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智慧,永远铭刻在大山脚下
深秋的华莹山峰,笼罩在浓雾中,而她连绵不断,高耸入云的风姿,仍然展现在我的眼前。 半山腰的树木也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装,山脚下层层叠叠的原中国矿院房屋,被绿黄镶嵌的梧桐树叶淹没。秀丽中露出的房顶,望着远方,望着归来的主人。 已经是多年没有回来了,曾经的子弟学校,幼儿园,医院,职工住宅,办公大楼,食堂,澡堂,教学大楼,变电所,加油站,陵园……。应有尽有的功能,还静静的矗立在山间。破损,陈旧,挂满苔藓的墙壁,在衰老残缺的屋檐下,留下了淡淡的忧伤,也碰撞出浓郁的怀念之情。 走进西门,一条通向山顶(办公大楼)的“天梯”,一层接一层,一梯接一梯,一段接一段,足足有一千多米长,似一条蜿蜒的长龙,牢牢地系在矿院建筑物的中轴线。站在她的身旁,被深深吸引,真敬佩当年矿大那些建设者们的智慧呀。 沿着那一千多米长的阶梯,两边的梧桐树与黄桷树都长成了材,粗大的树杆下铺满了落叶,它们争先恐后的茁壮成长,都比房子高了,树技伸向房顶,与灰色的水泥瓦亲密在一起,相互的依偎。风摇动着枝条,把屋面上的树叶扫的干干净净,叶片随风在空中飞翔.缓缓的落在房前屋后。秋天让它们脱去美丽的外套,迎接又一个寒霜季节的考验。 阶梯平台的房子是六十年代末,矿大人在一座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乱石山上,用汗水与智慧建成的教职工宿舍,生活工作等设施。摆放在中轴线,顺着山势向两边伸展,每层象一个几何图型,共计有六层,从山下向上看似一座金字塔。原来矿大人每天都在向科学的最高处攀登,锲而不舍地追求着他们的理想信仰。 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是就地取材,用华莹山上的石灰岩作砖,用石灰岩烧成的石灰作灰浆,垒成的房子人们叫它“干打垒”。当时的师生员工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上百幢的干打垒房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可以想象他们的付出与牺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了后来接管这份产业的重煤人! 爬上整体建筑的最高处,原来的教学大楼。放眼俯瞰山下,早年种下的树木把单体建筑包围的严严实实,只有少部分房顶露出来,部分经过维修的房盖颜色鲜艳,反而与周围不协调,给人留下些遗憾的感觉。 重煤公司给困难退休职工修建的安置房,红砖,青瓦,剖屋面的房顶,持别醒目,周围的健身器械上锻炼的人们在向来客招手。 教学大楼已经改造成机电公司的办公,居往,培训及生活设施,干净整洁,给萧条的大院增加了一份活力。走进他们的生产区域更是让人振奋。 宽大的厂房,有条不紊的工作现场,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都是令人难忘。行车穿行,钢花四射,机器轰鸣,专注的制作,叮当的敲击声,好一首劳动酝酿出的交响曲。 他们正在继承矿大人的创业精神,谱写新一代传承人的乐章! 在离开矿院的路上,我反复回望那一片独立的风景,是那么亲切,是那么具有诗意。 史诗般的岁月啊,你一幕幕在眼前穿过,我们怎能忘记他们,从繁华的首都来到这里创业,教书育人……把这一代人的牺牲,一代人的智慧,永远铭刻在大山脚下。 (责任编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