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你得忍住泪水
生死之间,你得忍住泪水 雷抒雁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走了,没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从你身边消失了,消失了。 那个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双曾抚摸你面颊的枯瘦的手,那种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这是不能再生的消失,不像剃头,一刀子下去,你蓄了很久的头发落地了,光头让你怅然,但是,只要有耐心,头发可以再生出来。一个人死了,不会再出现,不会的。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是彻底的结束,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地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地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没有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所以只有学习“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现在却成了我必不可少的药物。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 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最后,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精心呵护,不经意间就凋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生长。你得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不过,这将是困难和缓慢的过程,你得忍住泪水。 (摘自《文学世界》) 【文本解读】 雷抒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失去母亲的无限伤感,让我们感受到亲人的逝去给生者心灵带来的重创,同时也让我们生出很多爱的推想:母亲肯定在生前给予了儿子太多的爱,母亲奉献的点点滴滴,化成了儿子对母亲的挚爱情怀,让他站在生死之界一直痴痴守望,久久不肯转身。这种守望让人心痛,让人感动,但母亲去世不能复生,活着的人应该调整心态,开始新的生活,才能让她含笑九泉。作者悟出这种道理后,开始医治心灵的伤痛,“学习痛苦”,是他通过很多渠道悟出的智慧,他让痛苦“钙化”,变得更加坚强。这种生活智慧,对于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的人来说,是一种深刻的启迪。 【考点解析】 此文拟题点是多重的,内容方面,可以设置探究题,让学生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回答,以培养正确的生死观。表现手法方面,作者在强调母亲永远离开了这个事实时,用“剃头”“失去手”等现象进行类比,可以设题如下:分析三、四自然段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作者在回忆母亲的生前往事时,用了很多细节描写,也可以就此设题,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孟迎新/供稿) (责任编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