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阿尔山之行

随笔美文2021-04-2082举报/反馈

  阿尔山之行

  一、哈拉哈河漂流——蒙古包——手扒肉

  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晚,大连教育学院附属高中全体高三老师乘坐十八点三十五分大连——齐齐哈尔特快,经过一宿长途旅行,凌晨四点十七分抵达白城车站。

  白城是个地级市,在吉林省算个小城市。大家在车站广场停留半小时左右,四点四十五分乘旅行社中巴前往内蒙乌兰浩特市。七点抵达乌兰浩特(隶属兴安盟)。

  旅游车在乌兰浩特未做停留,继续向阿尔山市行进。经过科尔沁大草原时,看到绿色盖不满地皮的茫茫荒野,一群群羊儿啃噬着刚刚发出的草叶,心头泛起一种说不出的情绪。连导游小姐都说,这里再也见不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了!汽车长途跋涉在内蒙草原上,入眼到处是秃山荒原,败枝衰草,映衬着贫穷与落后;看到的是生态的严重破坏,感慨治荒治沙的艰巨浩繁……人类啊人类,难道你正在自己给自己制造毁灭轮回的悲剧吗?

  导游小姐解释说:“浩特”是城的意思,“乌兰”是红色,“呼和”是青色。乌兰浩特就是红色的城。

  车在公路上奔驰,一路与洮儿河相伴。洮儿河是吉林与内蒙的母亲河,最后流入嫩江。白城与乌兰浩特就位于嫩江平原上。

  经过察尔森镇,十一点左右,到达明水河镇岭顶,车辆作短暂停留,大家下车活动了一下,背对广袤山川,大家纷纷留影。

  途径五岔沟林场时,看到远处山坡出现一大片枯死的山林,打听之下,导游说那是发生在二零零三年的一场大火,把山林烧成这个样子;大火发源于蒙古国,蔓延至境内,共烧毁树木四十多万公顷。看到连绵不断的山坡上一个个焦立的树木,好心痛。这些烧毁的树大多是白桦树,白花花一片光秃秃地站在山坡上,似在诉说当年的浩劫。

  十一点半,车行至白狼镇,开进林俗公园吃中饭。林俗饭庄布置得有如大食堂:大方木桌、四面四条长凳,室内陈设简单朴素。几个农家大嫂系着围裙把饭菜端上来:碴子粥、大铁锅贴熟的玉米面菜盒子、青广东菜、炸柳根鱼、山木耳等,还有一种蛰麻子菜,很好吃。

  吃完饭,在镇上转了转,走进几家经营土特产的小商店,见到很多根雕,还有用树皮、兽角、羽毛等制作的工艺品。

  下午乘车继续向北进发,行至大兴安岭上,海拔渐次升高。一点半到达阿尔山市。

  阿尔山并不是以山得名,而是蒙语“圣水”的意思。科尔沁大草原、锡林格勒大草原、蒙古大草原与呼伦贝尔大草原,四个大草原围拱出一个全国最小的县级市——阿尔山市。县镇所在地平时不到五千人口,原来是个村屯,开发森林旅游后,发展成现在样子。市内一条主街约四公里长,山边有火车站,阿尔山——白城火车每天一个往复。山坡上有个城堡,几十座蒙古包建在上面,非常显眼。另外还有一个观音庙。

  由于行程紧凑,在宾馆稍事休息,导游立即带队前往哈拉哈河漂流。汽车沿公路向北行了六十多公里,开进道边一个岔路口,路标上指示的方向是玫瑰峰。车在河边停下来,这里就是哈拉哈河漂流的起点。

  哈拉哈河流域曾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它孕育了森林、草原文化和文明,特别是成吉思汗漠北铁骑从这里崛起,哈拉哈河流域成为蒙古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www.taiks.com)

