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美学随笔

随笔美文2021-04-05153举报/反馈

  美学随笔【第一篇】:美,是无目的的快乐

  康德是德国一个很有名的美学家,他说:“美,是无目的的快乐。”意思是说,我们在生命里很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我们考试、读书,我们工作为了赚取生活费,都是有目的的。可是康德提醒我们,生命一定要保留一部分,是为了无目的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美。

  比如说,我站在那边看晚霞,这晚霞对我生活,没有任何目的性的帮助;我去看阿里山的日出,没有任何实际上的利益。可是,康德认为生命就是快乐,当他已经不能注意到这种无目的的快乐的时候,这个生命其实是在萎缩的状态,就是说他没有生命力了。一朵花的绽放也是,这朵花在开,而这朵花给予我很多生命上的鼓励,支持以及安慰,可能远远超过我在利益上所能计算的。

  我们在青春年少时刻,都写过诗,都无缘无故会唱起歌来。无缘无故因为可能偷偷爱着一个人,而写一些美好的句子,传简讯给他之类的。回想青春年少时代,这样的一个动作,其实不见得不好。可是在正规的社会里,有时候不见得被鼓励,甚至这样的行为会被禁止。

  我们看到,在很多现代的教育里面,都告诉我们,美对一个生命的启发的状态,它在使一个人保有一个高度的敏锐,或是灵感。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当你心里在偷偷爱着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在爱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把生命表现到最好的状态,他会发亮。如果你无所爱,无所关心,你的生命怎么活,其实没有那么样严重。可是如果你心里面有一个对象,你很希望在那个对象的面前,让他看到你生命里最灿烂的部分的时候,潜能会激发。

  所以柏拉图的哲学,让我们觉得在你所爱的人的面前,绝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弱者,你希望把自己最强的那一面表现出来。这些部分让我们看到,在漫漫长途的生命当中,如何有所关心、有所爱,就变成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只是我们如何恰当地去呈现。

  美,是无目的的快乐。

  美学随笔【第二篇】:浅谈美学

  最近特别浮躁,难以静心,于是想到读点美学书来平静一下浮华的心灵,用纯音乐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现代美学之父鲍姆斯通说,伟大的音乐必然是纯音符的,一切歌词都是多余。只有纯音乐才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歌词限定了听者的思维。在音乐中感受美的世界,在品味音符中认识美学。

  什么是美学

  这是一个非常为难的话题,似乎没人能具体说的明白。正如美学家常说:“美是难的”,美学也是难的,这种捉摸不定,没有规律可循的学科,纯感性的认识的世界,很难界定它。通用的说,美学是关于一切美的认识和美的探讨的学说。

  美学和我们相距很远,却又无处不在。“这个妹子长的很正点”,这便是关于美的探讨;“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好看”,这也是美学的范畴。

  生活中,美学和我们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酷酷的发型、漂亮的衣服、精美的礼物、高大上的iphone、舒适整洁的办公环境,美丽的事物,总是让人赏心悦目,让人喜欢。

  美学有什么用

  美学虽然包裹着我们周围,但你要是问“美学有什么用”,还真答不出来。这种感性的东西,在以科学理性为主的社会,讲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当代,美学无疑是个毫无用处的东西。

  美学不像科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也比不上心理学,实用的色彩很淡,啰嗦很多,却不能给人一个明确的答案,没有标准、没有逻辑性。在理性主义面前,美学的言辞基本是废话。这便是美学的尴尬。

  美学追求的是感性的认识,理性是她的大敌。美学就像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纯萌纯感

  然而,美学真的一无是处吗?

