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观后感
演讲观后感(一) 我在听完这一轮讲座之后,感觉实在是受益匪浅,很感谢学校安排了这样的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艺术这一门类之深奥和博大,然而学的最多的还是有关于设计的一些感悟。 第一次的讲座是柳冠中先生给我们的讲的,我印象很深刻,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讲的主题是《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主要是阐述了他对设计和艺术的一些思维方法。我觉得柳冠中先生的一些想法是很有见地的,譬如说他说的“设计经常讲品牌,大家都在做品牌战略,但往往很多人提到品牌只讲牌,并不讲品。”这句话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这个“品”字可是包含了许多含义的,试想以一下为什么是三个“口”而不是一个“口”呢?,他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么一个阶段,到处在显摆,到处在招摇过市,它谈不上品。我们讲真正的“品”是一种适可而止,是一种我们现在所说的要有节制生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我们讲的设计的观念和如何评价一个好的设计,绝对要留有余地,千万不要做过头。我也非常认同他的观点。 我从中的感悟是中国现在是奢侈品消费第二的国家,国人都以家中有奢侈品而骄傲,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讲,“节俭是中华名族的美德”,这句话永不会过时,难道我们不应该继续发扬下去吗?从中国的设计角度来讲,中国的品牌却是屈指可数的,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中国的品牌设计上,让别国都来买中国的设计的奢侈品,这才是国人值得骄傲之处。 他还说:“真正生活的问题,被大家忽略的问题,这个才应该是我们所讲的设计的思路。” 的确,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做出好的设计,但却没发现答案就在身边。另外,他对设计的认识的很深,他认为:“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是一种能力,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技巧,但是设计仅仅从这个角度认识的话,就太局限了。设计是人跟大自然,跟社会和谐的一种智慧,或者我们的思考方式。”所以设计是远远早于科技和艺术的。简单来说,设计一直在人类的进程过程充当着催化、引导和调整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角色,所以设计的本身,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整合的创新,它不仅仅是某一个专业的创新,它最终靠的是整合广博的知识和资源的结构关系。 具体来讲,设计的作用是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使之成为健康的审美观,以合理的生存方式生活,另一方面,要从思维方式上来讲,我们应完成从造物到谋事的变化,不要追求“最”,倒不是说在设计上不能追求“最”,而是说不要一直陷入在追求“最“的境界里,那样只会一直在自我的圈子里打转,所以说应该在适应特定的条件、情况下,为别人考虑,才能达到在艺术上更高的境地和作为。在方式上,不要盲目的去追求技术、手段,本质才是在重要的。也就是说,你既要把自己放在设计体系里,又不能埋没在技巧中,正如一句话所说:“人们并非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这其中的奥妙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因势利导,适可而止;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然而这其中的奥妙还需要各位去仔细的品味了,而在设计某一样东西时,还应把对象的需要、特性一一满足这些的同时,也应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才更具有创新性。 以上都是从柳冠中先生的精彩讲座中所感悟出来的,他不仅给了我们很多和设计有关的方向,还使我们今后在专业学习上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还有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身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教授苏丹的讲座,他的讲座有些是关于环境艺术设计,因为我是学环境艺术设计的,所以就对这方面很是关注,而苏丹教授的演讲最后得到了学生的满堂喝彩。 苏丹教授讲的范围很广,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还使我们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他指出中国的设计现在缺少一种野性,野性指的是一种难以驯服的生性。如(唐)韦应物《述园鹿》诗:“野性本难畜,玩习亦逾年。”又如沈从文《湘行散记·虎雏再遇记》:“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中国的设计缺少野性,这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学校就像是一个工厂,生产的都是一个模子的学生,磨没了学生的棱角和野性,从而使得中国的设计特缺少一种野性,国内知名的设计人余静赣在会上建议中国的设计教育界能够增加设计哲学的课程,培养学生们的“野性”。 他说,“野性”是当代中国年轻的学子需要的,中国人历来缺少“野性”,我们的民族也一直缺少“野性”,这阻碍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为广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创办人,余静赣甚至认为他们这一代设计师“是失败的一代”。他说,日本平均每年能出现一位重量级的设计大师,而我们大量的建筑都由国际友人帮助设计,“中国的设计就像中国足球一样,总是走不出国门”。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王铁也发现,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们不敢想象。“你敢想象,这比任何资产都重要。”王铁说,不具备想象力就无法成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虽然中国的设计现况正如上所述,但现在中国的一些设计院校也已经开始了教育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想象,我相信中国的设计师不会再被人认为是“失败的一代”中国的设计总有一天会走出国门的! 