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宁静】帮扶记(散文)

优美散文2021-04-03111举报/反馈
摘要:李思瑶和刘小祥是联户帮扶的一份子,他们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帮扶计划,使得樊生成一家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更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周至县所有帮扶干部的典型代表,他们才是扶贫路上最可爱的人!


   刚刚被抽调的女青年李思瑶,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她原本是辛家寨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师,因扶贫任务的需要,2017年2月被抽调到团县委参与扶贫帮扶工作。
   按照团县委的安排,她帮扶的对象是周至县九峰镇薛家堡村低保贫困户樊生成老汉一家。她长相清秀,身姿婀娜,弱不禁风的样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难以吃苦。不要说,别人不信任她,就连她自己都妄自菲薄,毫无信心。从未下过乡的她,自从接到这样的扶贫任务开始,就一直忐忑不安,无时无刻不在打退堂鼓。可是,作为扶贫帮扶工作,这是当前的硬性任务,全国上下各部门都一样,若想辞去,一则向学校无法交代,二则她又向团县委领导张不开口。何况,仅仅团县委一个部门就承担了薛家堡村17户的扶贫任务,就连团县委杨书记本人都同样担负起了薛家堡村低保户龙石思家的帮扶工作,何况龙石思的妻子和刚过不惑之年的儿子均患有精神病。这样翻来覆去一寻思,她又觉得自己不该拈轻怕重,早该下去锻炼锻炼,体验一下民间疾苦了。
   她面临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尽快摸清樊生成一家人员构成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她急切盼望着能集体出动。这一天不期而至。2017年4月25日,李思瑶跟随团县委扶贫干部们一起,首次来到九峰镇薛家堡村,按照一对一结对帮扶要求,纷纷奔赴各自所负责帮扶的贫困户家中,进行入户调查。
   当她好不容易寻到樊生成家时,霎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三间砖混结构平房,目之所及,一律未贴外瓷,正面外墙乍眼一看,连水泥压光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利用沙子水泥粗粉而已,看上去灰不溜秋,与左邻右舍及其周围比比皆是、贴有各色花样外瓷且装修一新的二层楼房相比,无不黯然失色、格格不入,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令她不可思议的是,迎接她的居然是一个白发苍苍、瘦骨嶙峋、胡子拉碴的老爷爷。
   老爷爷手拿旱烟锅,从座位上直起身,以地道的周至方言,口齿不清地问道:“你——寻——谁?”
   李思瑶满口普通话,彬彬有礼地回答说:“请问大爷,这是樊生成爷爷家吗?”
   老爷爷似乎没听到,又嗫嚅着问:“你——说——啥?”
   李思瑶一下意识到老爷爷因年迈耳朵不好使,就立即凑上前,又大声说了一次。
   老爷爷这才支支吾吾道:“我——就——是。”
   人生地不熟的李思瑶,生怕找错了人。听到老爷爷确凿的回答后,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她开门见山地朗声自我介绍说:“樊爷爷,我叫李思瑶,是团县委派我来对您家进行帮扶的。今天前来就想和您座谈一下,了解一下有关家里的基本情况。”
   樊爷爷为人和善,就赶紧邀请她坐下慢慢说。
   可是樊爷爷由于耳背,就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了一番,加之他吐字不清,纵使李思瑶侧耳谛听,也没听清他究竟在说些什么,这让她一时很难与其交流下去。
