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百科 > 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通往纯粹的羊肠小道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答案2021-04-09176举报/反馈

  他——25岁就获得哲学、神学两个博士学位,管风琴演奏家,法兰西科学、道德和政治科学院的院士,哲学家萨特的堂叔,德国总统特奥多尔·豪斯的证婚人,大文学家罗曼·罗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终身朋友……

  他就是施韦泽。他让人想到中国抗战时期来中国的诺尔曼·白求恩:一个纯粹的人。30岁的他,突然宣布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间医生,为此,他转而学医,八年后,他以医学博士身份开始了他52年的艰辛的人道主义实践生涯。

  从决定到启程,八年,八年啊——

  是利他主义吗?他不像唐·吉诃德向风车冲杀那样。是上帝的召唤吗?他风趣地讥笑用上帝召唤来解释他的选择的教士:“他们的听力比我好!”是出于对苦难的同情吗?他认为仅仅出于同情显得太狭隘。

  与他同时代的一位作家认为:缺少历史阐释和淳朴气息的非洲比由历史学说填满的精致的欧洲更能抚慰他的心灵祈盼与饥渴。爱因斯坦也认为:非洲的事业对于我们在道德上麻木和无心智的文化传统来说是一种逃匿和摆脱,而面对这种选择的机会,个别人是无能为力的;但施韦泽是一个例外,他在对浮士德的精神依恋之中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和责任。

  他的道德祈盼、心灵饥渴,直指纯粹人生的伦理追求和实践需要,由“意会”走向了言说。1915年的一天,他觉得自己像个“在漏船中的人,这条船不能驶向大海,必须打造一条新船……”这时,一个新词突然闪入脑海:敬畏生命。这个词似乎让他找到了纯粹的彼岸。

  “敬畏生命”主张生命是无条件的神圣、无条件的有价值,从而使道德纯粹求诸内心成为可能。人类原初的道德冲动与他深层次的理解随后被他拉向哲学,界定为一种“生存意志”:一种“自我的意欲生活的生命”,他毕生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实践也源于这一生存意志的冲动。“当我为其他生命奉献出自己时,我永恒的生存意志便与永恒者结合,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在施韦泽看来,正是这样一种有几分神秘的“生存意志”引出了道德生活的净化与纯粹。

  施韦泽似乎要说这样一个道理:在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仅有科学、技术的知识与实践无法进入纯粹的疆域,甚至不能给人类带来有益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感触:“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话虽这么说,通往纯粹人生的路上行人寥寥。有人说:“人类不可以从两头点燃一根蜡烛。”但施韦泽坚持认为:“如果够长的话,可以这么做!”

  施韦泽固然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这种快乐,但社会价值机器却未必能认同这类贡献。他艰苦卓绝的医疗探索与创造性实践,没能得到医学界的重视。虽然他是诺奖得主,但拿回的是和平奖。他一生中接受过数十次奖励,只获得过一次医学领域的不太出名的奖章,新锐的医学家还不时批评他思想保守,只热衷于重复性的技术操作,不重视时新的技术成果。他的医院也一点都不现代化,但他的丛林医院在高度技术化与高度组织化的医学时代里保持了对病人个体的尊重、人性的温情,以及在适宜技术处置下的一流疗效。在他眼里,过度技术化的'医学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的冷漠。还是爱因斯坦理解他:“这个人的影响与其说来自令人赞叹的成就,毋宁说来自他那对通常的理智来说难以把握的整个人格。”

  尽管通往道德净化、人生纯粹的世界不会有什么康庄大道,但他依然享受着这条羊肠小道上的精神风光,这就是自信,这就是个性,来自内心的纯粹的自信和个性!

  (节选自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

  相关链接:

  ①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施韦泽《我的呼吁》)

  ②施韦泽十分欣赏中国那种未被破坏的“基本的”和“自然的”同时又符合理性的精神,他看重儒家思想,对道家思想感兴趣。(德·罗哲海《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开头简略提及白求恩,这样是为了引出对施韦泽的介绍并与施韦泽做类比,强调两个人在医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B.施韦泽的一生多次获得各类奖项,但在医学领域却并未受到充分肯定,扭曲的社会价值反而促使他的丛林医院坚守传统疗法。

  C.宗教精神并不能准确解释施韦泽学医八年、奔赴非洲行医的原因,“生存意志”的冲动促成了他毕生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实践。

  D.施韦泽关于“敬畏生命”和“生存意志”的论述强调内心体验与生命意义,表达了对科学、技术的知识与实践的强烈排斥。

  E.施韦泽认为,尊重生命可以使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而中国文化中朴素自然而又符合理性的精神也与他的“纯粹”有相通之处。

  (2)施韦泽放弃已有的生活,毅然奔赴非洲丛林行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三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在“通往纯粹的羊肠小道”上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施韦泽的事迹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试题答案:

  12.(1)C3分,E2分,A1分。(A项,“强调两个人在医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片面;B项, “扭曲的社会价值”不准确,“促使他的丛林医院坚守传统疗法”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强烈排斥”曲解原意。)

  (2)①思想中的利他主义。施韦泽去非洲行医,“为其他生命奉献出自己”;②实践中的人道主义。他疗治病痛,而又不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温情,希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③伦理追求中的纯粹主义,淳朴的非洲比精致的欧洲“更能抚慰他的心灵祈盼与饥渴”,纯粹的精神依恋使他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和责任。(每点2分)

  (3)①前两次引用分别印证了作家、施韦泽的观点,第三次引用则突出了施韦泽非凡的影响与人格;②爱因斯坦是科学巨擘,也是施韦泽的终身朋友,引用爱因斯坦的言论,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增强传记的真实性;③丰富了传主形象,更加突出了施韦泽的追求道德净化、人生纯粹的心灵境界和尊重生命、充满温情的人格魅力。(每点2分)

  (4)①应有崇高的道德追求和思想境界。施韦泽基于对“生命意志”的挖掘,追求道德生活的净化与纯粹;②应有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意志信念。施韦泽52年的艰辛的人道主义实践生涯可谓长久。③要有坚定的精神寄托。施韦泽在对浮士德的精神依恋之中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和责任,抚慰了自己的心灵祈盼与饥渴。④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强大的自信。施韦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医疗探索与创造性实践,他的丛林医院保持了对病人个体的尊重、人性的温情,以及在适宜技术处置下的一流疗效。⑤要有出众的智慧和卓有成效的实践。施韦泽将内心的冲动引申为“敬畏生命”“生存意志”等哲学词语,又敏锐地意识到单纯的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并以自己独特的理念指导行医实践,从而在精神领域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大的成就。(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给满分)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