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
民以食为天,人对粮食的需求与生俱来。记得小时候老家那儿把凡是能填饱肚子的食物统称为粮食。虽然每天与粮食形影不离,但在相伴的岁月里,我还是感慨无限的。 我的童年时代,感觉最深的是对饥饿的记忆,好像没有吃饱时候。乡下人每天一见面,第一句话问候语就是“你吃了吗?”直到我读大学时才改了见面说这句话的习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基本上每天只吃两顿饭,玉米、红薯、野菜是主要食物。外婆那儿老南瓜多,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月份,就是天天老南瓜稀饭,时间长了,见着这个就头疼。由于是吃的都是粗粮、野菜,胃都胀大了,成年壮劳力一餐吃近十斤粮食的人并不少见。那年代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外婆一般是弄点面条给客人吃,这时会让我们到邻居家去玩一会儿,面条的香味就飘出屋子,飘到了邻居家,我们留着口水趴在门缝里远远望着。 记得读高中时是在学校寄读,每周要从家里带粮食交给学校食堂,吃的主食是玉米饭,两天一餐米饭,吃饭时是十人一组,一组一个小铝铁盆,每人只有半洋瓷碗饭。当时师傅做的玉米饭,里面有好多面疙瘩,疙瘩中间有时还是生的,有时水加多了,硬的连那铁铲子都挖不动,让处于正是青春发育期的娃娃们营养不良,不时发生同学到相邻村民田里偷红苕、萝卜、水果充饥的事件。那时到餐馆吃饭除了钱,还要粮票,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到县城里买书,因粮票少,两人只吃了三个馒头。刚参加工作时,就听一位长辈说,同事老孙是很有学问的人,读过大学,只是三年困难时期因无法忍受在学校的饥饿就放弃了学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农村土地包产到户,人们才从饥饿中慢慢地解放出来。老家那儿什么都可以卖,就是不卖粮食,可能是饿怕了。 去年春天,我到省城里去看望一位老师,他是一名退休的教授,不抽烟,也不喝酒,带点什么合适的礼物让人还费了大心,左思右想,最后决定送点家乡的冷水田里生产的大米和植物油,当时我还是心存顾虑,觉得有些土气,没想到老师高兴得不得了,说他好长时间没吃到这些好东西了。老师的话,让我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十年前我到乡下看亲友,常和一些老人拉拉家常,让老人们担忧的是农村外出人口增多,承包地撂荒,特别九零后的年轻人基本不会干农活,或者根本就没打算当农民,如此下去,没有人生产粮食,不知道今后大家吃什么? 近年来,我因工作关系经常深入到远离县城几百公里的土家山寨,水泥路已经沿伸到农户家门口,不少外出打工人员返回,带来外面的信息,有的开办了自己的企业,有的开办了农家乐,带领一方乡亲富了起来,可乡亲们并没有放松对粮食的生产,我偶尔走到田园里看一看,那庄稼长势真是喜人。老乡告诉我,近几年粮食年年丰收。并说,种田人没有粮食吃,那可是丢人的事!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粮食局是最好最大的单位,家里如有人在那里工作肯定是令人高兴的,如今县粮食局已经成了最小的单位,可以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后河西,粮食局邓局长开玩笑地说,别看我们单位小,我们管理的粮库,有吃有喝时没人关注,一旦受灾胃它可是最重要的单位呢! 粮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人的命根子。从某种意义来讲,珍惜粮食就是珍惜了我们的生命,也是珍惜了社会的财富。父母只能给了我们生命的长度,粮食给我们的却是生命的宽度和厚度,粮食要陪伴我一生。古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爱粮食是我们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美德,我们要以感恩之心爱护它,更要加珍惜它! (www.taik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