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古老的乡村文化

优美散文2021-04-2253举报/反馈

  记忆的深处,那些古老的乡村文化,一路陪伴我成长的三弦书和鼓儿哼,和书中那些古代人物、民族英雄豪杰,让我从小在他们身上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艺人们声情并茂的演唱,依然是历历在目、回味无穷,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__题记

  鼓儿哼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也叫大鼓书,鼓儿词,犁铧大鼓等名字。

  鼓儿哼有着独具一格的演唱艺术,在我们中原大地老百姓中,颇受欢迎,特点是一个人就能表演,简单易学、好听,易懂,它是以击鼓和碰击犁铧片为伴奏乐器,演唱的时候,起腔及落腔都是用鼻子哼出来的,故而冠名为鼓儿哼。

  在我们中原大地,不但有着辽阔的土地资源,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单说戏曲这一块儿,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主要的大型剧种有:响遍中外的豫剧,曲剧,越调,还有各个地区的不同的戏种,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二夹弦等,这些剧种都有属于戏曲大家族,还有一些地方特色,比如我们家乡的三弦书,大调曲儿和鼓儿哼等。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县级以下几乎没有剧团,特别是农村文化就更落后,一般的老百姓对看大戏,只能是望尘莫及。

  那些农村酷爱艺术的艺人们,三几个人组织起来一个小戏班子,有唱三弦书的,大调曲的,有唱鼓儿哼的,一团多样,各具特色,在广大的乡村中,活跃着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渴求和需要。

  小剧团非常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因为他们携带乐器少,好请好送,好招待,三四个人就是一台戏,演出场地不论大小,不用搭戏台子,一张桌子,几个凳子,一壶茶儿,几盒香烟,几个茶宛儿,就可以了,演员也不用化妆。

  由于农村生活处在贫困时期,演员们对演出报酬要求也不高,一般都是趁农闲时间出去演唱,无论走到哪里,朴实的农民都会以最好的饭菜招待,至少也能混个肚子圆,临走时候,有钱的给十数八块,没钱的给点粮食,甚至鸡蛋、青菜,足足的能装满行囊,演员们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快乐着自己。

  那时候农村人一般都很迷信,很多人家因为娶媳妇,生孩子,或者为其他的事情,为了达到心愿,给玉皇大帝许一台弦子戏,如果心愿实现了,就把艺人们请来,在自家院内摆上供,烧上香,放一挂鞭炮,先唱一出神戏,敬奉玉皇大帝,然后好吃好喝的招待演员们,请来街坊邻居凑热闹,一直唱上三天三夜。

  三弦书演员,怀抱三弦,腿蹬呱嗒板儿,自弹自唱,旋律独特,有时也与其他演员相互交流,或者两人对口演唱,也有的演员是手击铰子或八角鼓,边唱边表演,三弦和坠胡是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的,这样场面更加热闹,滑稽而风趣。特别是唱鼓儿哼的,他们多是单枪匹马,一个人,一架鼓,一张嘴就是千军万马,万个角色,演员面前放一个支架,架子上放一个大约直径七八寸的扁圆皮鼓,左手托着两片明光锃亮的犁铧钢片,用中指把两片钢板隔开,手腕轻轻的力气上下甩动,使钢片两端相互碰击,发出有节奏的“当当”“当当”的响声,右手拿一根圆圆的小木槌儿,每唱完一段之后,便右手敲起皮鼓伴奏,这时演员可有稍微喘息的机会。鼓点的迟快和轻重则是烘托气氛的手段。

  小时候最常听的,就是三弦书和鼓儿哼,每到农闲的时节,社员们都缠着队长,给大家请台小戏儿看看,队长就跑十多里的小尹庄儿,把艺人们请过来,安排在生产队里的保管库里。每天晚上,保管室的院子就是书场,院子中间摆上一张八仙桌儿,几个凳子,桌子上放一盏马灯,一个茶壶儿,和茶宛儿,几盒白河桥香烟。

  演员们吃饭还没回来呢,书场上已经坐满了人,那些老太太们,搬着椅子,蹒跚着小脚儿,一步三摇,哼哼咳咳的,来到书场。小孩子们挤在最前边,围着桌子坐成一个圆圈儿,叽叽喳喳的,仰着小脸儿,翘首以盼,妇女们叽叽嘎嘎的笑着,聊着天儿,老头儿们一个人抱着一杆旱烟袋,烟草香味沁人心扉,缕缕的烟雾弥漫了昏暗的灯光,书场上一片喧嚣。演员们来到书场,喝茶润嗓,开始做演出的准备。

  “咚咚咚”,“咚咚咚”的几声鼓响,演出开始了,书场上顿时鸦雀无声,首先是那个小演员唱一个小书帽儿。小书帽儿都是短小精悍,生活中幽默风趣的大实话,唱词引人入胜,让人捧腹。

  小演员看上去也不过十六七岁,小小的眼睛,白白的皮肤,圆圆的脸,胖胖的身躯,一副精明可爱的样子。

  咚咚咚,咚咚咚,小演员咳凑两声打打嗓儿,开腔唱道:“战鼓敲,那个钢板楞,各位老乡您仔细听……”

  那一声长长的哼,浑厚有力略带着颤音,让人听的骨头发酥,那两块月牙形的钢板在他的手中,显得那么轻飘,那么运用自如,“当当当”“当当当”,发出清脆悦耳的敲击声,唱到关键时候,一边敲鼓,一边哼,那屁股扭得象拐滑磨似的,滑稽的姿态,逗得人们哄场大笑。

  书帽唱完,老演员惊堂木一拍,书归正传,开始演唱大本头的故事书,这些故事中,有《大八义》《小八义》《杨家将》《岳飞传》《水泊梁山》《十字坡》《桃园结义》《罗成算卦》《刘全进瓜》《拉荆芭》等,这些故事书都很长,一个故事至少也得十天半月才能唱完。

  演员们装啥象啥,学谁象谁,时而把人说哭,事儿把人逗笑,那浑厚沙哑的声音,吐字清晰,高亢有力,绕梁三日,博得一阵阵的掌声,那些声情并茂的演唱,让人如痴如醉,魂牵梦绕,不思食宿。有很多老头儿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们,为之倾倒。直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人们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

  有时后演员们也会根据农村的现实生活,自编自演一些节目,有婆媳之间的,夫妻之间,有姑嫂儿之间的,唱到动情之处,那些老太太忍不住在下边低声抽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高科技历史阶段,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普及,让这些曾经颇受欢迎的民间古老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现代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大都喜欢唱歌、跳舞,迷恋手机,对那些传统的古典文化和艺术不再陶醉,那些三弦书和鼓儿哼,虽然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和当代的电影什么比起来,依然是倍受冷落。

  无论什么时候,记忆深处的那些古老的乡村文化,一路陪伴我成长的三弦书和鼓儿哼,和书中那些古代人物、民族英雄豪杰,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艺人们声情并茂的演唱,依然是历历在目、回味无穷,是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