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于二月花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伟人当初的洒脱,在交通便捷的今天,我们老百姓也不难身体力行,上午10:30还在安徽的采石矶,下午1:30我们又开始登临江苏的栖霞山,人人都是神仙。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左右,因为山中盛产药材,食之可以摄身,曾名摄山,由于南朝时这里曾经建有“栖霞精舍”,所以又名栖霞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栖霞丹枫”,是全国四大红叶赏景区之一,时值12月初,我们来的正逢当令。 站在栖霞山西南麓广场,远远就见公园红墙黛瓦的古建门楼掩映在高逸的法梧之下,走上前来,嵌着铜钉的朱漆大门紧闭,拱梁上竖悬精致的行楷匾额:“摄山栖霞寺”,黑字、蓝地、金边,庄重肃穆;门旁有隶书对联“栖山观自在”,“霞水乐长安”,留头“栖霞”二字,甚是巧妙;两侧边门洞开,作为游客入口,门头分别题写隶体“登菩提道”,“入般若门”字样,既进佛门静地,就当心无旁骛,向佛向善为是了。 款步入门,足踏卵石小道,一小会儿就来到明镜湖畔。这是栖霞一景,近前“彩虹明镜”的碑石,背面刻有《复建明镜湖碑记》,详述重建原因和经过,2米多高,当为”彩虹桥“与”明镜湖“的合称。一边的太湖石瘦透漏皱,体现文雅气息;一边的乾隆御题《金陵第一明秀山》诗文飞龙走凤,喷薄皇家之势;湖心莲花台上,有汉白玉净瓶观音,慈眉微俯,倒映水中,亲和可掬;菩萨身后的六角小亭上“彩虹亭”字样,为当代高僧茗山法师题写,丹楹黑瓦,翘角飞檐,与状若彩虹的曲桥相连,造型精巧别致。四顾3000平米环湖之滨,随处都是游人拍照。 穿过绿树掩映的钟楼、鼓楼,远远可见栖霞寺三进院落建筑,依随山势次第上升,格局严整美观。匆匆上前,寺庙门前左首是明征君碑亭:高约9.64米,宽约7.6米,黑色荧光琉璃瓦,飞檐斗拱,为仿唐式双层建筑。亭的最高处为鱼龙吻,上下檐有琉璃脊兽。碑亭下层被四周木质栏杆维护,游人不能进入。亭内碑身高2.73米、宽1.25米,有镂空如意纹饰。据说,碑文为唐高宗李治御笔亲撰,碑额“明征君碑”四字由王知敬篆书。该碑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系南京市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唐碑,弥足珍贵的国家级文保单位。 在明征君碑亭的对面,是复建的江总碑和碑亭,其建筑风格和规模与明征君碑亭基本一致。据介绍,原江总碑立建于公元588年,比明征君碑还早88年,它矗立在善于驮碑的赑屃上,记载了明征君的生平事迹、舍宅为寺以及修建和开凿千佛岩的历史。碑文为江总(字总持,梁为尚书殿中郎,入陈,历吏部尚书、仆射)所撰,是最早记录栖霞山历史的文字资料,是我国唯一的南朝陈代碑刻,也是栖霞寺建寺以来的第一块石碑。“若到栖霞寺,先看江总碑”,可见古人对于栖霞寺六朝江总碑是多么重视,今人在此拜读的少而拍照的多,用手将赑屃翘起的头摸得雪亮。 拾阶向上几步,即立于有两头铜象守护的栖霞寺门口。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成为江南三论宗祖源,时为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与江南鸡鸣寺,江北定山寺齐名。唐代时改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栖霞寺毁于战火。眼下之寺是1919年重建。1983年4月,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与公园入口正好相悖,寺庙中门敞开而两侧边门紧闭,中门牌额“栖霞古寺”,侧门分别是“六朝胜迹”“千佛名蓝”,均系蓝地隶体金字,不见古拙沧桑的信息。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这里供奉的弥勒佛袒胸露腹,虽倒笑容可掬,而分侍两旁的四大金刚却是凶神恶煞,对人没有好脸色,阴森森怕人,还是背后韦驮天王,双手合十,静静的立身护法,才让人找到了依靠。 我不禁想起寂然法师。1937年12月13日,日本强盗攻占南京城,对我同胞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8年3月,以寂然法师为首的栖霞寺僧人自发组织起来,与日寇抗争。手无寸铁的中国僧人不畏死亡,以普渡众生的教义为武器,进行人性与兽性的较量,最终保全了千年古寺,保护了24000多幸存难民的生命。然而,寂然法师自身却因积劳成疾,于1939年10月12日圆寂,享年只有40来岁。寂然法师就是栖霞山,不,当是中华民族的活韦驮!有部电视剧——《栖霞寺1937》,就真实的再现了这段故事。 时至今日,安倍带着小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妄想霸占**岛,辐射中国大陆,重温他们老祖宗所谓“大东亚共荣圈”黄粱美梦,面对这个世界人民最最凶残的敌人,我们不能不个个都要做护法韦驮! 出殿拾级而上,是大雄宝殿,内奉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是毗卢宝殿,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脚踏莲花,大慈大悲。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两侧,个个超凡脱俗,出神入化。转到大佛背后,是海岛观音塑像,救苦救难的菩萨伫立鳌头,善财、龙女侍立在旁,地面的蒲团上,许多善男信女虔诚跪倒,顶礼膜拜。 过了毗卢宝殿,是依山而建的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着汉文《大藏经》和各种经书1.4万余册。藏经楼左侧,有“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第六次东渡图及其纪念集等文物。 此外,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两壁挂有释迦牟尼成佛彩图,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雕琢精细,装金着彩,是近来在媒体频现的台湾僧人星云大师捐赠。 如今的和尚大都富有,有的甚而滴油,但愿善款能够善用,阿弥陀佛! 出寺右转,我到了江南最古、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前。此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一说602年),用以安放文帝请送的舍利子,原为木塔,毁于唐会昌年间。