另外,苏丹教授认为,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最重要的是功能。他通过分析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当代的设计特点,指出国内设计专业教育只注重设计外在形式的误区。苏丹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意大利、瑞士、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当代前沿设计展会上的见闻,认为当代艺术设计的作品都在告诉大家,现代设计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人与机器、人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字化科学领域渗透,向着更高、更广的维度发展。 苏丹教授还仔细的介绍了几位国外建筑设计大师,如kazuyosejima,remkodhaas,ryuenishizawa,并且还介绍了他们的一些大作,使我们大开眼界,后来我上网去搜索了这些大师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有关建筑的东西,然后,苏丹教授介绍一些著名的国外设计大展,如威尼斯,德国,巴西等国家的设计大展,最后,还说到了国外的一些顶尖的设计院校,讲他们是如何的教育学生,而学生的作品也是很棒的,同时,苏丹教授还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设计,将来使中国的设计处于世界的顶尖之处。 还有许多的讲座都还没提到,其余的讲座也使我获益的不少,这一轮的讲座真的可以说是使我受益良多,希望学校还能多开一些这样的讲座。
看了建筑师的讲座总结一下其主要讲了4个内容: 1.城市规划和建筑的辩证关系; 2.当代建筑设计师的现状和对建筑的理解; 3.如何作出一个好的规划; 4.通过案例分析规划与建筑。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建筑师提到“规划在建筑之上,以更大的视野看待城市建筑”,这句话正确道出了规划和建筑的根本关系,宏观的看整个城市,的确如此,在城市建设中是先有规划才有建筑,单纯和局部的建筑谈不上规划,只能说是规划的某个元素,一个好的规划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这就说明城市规划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很大,什么样的建筑设计才能满足和符合城市规划的需要,这点很值得每位建筑设计师去深思。作为一名古建筑爱好者,将来可能从事古建筑设计和建设的“设计师”,更应该把古建筑和整个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一味地去研究建筑本身,更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城市中需不需要这种建筑,哪些地方需要,哪些地方不需要,哪些地方必须要,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整座城市的文化背景、地域条件、规划现状、未来发展等进行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及勘测。 建筑师还提到“当代建筑设计师一味地突出自己设计的建筑能够与众不同而把‘和谐’放在一边,以至于城市建筑夸张、混乱,随处都是标志性建筑却无标志可言。”这是建筑脱离城市规划的表现,脱离了城市这一根本因素,这样的建筑是随着人的主观意识去创造而不是以城市为中心,任其建筑随意创造,必然会导致城市建筑的混乱。(m.taiks.com)所以,建筑设计师要提高城市规划意识,认清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提高城市意识,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适应城市的需要。 通过建筑师的言词中得出,对于如何做出一个好的规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从城市出发,能不能在事先概念清晰的情况下判断城市环境中应该有哪些建筑;二是从建筑本身出发,是否能够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分析发现积极因素使建筑有一定的意义和韵味。要做到这两点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对城市的分析和认识,只有对整个城市掌握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才能知道城市环境中应该有哪些建筑,才能找到建筑因城市而具有的独特趣味性。 纵观古建筑的生存和发展,古建筑的发展历史非常之悠久,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正因为如此,古建筑修缮与保护受到人民和政府的重视,从事古建行业和古建爱好者也很多,总的来说古建筑在现代城市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和地位。如今,古建筑拆迁与重建成了现在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人们众说纷纭,我对此问题有时也有些困惑,认为不能拆,觉得政府要大力加以修缮和保护,看了建筑师的讲座后发现并非如此,拆与不拆不能靠个人的民族意识去判断、不能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的角度出发、不能以微观的认识来决定、更不能以个人的私欲去主张,应该从城市的建设出发,处理好古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不能只考虑古建筑的历史价值,而失去城市的合理规划。合理的城市规划必然是对整个城市空间的合理处理,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觉舒适和轻松,也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于古建筑和城市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还有待于深入地分析和考究,现存的古建筑遗址有很多,在不影响城市规划的情况下,对于现存古建筑遗址的修缮与保护是我们需要做的,但是无论我们怎么保护,古建筑数量和面积只能保存而不会自己增加,然而如果只局限于修缮与保护,那么古建筑就只能“凝固”,只能满足我们精神和视觉上的享受,而无实用性,也不会得到发展。当然一味的模仿也很难体现古建筑在现今社会中的价值而失去趣味性,所以要运用古建筑中的元素建设出更多实用性的建筑,也就是把古建运用到现代建筑中间来,只有这样,古建筑的艺术趣味和实用价值才能被今人所用,在运用古建元素的时候也时时不能离开城市的规划,这样才能使古建筑与城市达成和谐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