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读书随笔

优美散文2021-04-0491举报/反馈

一本好书犹如春风般沐浴你的心房;一阙壮词恰似一壶老酒富有力量;一曲婉约可勾起你点点的忧伤。这就是书本的力量。它能使英雄所见略同;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沉静其中,乐亦在其中矣!

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宇宙自然、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根源;通过学习可以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人类离不开万有引力的定论。

读书的选择很重要。但又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个能力。没有渊博的知识可能辨别不出书的好坏。就好像不经常喝酒喝不出酒的醇香;不经常品茶品不出茶的芬芳。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在不断的读书学习中形成的。

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换句话说具体一点就是,不明理、不明智,迷茫无助、自寻烦恼皆可以通过读书来治疗。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换句话说就是:学习高人的思想你也会变得高瞻远瞩、出类拔萃。

一个人无论天资多聪明如果不经常学习,就会像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人不可能生来什么都会,更不可能生来就具有明断是非的能力。是非的判断、逻辑的推理是后天所学来的。有了书中的线索你才知道如何去思考;有了判断的标准你才知道如何去判断。就好像看别人编织你才知道从哪里开始从哪里收尾一样。然后当你学会编织的技艺,精通之后就能对别人编织的好坏做出判断。

先贤和当代有德的学者前辈都是我所尊敬的。但他们不一定每个观点都正确,作家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是佳作,佳作不一定每句话都是对的。比如:汉朝的学者提出:三纲五常,宋代的学者提出:妇人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叔本华说一个人不应该读书太多,梁实秋的文章写颜回三十三岁就死了。看来读书是需要自己来判断的。又比如:孟子说人性为善,荀子说人性为恶,告子说人没性善、性恶之说。孔子没有把人性的善恶单独挑出来论述,他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向善,行善。看来读书是需要自己去思考的。

中国的老话: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斗胆的说一句,那些网络作家,三流作家……不一定就比普通人读的书多,不一定就比普通人文笔好。一个人如果想攀高,他会去研究怎样取悦别人;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如果想出名,同样会去研究当下的人爱读什么。真正有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学者,是不会为了迎合世人而放弃真理的。

一般人对人的判断是只看表面,并不观察其行动以及德行。有些人看到与己不同的人就会认为是没有面对现实,自己这样才是面对现实的。请问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只有读过书你才会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观察力、洞察力。才会懂得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才会知道客观与主观的不同。

不管哲人、作家,还是艺术家,他们更比普通人关注现实社会,或者说更热爱生活。艺术本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生活那他的作品就很难获得成功,他的观点就有可能是缪论,他的故事也有可能就是荒诞不经的戏法。

人们希望得到人类在哲学意义上的民主,希望秉承前人在儒学意义上的仁德。而不是作为一种学问只是讲一讲,作为一种口号只是说一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安定、生活静美都是每个人所向往的。

有时候,当你在现实社会中或受骗、或受到人格的侮辱、或看到丑恶的嘴脸,或碰上不文明的行为,你会对人性感到失望,你会怀疑圣人和哲人,甚至觉得他们对人性的要求太高,也许世人根本做不到。于是慢慢对人性彻底的失望。或许慢慢就放弃了仁德,慢慢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但每当拿起书本时,心浮气躁又归于平静,对美的向往再度燃烧。感觉有一种力量促使你不要放弃,于是又相信和期望世上是有**的。

事物本就是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仁就有不仁;有德就有无德。看到世态炎凉、人心险恶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才勉强算读书明理。

我们虽然还达不到:仁、德,君子的要求,但起码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先从力所能及的做起。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减少无聊的聚会;把夸夸其谈的时间用来学习。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努力提升自己。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要烦恼和忧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