南唐时仿旧改建为八面五级密檐式石塔,塔高15米多,塔顶刹柱莲花形。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地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部分残存。基座之上是须弥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诸如白象投胎 、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盘等)。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均有倚柱,塔身所刻的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等浮雕有的已经残缺损毁。往上各层,上下檐间距较短,檐下横眉雕刻飞天、乐天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此塔五层檐由下向上逐层内敛,塔身亦然,尽管历经千年风雨,部分石檐毁坠,但整个形体依然精美,是栖霞寺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最珍贵的实物。 距舍利塔东侧不远的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为南齐时弋开凿,据范成大记说,“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可惜这座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毁于明末的战乱。我们今天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就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遗迹。 大佛殿供奉无量寿佛,坐身高十点八米,连座高十三点三米,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窟之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不愧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大佛殿后山崖间的千佛岩,有“江南云岗”之称,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据《栖霞寺碑》载,南朝齐代明僧绍死后,其子明仲璋与沙门法度率先在西峰石壁上镌造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供奉三圣,始成千佛岩第一窟,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于是,齐、梁的贵族仕子,风闻而动,各依山岩的高下深广,在石壁上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共造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五百一十五尊佛像,号称千佛岩。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来尊。 环视千佛岩,大佛殿往东有四龛相列,向西约有二十多窟,其馀皆散列于山岩上及岩北侧,不成规章。龛内布局,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还有一尊“佛”像绝无仅有——“石公佛”。相传在千佛岩雕凿最后一尊佛像的时候,下锤轻了,石岩纹丝不动;下锤重了,石块崩裂;握锤不轻不重的话,仅冒火星,总是雕凿不成。眼看交付到期,为免众人遭遇杀身之祸,石匠便纵身跳进龛内,遂成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漫步其间,身受**“洗礼”的菩萨们,一个个都成了“维纳斯”,重则掉头断肢,轻则遍体鳞伤,连那个石匠师傅也未能幸免,只怕难再有谁回天了,看着宋人陆九言“古千佛岩栖霞山”的楷书石刻,觉得有些刺目。 踏着石阶,傍山而上,过了石桥,就是乾隆行宫遗址。遥想当年,乾隆六下江南,曾经五次驻跸栖霞,又是赋诗,又是题写楹联、匾额,还欣然立碑,好不辉煌。然而眼下,除了零零落落的碎石基上杵着个破旧的木牌,就尽是些枯枝烂叶,“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帝王也要入土成灰,休想风水依然! 左弯右拐,过了枯竭的白鹿泉,一路攀登,好不容易来到小营盘,这里只是一座极其简陋的三层木架,有顶却无墙,下边有片陋俗的游乐场地,业主插几杆小旗,摆几支**,吸引游客射击气球赚钱。我和老伴坐在路口双人椅靠上,顺便向身边的小商买了块发面饼,越嚼越不是滋味,实在难以下咽。 这里可算是栖霞山的次高之处了,向前百十米右转弯再往上行,有凤翔峰和秦始皇临江处等景。透过树丛远眺凤翔峰,高高耸峙的大铁塔直插云霄,山头楼顶上架设着各种卫星接收设备,与我们巢湖凤凰山顶的电视台如出一辙,好似异地逢故知,令人倍感亲切。 因为未及午餐,为了保存体力,我决定下山。经过一段陡坡,一旁是“了凡问道”的木牌,简介明袁了凡与云谷禅师“悟道”的故事。顺着山谷,来到“天井岩”,隔着山涧面对自然天成的石林,仰视峰巅的“碧鲜亭”,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未曾驻足,继续向下到了“桃花湖”边。“桃花湖”南有卧云亭,北有珍珠泉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桃花扇亭”。 “桃花亭”长约10米,进深大约5米,仿明清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东西各设一门,门框窗沿都为黑色。此亭粉墙黛瓦飞檐,以展开的折扇为形,其西南及后窗也设为扇形,两旁还有小窗,采用了桃花花瓣造型,耐人寻味。“桃花”,“扇形”的主题词,自然让人情不自禁的联想起《桃花扇》来。 《桃花扇》本是孔尚任借李香君与侯方域男女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的古典悲剧名著,可歌可泣。之所以在此修建桃花扇亭,我猜想是为了对李香君在此削发为尼并卒葬于此(其实归葬故里河南商丘)的深切思念,是对爱国主义精神永存的赞美! 我仿佛看到了李香君鲜血洒红的桃花扇,染就了栖霞的枫林,使得这漫山霜叶,红于二月之花!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出了公园。 2015.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