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与汉灵帝卖官
汉灵帝时期,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汉灵帝刘宏派人悬榜文于鸿都门前。 榜文上写道:朝廷急需用人,以钱获取官职。 官衔高低而标价不同,公卿爵位的公是1000万枚五铢,卿是500万五铢。 有钱可现金交易,没钱也可变通,上任后加倍交付。 就连官员升级也需交纳大量的铜钱,无钱者不升。 汉灵帝不择手段,公开卖官毓爵,当时民众诅咒道:“京师将破,天子下堂,四道而去。” 所谓“四道而去”,意指灵帝以饱私囊铸“四出五铢”钱,到头来落得人财两空。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为了区分万金堂所贮“五铢”钱的样式,灵帝别出心裁,令开铸新的五铢钱,即四出五铢钱。 钱背穿孔四角有四条钭线向外沿伸,与外缘相连。 但是,没过多久便爆发了黄巾起义,灵帝搜刮百姓积聚的钱财真的像“四出文”那样向四处散去了,而天天在钱眼里坐着的汉灵帝,终究没有得到好下场。 五铢钱是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发行数量最多的货币。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罢半两,行五铢。”五铢钱始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终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行开元通宝之前。 历经西汉、东汉、新朝王莽,一直沿用至隋朝,总共流通739年。 这期间,五铢钱以主要货币形式占了统治地位,这就是货币史所说的五铢钱时期。 五铢钱继承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 “铢”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一铢即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秦和西汉时期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6.14克。 初时由郡国分铸,很不统一,重量、字文不甚严格。 五铢钱是以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货币史上影响较大。 故有“秦半两汉五铢”之说。 然而,由于五铢钱品种单调,形象单一,缺乏变化,在“五铢”领域集藏者为数不多。 五铢钱法重五铢,钱文篆书“五铢”二字,属纪重货币。 五铢二字写法多样,“五”字交笔或成直线,或作微曲,或弯曲较大,甚至有呈两个对头“炮弹”形者。 “铢”字金头或作箭镞形,或作三角形;朱字头方折,少数稍带圆意。 字体宽大,结构松散,铢字多不清晰,有缺笔短划者。周郭多宽窄不均。 刘邦灭秦之后,建立汉王朝。但西汉初期仍使用秦代半两钱,还允许民间私铸。 于是,当时民间的造币高手便将秦代的半两钱剪去一个小边,或者用剪刀剪下一圈,这些剪下的碎铜有了七、八个,又可以重新再铸一个半两。 如此一来,导致货币严重失衡,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混乱。 第一夫人吕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向刘邦建议进行币制改革。 据说吕后还亲自参与了钱币设计,开创了中国最早的钱币防伪标志。 一是在原来的方孔圆钱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以此可防止剪边;二是定五铢为计重单位,重量不对就可能有假。 币值足量、铸造精良的汉五铢由此诞生。 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朝廷采纳了桑弘羊的建议,铸币权收归中央,令郡国销毁旧钱,由上林苑的钟官、辨铜令、技巧令三官统一督造,故又称上林钱、三官钱。 五铢钱轻重适宜,量足成色好,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 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标志着从此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复行五铢钱,钱型仿西汉三官五铢,铜质较差,多呈绿色,钱体较薄。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处于分裂时期,有些割据势力或朝代也铸行过五铢钱,大都铸量较少,钱型混乱。 东汉末年董卓“更铸五铢钱,文章轮郭不可把持”。 曹魏、西晋行使过五铢钱。 蜀铸“直百五铢”,另有传世“刘备五铢”,是否为刘备据蜀时所铸,目前尚无确证。 东晋沈充曾铸小五铢,世称“沈郎钱”。 南朝梁代初期,铸大样五铢等。 在灵帝四出五铢以前,从明帝刘庄到桓帝刘志,100多年间,史书上未言铸钱,可能一直沿用五铢,有些五铢钱虽然有些记号,也不知是哪个皇帝所铸,很难判断。 有人曾对五铢钱的断代分期作了大量研究,但要将各朝五铢都分清楚,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汉代普遍使用铜母范铸钱,铜范的保存期长,后代的君主也可利用前朝旧范继续冶铸。 如在洛阳烧沟汉墓中列为西汉中后期的五铢式样,就曾在武帝时代的满城汉墓出现。因此,灵帝的四出五铢,在汉代的货币断代总问题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汉代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南朝梁武帝萧衍在普通四年铸行的铁五铢,背有四出文。 此外,梁武帝别铸大吉五铢、大富五铢、大通五铢,背也有四出文。 虽然这三种钱在南京曾出土过三钱合范,但未见出土钱币,其真实难以定论。 隋代文帝时整顿币制,铸隋开皇五铢钱,规定钱一千文重一斤二两,每枚重约3.168克,行人带钱入关要经过检查,符合标准后才准携带入关,不合格者要溶铸,并禁止流通前朝的各种钱币。 隋五铢制作精美,面背肉好,皆有周廓,笔划精细,规格统一。因铜泛白色,又名“白钱”。 据史载,灵帝悬榜卖官时,有个名叫崔烈的,花了500万五铢钱买到司徒这一官职。 当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都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司徒官职的开价为1000万,崔烈只交了500万,另外500万,崔烈只有上任后想办法巧取豪夺再补交。 有一天,他问儿子:“我居三公之位,外面有何说法?” 儿子说:“论者嫌其铜臭。” 铜臭一词,由此产生,专用讽刺那些用卖官买官的不义之人。 诚然,灵帝的卖官之法并不是“畅通无阻”,也有拒绝买官之人。 当时庐江、南阳二郡太守羊续,素有清官之称,府丞常常送生鱼给他,这种小恩小惠使他非常恼火,竟把每次所送来的生鱼都悬挂在中庭木梁上,以杜绝中丞再送生鱼,此后再也不见中丞送鱼来了。 灵帝认为羊续秉公办事,拟提升他为太尉。 这个官衔是需要一大批钱才能买到手的,灵帝命令中使百般督促,羊续指着自己身穿的一件粗袍衣裳说:“我的财产,就这一些!”因为没有钱,羊续最终没能登上太尉官座。 另一位名叫司马直的,也是清官,官任钜鹿太守,灵帝打算提升他,并且对他特殊“优惠”,可以减价300万,司马直非常气愤,他说:“钱,从何处来?只有去搜刮百姓,我实不忍心!” 后借病辞职,行至孟津时,再次上书极陈卖官的弊害,回家后便服毒自杀了。 灵帝卖官,尽管遭世人咒骂,但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靠卖官所得已积五铢钱巨万,于是在西园建造民一座万金堂,把钱贮藏起来。 此后几百年间,各代均铸行五铢钱,但形状大小不尽相同。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 (文|王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