  显然不是。

  乔布斯因为发现了人性的潜在需求,创造出苹果手机系列。民众像发疯似的追寻着苹果手机,每年换一部的节奏,手里的手机还是新的,却又要去急着买苹果刚出来的新款。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在理性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而这却正是它的可爱之处。因为感性的认识(拥有苹果新款手机就是高大上的品味),造就了苹果公司急剧发展的绚丽。

  现在的工艺美学,从工艺设计角度,让美学有了更现实的意义。然而,这还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表现,想通过工艺标准,让美学成为标准化方式,倘还不是美学的精髓。

  美学最大的用处是人文关怀。对善,对美的追求。从人文角度,用美的体验看待整个世界。追求合符自然、人性的美的事物,厌恶虚伪、贪婪和邪恶。

  重新认识感性

  当整个地球都在谈论科学的伟大,追求理性的心理,感性是很失落的,美学是自卑的。前段时间公司培训也说“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感性似乎没有立足之地了。

  当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我们的人文却在急剧退化,感性不断萎缩。手机、网络的普及,微信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和朋友联系得更密切,却又更陌生。我们有多少是生活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朋友?在微信上聊的热火朝天,却在现实生活中见不到面,见了面也无言以对的处境?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感性,认识感性的作用。休闲娱乐,陪伴家人朋友,做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也未必就不如那些高大上的工作。如果生活除了理性,除了工作,而没有感性可言,那人和机器工具有何差别?

  所有能留下来,并传唱永久的事情,必然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决定。激情、不敢不顾的冲动,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决断,持之以恒、只为一个信念的抉择和执着,都是我们为之骄傲的行为,不论成败。

  只有理性,那生活必然索然无味,人生也无可言说之处。尊重感性,才是有血有肉的真性情,也就能感动自己,感染他人,成为美的所在。

  我们常念叨爱迪生的“天才是1%的天赋 99%的汗水”。人们看重的是后面理性的汗水,平常宣传的也是99%的汗水,而漠视那感性的1%的天赋的重要性。可爱迪生后面还有一句“没有那1%的天赋,再多的汗水也成不了天才”。可见天赋的重要,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感性,是决定能否成为天才的关键。努力,流很多汗水的人可以成为人才(技术工),却绝对成不了天才,因为感性的天赋,不是人人都有的。

  美学与艺术

  美学是感性的学科,和感性的艺术是联系最紧密的,或者说,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艺术中的文学、诗歌、音乐、绘画、建筑学等,都和美学联系密切。

  在诗歌中,感性的诗歌总是要高过理性的。一首纯感性的诗,受欢迎程度一定大过那些说理的理性诗。这也是为什么诗人都要有浪漫主义情怀,在最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寻找出诗意。我们知道唐诗宋词,但宋朝时还有很多写诗的诗人,却鲜有提及,说的都是宋词。因为,唐诗言情,宋诗讲理,诗仙李白的成就也是要远大于诗圣杜甫的。《诗经》第一篇就是言情讲感性的《关雎》,而《诗经》三百余篇,大抵都言情。

  要想写的一首好诗,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理性越多,诗性(感性)必然会越来越少。

  其他的,如音乐、绘画等,对感性的要求更高。无迹可寻的感性,造就了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感性的烦恼,成就了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大师。“天才只属于艺术”,康德这话是至理。

  美学和我们

  在我们日常生活,学点美学总是好的,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叫“逼格要高”,“装逼也要装得有水准”。说的就是我们的生活品味要高尚些,享受的层次要高些。

  这里说的生活品味和享受层次,指的是精神领域和想象力,不是光有物质和金钱就能办到的。花一块钱玩得人人艳羡称赞,这叫有水准的品味;花一百万玩得给人的感觉是土财主暴发户的行径,那叫庸俗,是品味不高所致,所谓花钱办坏了事。现有社会的审美,追求高雅、贵族范儿的气质品味,要求我们需要去知道哪些美学。

  美学规范了我们的一些社会行为举止,感性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心理学上说,人85%的时候是感性的,只有15%的时候才是理性的。感性如此重要,认识感性,可以帮助我做好很多事情。如在游说人时,我们常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首先得在情上打动人,理才能说下去,游说才能成功。不然,再好的理,说出来,都用处不大,甚至要背负强言狡辩、得理不饶人的名声。

  让美学充溢我们的生活,做个快乐而有趣的人。

  美学随笔【第三篇】:审美

  说到审美,大家都认为很深奥。其实审美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代表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就比如中国人认为四合院是美的,而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价值观念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孝。

