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知青生活散记

随笔美文2021-04-2064举报/反馈

  我曾经下过乡,插过队。当了几年的知青,并没有什么传奇的人生经历,只能把过去的一些日常琐事,聊记于此。

  一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当时由上面发出的号召。所谓接受再教育,其实也就是劳动锻炼。

  农村的劳作,对于知青来说,是很艰苦的。比较轻点的农活,是农忙过后的田间护理。大伙拿着锄头,在田里的秧苗间来回耘动,从田块这头耘到田块的那头,再折返回来。大家分行排过去,还可以一路说笑。此外,农闲时种些其它农作物,例如花生、红薯之类,活也比较轻一点。

  最艰苦的劳动,是挑大粪。农忙备耕,要挑牛粪下田,把田沤肥后,再耙匀插秧。牛栏跟前,牲畜便粪的气味,扑面而来。光脚踏进近尺厚的粪池,苍蝇“嗡”的一声,直往人的身上和脸上碰撞。脚踏在粪池里,滑腻腻的。把粪筐装满,挑起一路小跑,肩上压的担子不下百十来斤,一队人跑在乡间小道上,再累也不敢停下歇脚,后面人紧跟着呢。一天下来,腰酸腿疼,要喝上一小碗农家自酿的米酒解乏。

  大队有个林场,在一片山坡上,每年都要挖坑植树。在树种下之前,得先挑大粪上山,往挖好的树坑里施放,沤几天肥再把树种下。在厕所里掏粪,那臭气要更难闻许多,绿头苍蝇个头要更大些,飞起来“嗡……喂……”,那声音很重,跟轰炸机似的。两只粪桶装满,便挑着往山上走。上山坡的时候,粪桶须要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前手紧抓上头的桶绳,后手紧紧拉着下方一头粪桶的绳子,慢慢往山上“挪”,走起来要比挑粪下田吃力得多。一天天气闷热,在往山上“挪”的时候,一位干部子女挑的担子,上头那吊桶绳子断了,“嘭”的一下,粪便浇了她一身,幸亏坡下有条水渠,在大伙还没反应过来时,她就一路飞奔而下,往水渠一跳,泡冲身上便粪后,疾步跑回宿舍埋头大哭起来。许多年以后,我们在火车上偶遇,谈及此事,还引起了哈哈大笑。

  林场要种杉树,没有树苗,就想办法自己育苗。要育苗就得找种子。我们联系到一个临边境的县,那里有个种杉树的老山林场。冬天我们去到了那地方,因为冬天杉树果籽熟透了,可以采摘。

  来到山脚底下,向上望去,云雾缭绕在半山腰,望不到山顶去。我们沿着崎岖小道向上走着,山下我们还穿着毛衣厚服,才上到山腰,就逐件脱掉上衣,到山上的林场住地时,早己扒光了上半身,尚且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

  林场有人为我们引路看林,指点怎么采摘杉果。然后我们就自行爬树采摘。

  杉树树干都带着刺,有经验的农民内穿两件卫生衣,戴着手套,以防刺伤。我们不知此道,以为有手套就行了,爬树的时候,胸部肚皮被刺划得血印花花的,要过了许久才能散去。

  一棵棵树的爬上爬下,很是费事,且工效又低。一次我在一棵树上近末梢处,碰到从另一棵树抻过来的树枝,我拉了拉,两棵树就靠近了一点。我就想,把树拉近了,是不是可以从这棵跨过那棵去?我使劲拉住树枝试了一试,果然两棵树挨近了,就慢慢抓住那边的树干,跨过去抱住,闭着眼睛,待那树干来回晃动了一阵之后,才敢睁开眼睛,人已经稳稳地抱在另一棵树上。从这棵树能够跨过另一棵树,这样就可整天在树上荡着,不用着地,工效快多了。这办法就推广开来,本来计划十天的工作日,我们一个礼拜就完工,提前返回了家。后来在电视上看《动物世界》,看到猿猴在树木之间跳来跃去的,我就会回想起当年在杉树上来回采摘果籽的情景。