   为了了解更多信息,李思瑶只好在樊爷爷家里随便查看。只见屋内面积大约80平米左右。内墙除了局部地区挂了白——也仅有薄薄一层外,其余内墙一律清一色水泥压光,与大众人家的干粉白墙相比,寒碜不已;就连内屋顶也一律是“素颜装扮”,现浇面清晰外露;水磨石地面,也是水泥多,磨石少,且无一粒彩石。家里除了一张灰蓝色陈旧沙发、一张方桌、几个木凳和一个老式木柜以外,再无别的像模像样的家具。最惹人注意的东西还当属屋里几个房间色泽鲜亮的木门。
   推门进入,没想到,几个房间竟空无一物。她又踅进烧炕屋里一瞧,顿时让她目瞪口呆。只见一个满头华发的老奶奶正躺在炕上,面容憔悴不堪,一听到动静,就睁开眼精神恍惚地盯着她。她赶紧上前叫了声“奶奶好!”,并对自己做了简单介绍。老奶奶为人和善,也很热情,就主动让她坐下说话。
   经樊爷爷介绍,她才知老奶奶是他的老伴,卧病在“炕”多年,不便长时交谈。她就陪两位老人聊了会家常。通过短暂交流,才知樊生成的孙子常年在外学艺,家里只有樊生成老两口相依为命。至于其他相关信息,牵扯到家庭隐私,再加之她初来乍到,不便追问。但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个家曾发生过大的变故。到底是什么?她还一无所知。为此,作为帮扶责任人,她必须通过别的途径了解清楚。
  
   二
   李思瑶带着满脑子疑问,就径直找到了薛家堡村支部书记王高虎同志。为了全面了解樊生成的家庭状况和致贫根由,她不得不向王书记请教。
   王书记就当面从薛家堡**档案柜里拿出一整盒关于樊生成一户的详实资料,一边让李思瑶翻看,一边给李思瑶讲解有关此户因病致贫的前因后果,还顺便让**主任王智斌等几个村干部在一旁进行协助。
   她接连提出了好多问题,围坐在村部会议桌前的村干部毫不隐瞒地纷纷予以解答。她拿出笔记本,一边听,一边记。返回单位后,经过整理,终于搞清了樊生成家的人员构成及其家庭变故状况:
   樊生成老两口,虽说生育有三个儿子,但自从仅有小学文化的三个儿子相继成家后,就先后将长子樊福伦和次子樊福喜分了家,老两口却与憨厚淳朴的小儿子樊福隆一起过活,全家在低矮简陋的土木结构的瓦房内一住就是近三十年。尽管生活艰苦,一日三餐皆为粗茶淡饭,然而家庭和睦,妻贤子孝,面对困难能同甘共苦,坚强度日。
   原本平淡幸福的一家,却因儿媳身患绝症于1998年香消玉殒而贫困交加,那时的儿媳杨粉线年仅35岁,儿子樊福隆仅有34岁,而其孙子樊超辉也仅有3岁。加之,樊生成与老伴刘玉梅均患有慢性病,需常年服药,且刘玉梅瘫痪多年,生活不能自理。面对入不敷出的家庭窘境,儿子樊福隆就靠长年累月四处打短工维持全家生计。2010年,危房坍塌,经过儿子多方筹借,拆掉危房,勉强盖起来了三间砖混式平房。好在村上为其申报了12400元国家危房改造款,缓解了还款压力。这对于樊生成全家而言,如同做梦一般,无不惊喜连连和感恩满怀。当儿子樊福隆出外打工赚钱时,家里就只剩下樊生成老两口与孙子相依为命。何况樊生成夫妇已过杖朝之年,面对此情此景,2014年村上按照国家扶贫政策,为其全家办理了低保。自此,樊生成一家就成了全村屈指可数的低保贫困户。
   不料,“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新房建起不到五年,樊生成的儿子樊福隆却因劳累过度、身患重疾于2015年2月不幸去世,终年51岁。全家的唯一的顶梁柱轰然崩塌,无异于雪上加霜,叫人哀哀欲绝。
   自此以后,年过八旬的樊生成夫妇只能寄希望于在外学艺的孙子。全家日常花销甚大,却无分文劳动收入。欠人七万余元外债,无力偿还。一家三口仅凭每月1095元的农村低保和每月20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等民政保障资金来维持生计。这也成了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老态龙钟、耳聋眼花的樊生成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强打精神,责无旁贷地挑起照顾全家老小生活的重任。全家的一日三餐,吃饭穿衣,全靠他里外张罗:既要照料和他同岁瘫痪在炕的老伴,又要照顾在外学艺的孙子。全家的重担猝不及防地落在他一人肩头,一时让他力所不及,举步维艰,彻夜难眠,度日如年。
   李思瑶将这些来之不易的信息,及时向团县委杨攀书记做了汇报。杨书记倍感欣慰,直夸她调查工作做得细致入微,鼓励她再接再厉,还说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让她时刻做好“精准扶贫靠政策,攻坚克难打硬仗”的准备。
   她谦逊有礼地向杨书记讨教说:“杨书记,我毫无经验,就怕做不好,如果贫困户不理解,不配合,那我该怎么办呢?”