  再比如,西方人觉得高楼是美的,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后,西方人大多数都居住在城里。城里人都住在公寓里,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西方核心家庭的生活方式。在西方,成年人很少有两代人同居在一个公寓里面,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才有很多失业的年轻人被迫回家“啃老”。而西方主流的家庭生活方式背后又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服装的审美不会超越价值观念,但多年来,我们的服装设计一直是跟着西方的价值观念走的。中国和西方在审美上的区别,有点像地主和资本家的区别。

  老地主和资本家最根本的区别是对自然的态度。老地主是农民,靠天吃饭,对自然有一分敬意三分怕。资本家是要征服自然的,要让自然为人类服务。

  老地主管的是农民,而靠天吃饭这事情,不确定因素太多。管好一个村的农民,跟管好一群艺术家差不多——大家都是凭感觉。资本家管工厂绝对不是这样的,要规范化,要把所有不确定因素一个一个变成确定因素。

  老地主的管理方式是宅在家里,所以对服装的要求首先是舒服,其次是体面。宅在家里,大部分时间是随意的,不需要制服。资本家不一样,资本家有下属,有董事会,有同事,因此体面比舒适要重要,而且服装要有统一标准,工人有工服,管理人员有领带西装。

  老地主对吃的要求很高,种地的人肯定对烹调很在意。什么季节吃什么菜,一切跟着二十四节气走。资本家把吃看成一个生产环节中必须有的麻烦,所以越简单越好,来个三明治汉堡,填饱肚子接着干活儿。

  中国当今的设计与审美都在疯狂地追随西方的审美、西方的生活方式、西方的价值观念。我们用公寓替代四合院,用CEO替代老地主,用西装代替大褂,用城市代替农村。

  而西方在做完全相反的事情。资本家在反省,在考虑发展的自然成本,他们要保护自然了。他们开始回归,开始尝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家人,一块自留地,再养一窝鸡。

  而我们的设计师还是紧跟西方的步伐,却没有看到西方已经逐步变成东方了。中国人有几千年小农经济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我们所有的生活智慧都是小农经济生活方式的积累。

  从服装到烹调到生活习惯,我们都应该在中国传统中去发现我们自己的生活智慧和审美。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独立的审美系统,就不可能有跟西方审美交流的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今年的Met Ball选择了中国电影和西方设计师对话,而不是中国设计师。因为中国设计师至今还在重复西方人刚刚说完的那半句话。

  美学随笔【第四篇】:也谈美学

  一、整体美——和谐统一才完美

  意大利数学、哲学、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

  无论是旅游还是共同完成一项事业,我们都讲究团队意识,都要求我们保持团结协作精神,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如果出游时你向东、他向西,就像一盘散沙,失去了团队的意义。

  团队的好处在于,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照顾,遇到问题协商解决。如果你认为大家会拖累你,建议你下次自己行动为宜。面对领导安排的任务,我们要坚决服从。也许你有更好的想法,但是这只是你的个人意见,并不符合全体意志。领导采纳的绝对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意见。这时候我们可以保留个人意见,当然你也可以和领导反映沟通,在适时合理的情况下,领导也许会采纳。

  但是当个人利益有损集体形象,建议你趁早放弃。也不要因为个人的一己之私,打击报复诋毁正直的人,最终带来伤害的肯定是你自己。只有把自己看成集体里的一份子,大家拧成一股绳,团队才会有生机,团队才会有发展,团队才能早日实现成功。一滴水是弱小的,千万滴水汇成江河,势不可挡。

  二、尺度美——自己把握量和界

  古代原子论创立者德莫特里克强调美与尺度相关:任何人如果超越了尺度,最快乐的事将成为最不快乐的事。”

  我们面对金钱、面对荣誉、面对机会,都努力去争取。但是如果你争取不到呢?谁都知道金钱会带来效益,荣誉会带来享受,机会会带来升迁。但是在芸芸众生之中,这些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我们不妨试着把多余的金钱让给需要它的病人和残障人士。把荣誉让给奋斗一生的老人和为之付出生命的故人。把机会让给比我们更加有能力有作为有发展的年轻人。他们将创造更多价值。