  二

  在一些电影大片里,特种兵在丛林作战,饿了逮啥吃啥,吃虫子更是常有的事。其实我们下乡的时候,就常吃虫子。

  现在人们在饮食上,讲究反璞归真,追吃野生动植物,以求环保养生之效。我们当知青那个年代,乡间田野,随手就可采撷不同种类的野菜,什么苦麦菜,“雷公根”、白花菜之类,田基田埂到处都有。但那时候野菜是过苦日子的人吃的,不像今天,吃野菜倒成了有钱人的专好。野菜之外,吃虫子算是荤菜了。营养价值最高,要数蜂蛹。这是马蜂生在窝里的幼虫,白白胖胖,不但香甜可口,还极富蛋白质。蛇也是很营养的“虫”子,煲汤来喝,味很清甜。可惜这两样都不大好弄,还要冒着被蜇咬的危险。蚂蚱也可以吃,捉住了用根草串起来烤,极香。最好吃是油蚂蚱,整只绿油油的,炸了吃,甚是香脆。

  常吃的,是一种小手指粗的虫子,身子肥圆,深褐色,有一双透明的小翅膀,偶尔会飞上一小段。耕田耙田的时候,田里多有这小玩意儿,跑得老快。老农们在耕田时,腰间扎一小布袋,看到虫子即捉住往袋子里塞。这种虫子,学名不知道叫什么,当地土话把它叫“狗仔驽驽”。傍晚收工,“满载而归”的时候,就有热心的农民伯伯,叫几个知青到家里,炸上一盘“狗仔驽驽”,香喷喷的,然后盛上自酿的米酒,每人一小碗,边喝边为我们讲述村里轶事,有时逗得我们开怀大笑,直至微有醉意,方才散去。

  地里可吃的虫子不少,田边水沟就可捕捉,叫不出名堂的虫子,只要村民说能吃,我们就敢捉了吃。捉虫子吃虫子,不但是种乐趣,还为我们补充着身子的营养。

  三

  这是一个壮族人居住的村庄,按当地习俗,娶完媳妇,要过三两年,这媳妇才正式进入男方家门。我们下乡时,入住的东家,儿子刚娶媳妇不过一年。听说东家哥己娶媳妇,却不见媳妇的影子,很是纳闷,直到听说了那样的习俗,才明白了个中事理。但又听人说,这三两年时间,媳妇也是常来的,只不过是晚上天黑来,天不亮起身,帮着家里干些家务,就急忙赶回娘家,不让人瞧见。我们就留意起这事来。我们在这家的木板隔楼上住,天不亮楼下有动静,就起身悄悄往下看,确乎有个陌生的女子在挑水、打扫、做早饭,忙里忙外的,农村住屋灯暗,我们只看到一个匆忙、勤劳的身影。

  那时候的“知识青年”,不像今天有知识的青年们,只顾得应付学业而忽略了其它的事务。知青们的生活虽然不好却还挺好运动,体格大都比较强壮,精力也比较旺盛。我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在村里用水泥打造一付杠铃,每天练举重健身,就连村民们都敬佩不已,有时候还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

  村前一条河流缓缓而过,游泳成了我们的另一个爱好,不但夏天在河里穿梭,冬天也不畏严寒,坚持冬泳锻炼,劳动起来并不输给体力强壮的村民劳动力。

  闲时有的知青会施展一下拳脚,用不知从哪学来的“三脚猫”功夫对练,有时不慎误伤了对方,对方也不见怪,用自泡的药酒胡乱涂抹一下了事。一个小家伙带了一本练气功的插图本子,里面画着和尚示范练气功的画像,有文字说明,小家伙天天照着练,也不知道他练出什么名堂来没有,反正他很爱惜那个本子,轻易不会给人家看。

  这是我所经历过的知青生活的一些片断,各地情况不一样,我只知道我所经历过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是历史嘛,就任由后人说去。但我们亲历过这一段历史的人,尽管吃了不少的苦,却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扛得起种种的压力。知青的经历,也只是一种过往的生活,是我们整个人生的一部分。现在回过头去看,这种经历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总是往前走,回顾过去,也只是为走好今后的路。

  现在,我们还带着那时的记忆,继续走着……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