱吃西餐,“番菜馆”是他常去之处,如有家叫“益昌号”的小番菜馆在他的日记里屡屡被提到。

  喜欢住北京的四合院

  鲁迅的老友许寿裳说:“鲁迅爱住北平。”(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西三条胡同住屋》)在北京,鲁迅居住过的住所都是四合院,地点有四处: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新街口附近八道湾胡同;西四砖塔胡同;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其中八道湾和宫门口两处房产是鲁迅花钱购置的。

  绍兴县馆大门旧影

  对于北京特色住宅四合院,我没见过鲁迅有过什么臧否文字,但我想他对这种住宅样式一定是喜欢的,不然他不会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一住就是十多年,还把母亲和原配妻子朱安接来定居,而且还花费了相当数量的购房款。

  对于鲁迅来说,买房可是重大的开销。为了购买房产,鲁迅不知跑了多少条胡同,费了多少心思,对住宅的环境、交通、性价比等因素,做了周密的考虑,最后终于买到了称心合意的房子。现存的宫门口那个小四合院,被鲁迅规划、收拾得十分齐整雅洁,北屋接出的那间小屋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即有名的“老虎尾巴”。看得出,鲁迅是很喜欢这个四合院的。

  喜欢北京的气候和人情

  鲁迅在写给章廷谦的一封信里说:“杭州和北京比起来,以气候与人情而论,是京好。”(《书信·致章廷谦》)按说,杭州是很好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和人情都是不错的,但从鲁迅这句话来看,他还是更喜欢北京。论气候,北京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景致和趣味,是会引起鲁迅的好感的。

  说北京“人情好”指什么?鲁迅没细说。我想,所谓人情就是人的情感表现,人的品性、脾气之类,鲁迅说的就是这个吧。周作人也说过他喜欢北京,说北京“宜于居住”,原因也是“气候与人情比别处要好些”。他对“人情好”的解释是:“北平的人情也好,至少总可以说是大方。大方,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里边包含着宽容与自由。”(周作人《瓜豆集·北平的好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鲁迅说北京的“人情好”,应该与二弟的感受一样吧。

  关于北京人,鲁迅虽然没写过专门的文章,但他在杂文《北人与南人》中说过一句话:“北人的优点是厚重”,而北京人又确有敦厚持重的品性,所以把鲁迅这句话当作对北京人的评价也该算是靠谱的。在与鲁迅同时的不少民国文人的笔下,也都写过北京人的敦厚。当然,鲁迅也说过“厚重之弊也愚”——倘以此来衡量古旧年代的北方人,确也是实话。鲁迅在给萧军、萧红的信里还对北人和南人做过这样的比较:“大约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伪。粗自然比伪好。”又在给萧军的信里说:“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从鲁迅的这些话看,鲁迅是很喜欢北方人的,这自然也包括北京人。难怪他说北京的人情好呢。

  对于北京的缺点,鲁迅也有所批评。比如,他批评北京的“土车”总把煤灰之类长期堆在街道上,有碍人们的生活。(《华盖集·通讯》)但他对北京的批评不多。

  鲁迅所爱的北京,当然是老北京。老北京有些东西确实是魅力无穷的。老北京的精华,许多被新北京继承下来了,但也有的物事永远地消失了,可惜极了。像鲁迅那样爱北京吧,永远保护好她!

  推荐阅读 新编历史小丛书《会馆史略》 李乔 北京人民出版社

  《老北京述闻 京城会馆》 北京出版社

  本文发表在《新京报》2021年5月31日 选自《读鲁迅》,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 | 李乔 摘编 | 安也 编辑 | 王青 导语校对 | 陈荻雁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