   杨书记开诚布公地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吃透政策,宣讲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多看望,多关心,多慰问,积极落实扶贫政策,想方设法让计划变成现实,你就了不起。”
   这让1993年出生的李思瑶,备受鼓舞,她感觉自己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力量。为了拉近干群关系,改变形式主义的帮扶模式,她决定践行杨书记的话,先从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做起。按照周至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和安排,经过实地走访和认真调查摸底,她量身定做了一份《樊生成家庭帮扶计划》。
   其一,她在帮扶计划中对“樊生成家庭基本情况”作了补充说明:
   “樊生成,文盲,现年84岁,薛家堡村一组群众,患高血压。家庭共有3口人,其妻刘玉梅,84岁,患脑梗,常年卧病在床,两人均无劳动能力,其孙樊超辉,22岁,高中文化程度,在北京当学徒,勉强糊口,常年不在家。家庭年收入包括:生产经营性收入2600元,其他转移性收入257元(粮食直补),分类施保1440元(含高龄补贴),低保8640元,家庭共计年收入8737元,生产经营性支出为1200元,家庭年纯收入7537元,家庭年人均收入2512元。全家参加了新农合及大病保险,并由政府为其购买了健康保险(100元)、‘助农保’(160元)。”
   其二,她提出了鲜明的“帮扶思路”:
   “该户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致贫,由于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均无劳动力,孙子又常年在外不着家,老人孤苦无依,因而对症下药,采取以‘亲’情关爱和资金救助为主的思路,积极落实扶贫政策,在确保兜底保障的同时,通过种植黑巨李(让其侄代为种植打理),提高该户的经济收入,使该户拥有稳定且持续的家庭收入。”
   其三,她阐明了具体的“帮扶举措”:
   “通过入户宣讲相关扶贫政策,使贫困户坚定信心,排除思想顾虑;通过入户打扫卫生,帮贫困户树立干净整洁的环境意识,改善居住环境;通过重要节日看望慰问,拉近干群关系,使其感受到干群一家亲的温暖;通过落实产业扶贫资金,栽植果木,购买农用机械,使其增加家庭收入;通过落实民政救助资金,加盖屋顶,解决房屋漏雨问题;通过落实健康扶贫和兜底保障政策,以缓解两位老人因慢性病常年花钱吃药问题。”
   最后,她明确了奋进的“帮扶目标”:
   “通过爱心救助和产业帮扶,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让贫困户感受温暖,坚定生活信心,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尽快摘掉贫困帽,退出贫困户行列。”
   这份帮扶计划,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为了圆满完成计划内容和目标,2017年5月1日,她与樊生成当面签订了《干部帮扶责任书》。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她决定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到底该如何实施她的帮扶计划,她顿时陷入了一片茫然之中。
  
   三
   经过向身边人虚心讨教学习,她终于豁然开朗,有了实施对策。
   她打算先从宣讲扶贫政策着手。为了吃透吃准,她花了好几天时间,反复研读各项扶贫政策,并将《贫困户识别标准》《2017年惠农政策一览表》《健康扶贫政策》《周至县产业扶贫技术服务百日大行动政策解读》《兜底保障政策》《就业扶贫政策落实》《教育资助政策》《金融扶贫政策》《贫困户退出政策》等内容烂熟于心。然后,多次入户,分别对樊生成夫妇进行耐心解读。由于两位老人目不识丁,无法自行阅读政策条款。她就将原文逐条念给老人听。遇到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她就用笔标注,并用他们最通俗易懂的方言予以讲解,直到他们听懂领会、频频点头为止。
   她的耐心细致,赢得了两位老人的充分肯定。
   “这个女子讲得真好!”就是两位老人对她政策宣讲工作的高度赞扬!
   但她觉得,她还没有真正走进两位老人的内心。因为政策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由“宣讲”到“帮扶”实际上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倘若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任何宣讲都毫无作用。
   “而要让群众信任你,首先就得亲近你”。这是团县委领导时常讲的话。
   她决定将其作为行动指南,身体力行。
   为了使樊生成一家产生亲近感,消除内心的隔膜,以便拉近干群关系,有利于下一步帮扶工作的开展。她思前想后,出于对两位老人的身体健康着想,决定从“健康帮扶”入手,让两位老人眼见实惠,拥有健康保障。为此,2017年5月,她为两位老人成功办理了家庭签约医生;2017年6月,又为其相继办理了健康保险、慢性病卡、大病保险和分类施保,除了陪两位老人免费体检外,还为其送去了“助农保”;同时,结合相关政策,她又协助樊生成填写并递交了《2017年产业扶持资金申请书》——申请资金10000元。
   这还不够,她又在看望慰问上下功夫。而要慰问,就得有像样的礼品才行,否则显得不够真诚和礼貌!为此,她向单位领导建议,每逢重要节日,都以团县委名义统一购买礼品,对包含樊生成在内的所有贫困户都统一进行慰问。这样显得既隆重又亲切。
   意想不到的是,她殷切盼望的这一天终于到来。
   2017年6月28日,天朗气清,与往日利用工作之便,两手空空前去陪聊不同,李思瑶这次是带着礼物踏进了樊生成的家门。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