  旅途中,导游小姐向我们讲了关于哈拉哈河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大兴安岭西麓摩天岭北部的五道沟居住着几家猎户,一天,各家的男人都进山去打猎,女人在山边拾柴或采药。一个叫达尔滨的少年因骑马摔伤了脚,留在家里照看不满周岁的弟弟。突然一只恶狼蹿进屋里,叼起熟睡的婴儿就要逃窜。达尔滨一见,急忙大声呼喊:“狼来啦!狼来啦!”然后一瘸一拐不顾一切地扑向那只恶狼。狼放下嘴里叼着的婴儿扑向达尔滨,**厮打在一起。猎户的妻子听到儿子的喊声和婴儿的哭声,惊慌失措地跑回家。只见婴儿趴在地上哭,儿子满身是血,一动不动躺在地上;狼肚子上插着镰刀,已经断气。

  母亲把儿子抱在怀中,大声呼唤达尔滨的名字,但儿子始终没有醒过来。母亲猛然想起长者的话:人的奶汁可以让善良的人重新睁开双眼。于是她便把自己的乳汁一滴滴地挤在达尔滨的双眼上。奶汁顺着达尔滨的脸颊流到草地上。母亲不停地挤自己的奶,开始流出的是奶,后来流出的是血……最后她昏倒在草地上,但她仍把儿子的头紧紧搂在胸前。

  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被一阵哗哗流水声唤醒,睁开眼睛发现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河从身边流过。丈夫告诉她,达尔滨始终没能睁开眼睛,但她的诚心却感动了上天,把她挤出的奶汁变成了这条宽阔的河流,达尔滨被河水托着漂向了远方。这条奶汁汇成的河流,就是现在的哈拉哈河。

  听了导游小姐介绍,老师们不禁对哈拉哈河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和崇拜感,再加上它是中蒙界河,更觉得有种异样情愫。大家兴冲冲结好对子,穿上救生衣,两人一只橡皮筏,每人两只桨,陆续下水。

  我与王甫嘉老师共乘一筏,王老师是语文教师,比我大好几岁。我自负水性较好,没穿救生衣,只穿一条泳裤。河水时急时缓,时浅时深,最深处在胸腹之间。皮筏顺水缓缓漂流,遇到水稳处便停下打转,这时就要击桨使之前进;遇到水浅船停住不动时,我便下水推动皮筏,使之迅速调整方向继续漂流。

  两岸近水处连片生长着密密匝匝的红稍柳,稍远处一株株粗大挺直的白皮柳已有几十年的沧桑,三五成群的白桦树巍然耸立,粗大的枝干向着蓝天白云充分伸展。岸上开阔地里碧草野花葳蕤蓬勃,柳蒿、刺梅花一墩墩、一丛丛时时出现。

  皮筏来到深水区迂回处,我心性一动,跳入水中游了起来,细密的荇藻拖着长长的须子在水面下摆动,时时拂过双腿,感觉非常惬意。看到一条条一捺多长的柳根鱼在荇藻中出没,忍不住想要追逐嬉戏一番。仰躺水面,望着碧空白云,身在清凉的界河中游泳,别有一种奇特心情。

  在王老师催促下,我回到皮筏中。两人继续漂滑,半小时后,全程八公里左右的漂流结束。乘车返回阿尔山时已是晚上五点。

  晚上还有一个旅游项目——到蒙古包里与蒙古老乡一起聚餐,领略蒙古民族习俗。

  在导游带领下,我们一行二十六人来到山城上的一座蒙古包,穿着长袍的男女主人站在蒙古包门口热情地作揖打躬把我们迎进包内。中间一张大桌,桌上热气腾腾放着一个大锅,锅内是煮熟的羊腿、肋骨肉等。环周一圈矮桌,桌后设有座垫,大家依次坐下。我四下观瞧,发现包内设施较简单,天穹似的住宅底部呈圆柱形,直径约六米,上部的圆锥形空间高约一米。壁上用一寸多宽染着红绿颜色的长长的木条互相穿插斜着编制而成;顶部用红色的木条呈伞状撑起,在穹顶汇聚;外面蒙着用羊毛织成的毡子及篷布。资料记载,蒙古包最大的优点是容易拆装,便于搬迁,一顶蒙古包只须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搬运,两三个小时就能搭建起来。外形看起来很小,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牧民生活。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建筑不用水泥、砖瓦、土石,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这种完全生态和环保的住宅,是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