  谁都知道,太多的金钱往往带来的是兄弟成仇、夫妻不慕、众叛亲离。荣誉的背后浸润着汗水和心血,荣誉不是争来的,是靠默默奉献赢来的。机会也不会眷顾每个人,我们面对不平等待遇的时候放松心态,默默祝福别人也是一种气度。也许错过了这次机会,会有更好的机会等着你。好人终将一生平安。

  所以,拥有金钱的目标不必太高,够花就行。追求荣誉的心思不要太重,奋斗就行。期盼机会的来临不要太迫切,创造就行。所谓行胜于言,幸福是在追求的过程中。

  三、变化美——不要高估自己不要低看别人

  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和辩证法哲学家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会两次迈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变了,人也变了。”他还说:“美是相对的,最美丽的猴子和人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

  我们常说:摆正心态,低调做人。无论什么时候,切忌不可一世、唯我独尊。我们也不要低估失败多次不言放弃的人,凭着坚强毅力,他们终将成功。我们还要善待失足者,给他们一条生路,浪子回头金不换。

  你尊重别人,别人亦尊重你。常言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帮助别人,别人亦帮助你。也就是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善待别人,别人亦善待你。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也不要冷眼看人,冷眼看人换来的不只是冷言冷语、人心背离,更多的是使绊子、抽大梁。一旦光鲜不再,别人就会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谁都是在学习中成长,跌跌撞撞使人成就思想。

  四、学习美——一些与美相关的哲语

  戴维德·布克宾得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一次当他拿起相机拍摄自然中的曼荼罗图案时,一切都改变了,他发现世界是如此美好。如今的他不仅已经康复,还成为了一名心理治疗师,用自己的经验与艺术帮助更多的人走出黑暗。他说: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我还没有愚蠢到认为自己已经参透了世上的一切。然而,如果有机会能够重新来过,我仍然不会对我的人生做出任何改变,此时此地的我是如此美好。

  以下是摘自网络的名人哲言,望与大家共勉:如果我们能看懂一朵花所蕴含的奥秘,我们的整个生活就会发生变化。爱的凝视并不是一种欺骗,心中有爱的人能够看到所爱之人身上最棒的品质,即使这品质藏在深处。上天赐予我们恩典,并不是因为我们做过善事,而是为了激励我们去做善事。无话可说时便保持静默。你,你自己如同全宇宙中的任何人一样,值得你的爱意与善意。

  美学随笔【第五篇】:美的内涵

  美是什么?古今中外,多少人去寻觅美的脚步,多少人用生命去诠释美的心跳,多少人用笔尖书写美的寥落,美的萧条,美的灵魂,美的足迹。殊不知,美正萦绕于人们心中对它的感悟。

  美是什么?美是冰心《繁星春秋》中的阵阵诗韵,美是海伦凯特用生命书写的坚忍文字,美是朱自清沉寂的《背影》,美更是《石头记》中凄美的辛酸家史……美无外不在。

  江南春的诗韵最美,在“昨夜雨风骤,浓睡不消残”的情致里,谁家的女子在这春风吟颂?在《雨巷》里,那像丁香一般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穿梭于石巷,春风扰乱了她的长发,那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她一身的幽怨,像是为陆游与唐婉的凄婉结局感伤……

  捐躯的英雄最美,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他凛然的一身正气,全在一声嘶吼:“天亡我,非战之罪”。面对敌军与江东父老,“西楚霸王”展现他那最柔美的一面。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征战沙场,血战长空,即使死不全尸,为了国家,浴血奋战,不惜一切代价,真正体现“捐躯赴国难,赴死空如归”的满腔热血。

  明月当空的银光最美,不少诗人以明月为抒怀工具,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感触到了月的空虚与寂寞,李白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体会到孩提时可爱天真的思想……
(m.taIks.com)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蛰伏着一种美,在人的成长中,需要美来点缀一路的旅途,让人生精彩绚烂,赋予美最完美的内涵。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