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逝去的老祠堂

优美散文2021-06-0189举报/反馈

  在夷陵区三斗坪镇暮阳村八组,有个名叫“上七下八”的地方,曾经矗立着一座沈氏祠堂。历经岁月沧桑,在农田基本建设、土三公路的修建中,这座老祠堂被夷为平地,仅存的断垣残壁也深深埋于地下了。
  相传大约乾隆六十年(1795),湖北省松滋市涴市镇沈氏家族的沈弘绪,携儿带女溯江而上,相中了黄牛岩大山背后的三斗坪镇暮阳村绕围坡这个自然村落,并在此繁衍生息。
  根据神位“本音沈氏门中历代宗祖考妣位”记载,沈弘绪的曾祖父英才、祖父建臣、父亲登举,仍然居住于涴市镇。在绕围坡沈氏家族中,我们称英才为一世祖、建臣为二世祖、登举为三世祖。称四世祖弘绪为暮阳绕围坡沈氏家族来祖公公。
  沈弘绪来绕围坡后,在现今梅花埫六队的枫香包脚下,搭窝棚、垦荒地,方才扎下根来。历经岁月的磨砺,境况渐有好转后,把垦荒出来土地一一定为课田,靠上面的一块定为七石课,下面的一块定为八石课。这两块土地是绕围坡沈氏来祖发迹的地方,后来人们把这地方叫作“上七下八”,此地名即由此而来。(据《湖北省宜昌县地名志》1982版)
  清嘉庆十五年前后,就在上七下八这个地方,沈氏家族建起了祠堂,迄今已有两百多年了。
  祠堂是三间土坯房和一偏房,正屋的正中是普通的木门,门上没有匾额,大门两边也没有祠堂对联,极为普通。虽毫无显贵之处,但见证了沈氏家族在暮阳村绕围坡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乡愁。
  平日里的祠堂是破旧、冷清的。老旧且厚重的两扇木门有时虚掩着,即便是大白天,一个人路过祠堂门口,也是快速小跑着,更不敢透过门缝往里看的,总觉得透着一股寒气。
  从祠堂大门进去,内厅宽敞但不甚明亮,正中心则有土坯砖头砌成的祭祀神台,供着沈氏家族神位。解放后**时,神龛被砸毁、牌位被火烧、房屋垮塌、香火不再。
  仅存的沈氏神位及沈光廷、沈达轩(宗发)、沈明道(正仪)的神龛牌位,还是从火堆中、竹林里捡回来的,现保存在我家里。神位上记载着一世祖英才;二世祖(建)建臣;三世祖(登)登举;四世祖(弘)弘绪;五世祖(沈)谨、琥、瑜三公。
  到了五世祖这一代,大房瑾公,娶张氏,现大多聚居三斗坪镇腰子埫、高家冲、务河村。
  二房琥公,娶杨氏,因与家人争执,随母行走四川巫山,散失难考,捶胸顿足,甚以为憾!上世纪六十年代,琥公后代来过绕围坡,拜祖认亲,并查询沈氏字辈排序等。
  三房瑜公,就是我们这一房,大多聚居三斗坪镇暮阳村,瑜公夫人张氏葬之于绕围坡梅花埫六队的老蛇嘴,相传坟墓上长有一棵栗树,高大茂盛,这就是有名的“五丫把树”,一度成为瑜公这支族人兴衰的风向标,在绕围坡颇具神秘色彩。
  神台上方的墙壁上,是用石灰刷白后,书写的“沈氏宗祠”四个大字,边框是浓浓的墨汁刻画,方方正正。
  祠堂正厅两边的墙壁上,镶嵌着石刻的沈氏字辈录:(万林中英才)建登弘沈之、光宗正大士、开文应永昌。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十世公刚伯先生(谱名大烈、字汝潜),于1941年回暮阳村绕围坡奔丧期间,续编了16辈:念祖修德、忠国孝家、知园道纪、世膺天庆。这已是后话了。
  祠堂左边屋子里,放着一些杂物,墙角还有一大捆又粗又长的麻绳,据说绕围坡老了人,棺木就是用它抬的,这屋子愈发显得阴森。
  右边屋子里,地上杂乱的放置着农具家什。据说这些农具是为耕种祠堂公田而准备的,5亩公田所收获的粮食,都存放在这间屋子里,以供祭祀、聚会以及应对不时之需。
  偏房是厨房。过去,逢年过节,家里红白喜事,都会在祠堂举行仪式,拜祭列祖列宗。祭祀时,男人们在一起聊天、做杂务,女人们三三两两下厨做饭,犹如过年一样。也只有这一天,祠堂香火燃起,烟雾缭绕。忙碌穿梭的族人,倒也融洽。
  到解放初期,祠堂由沈氏族人沈士发接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祠堂下面的冲击沟良田,是沈士发私有的,“沈士发沟坪”的地名也由此延续至今。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祠堂没人管理了,逐渐破落垮塌。七十年代,“土三”公路开工,祠堂被翻了个底朝天,没有了一丝踪迹。祠堂里的石刻,也被拆除做了公路坎。
  三姑奶沈琼芳告诉我,八十年代还在公路边看见过残缺的石刻。等到我探秘沈氏祠堂的时候,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这年月已不是修土三公路时,锄挖肩挑的时代了,公路的整修、铁矿的开采动用了挖机。多次寻觅,了无踪迹。或深埋于地下,无法探得了。
  绕围坡沈氏家族源远流长,定居绕围坡后的两百余年间,“官可不做,书不可不读”的祖训成就了峡江一个名门望族,沈氏族人从偏于一隅的贫瘠小山村走出大山、走向海外。沈达轩、沈明道、沈刚伯祖孙三代三个大学者、教育家,是其杰出代表,被称为“沈氏三杰”。熊楚洪先生为他们立传,收录于《宜昌县志》(1991年版)。他们不仅以学术造诣深厚闻名,更以高洁的人品成为学界的楷模。
  沈氏族人勤奋好学的美谈在当地耳熟能详,“学堂包”所在的暮阳村人才辈出,“暮阳出教师”,成为三斗坪峡江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现已八十八岁高龄的沈氏才女沈琼芳(大字辈)还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布满皱纹沟壑的脸上,露出宽慰的笑容,仿佛卸去了身上的重负。她娓娓道来的不仅是一座逝去的老祠堂,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解情缘。沈氏祖训家风、家族故事、氏族传说、历史的碎片散落在暮阳村绕围坡。
  让我们掀开历史的一角,走进那些值得铭记与弘扬的宗祠故事……
  2020年7月3日于三斗坪黛狮寓所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家训,值得传承与发展,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值得妥善保护与利用。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