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说感言 > 读书名言 > 读书名言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存稿》读后感4100字 读书名言2021-03-24197举报/反馈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存稿》读后感4100字 朱伟明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简称《存稿》),是一部个人论文自选集。《存稿》精选收录了朱伟明教授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发表于各种学术刊物上的部分学术论文,总共三十七篇。这些论文,纵跨将近三十载时光,记录了朱伟明教授学术发展的全过程。朱伟明教授以“存稿”名之,便带有立此存照,想要为自己的人生与学术道路留下一点“雪泥鸿爪”之意。 作为一部记录个人学术经历的《存稿》一书,体现出朱伟明教授学术生涯及学术研究的显著特色: 第一,反映出个人学术生涯的两次转型。《存稿》依据论文研究对象之不同,划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十一篇,收录的是朱伟明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文本的论文;中编十七篇,收录的是朱伟明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与戏曲理论的论文;下编九篇,收录的则是朱伟明教授有关戏曲学术史、文学史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从《存稿》所收录的论文可以看出,朱伟明教授的学术生涯中有一次大的学术转型,这也是其学术生涯中的第一次转型。这次转型大约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朱伟明教授的学术兴趣点分别集中在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两个方面。如她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便是中国古代小说类研究——《关羽形象悲剧美初探》。从初次发表论文的1983年,直到20世纪末,朱伟明教授在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两个领域中均有创获。21世纪伊始,朱伟明教授开始专注于中国古典戏曲领域的耕耘,并且收获了一系列硕果。第二次学术转型发生在2009年,朱伟明教授和她的学术团队以“汉剧发展历史与艺术形态研究”为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资助。朱伟明教授由此从中国古典戏曲文本与戏曲理论的研究转向地方戏——汉剧的研究。《存稿》中编所收录的《汉剧与中国戏剧史的雅俗之变》一文,便是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较之于此前的第一次转型而言,朱伟明教授的第二次学术转型是一次学术大方向下的具体研究对象关注点的转移。这一次学术关注点的转移,取得的系列成果中最厚重的便是她与弟子合作完成的《汉剧研究资料汇编》(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和《汉剧史论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两部著作。这些成果均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第二,细腻的文学感觉和敏锐的学术眼光。从《存稿》一书所收录的学术论文中可以看出,在朱伟明教授学者身份之先的是她作为一名情感丰富细腻的优秀读者的存在。她似乎总能读出文学作品深处作者蕴含的深意,也似乎总能敏锐准确地读出文学作品中人物身上的生命意识,对人物总是抱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如她的《两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及其文化意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鬼可虚情,人须实礼”——杜丽娘形象的心理学分析》等文,解读之深刻到位,情感之丰富细腻,文字之优美动人,直可作为论文中的美文来欣赏玩味。 比读者身份更进一步的,是作为一名专业学者的身份。作为学者而言,朱伟明教授具有十分敏锐的学术眼光。这种敏锐的学术眼光在其学术处女作——《关羽形象悲剧美初探》中就已显露。在这篇文章中,朱伟明教授以自己的学术敏感,揭示了重新解读《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可能与必要。她对关羽形象创新性的解读,后被收入了《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版)。这种敏锐的学术眼光,在朱伟明教授此后的学术论文写作中得到了不断体现。从对明清文人《西厢记》评论的不同窥探明清戏曲观念的嬗变(《〈西厢记〉与明清戏曲观念的嬗变》),到对《牡丹亭》与昆曲审美精神、审美趣味、审美接受的结合分析中归纳总结昆曲的审美特征(《〈牡丹亭〉与昆曲的审美特征》),再到通过《文学小言》内容的细读对王国维学术风格进行总结(《〈文学小言〉与王国维的学术风格》)等等,朱伟明教授似乎总能抓住一个饶有趣味的“点”,从而构思出一篇精彩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总是妙趣横生,读来让人时时会心一笑。朱伟明教授的论文,决然不是枯燥乏味的,她能够用一支妙笔,轻松游走在文字之间,让人感觉论文写作对她而言并不是一件需要“两句三年得”的苦差事,而是已成为她感受文学、体味生活的一种心之所悟发而于外的载体。 第三,善于寻找学术生长点。从《存稿》中可以看出,朱伟明教授在进行研究时,非常善于进行学术生长点的选择,从而形成对某一问题的持续关注,进行深耕细作,写作完成一系列相关论文。她进行过长时间跨度、持续性学术关注与研究的有中国古典喜剧的相关专题。如《李渔的“科诨”喜剧理论》(1990)、《中国古典喜剧的价值与意义》(2000)、《元代审美风尚与喜剧创作的兴盛——试论元代喜剧创作繁荣的原因》(2002)、《中国古典戏曲的分类与悲、喜剧观念的介入》(2003)、《宋金杂剧与中国古典喜剧的初始形态及特征》(2004)。这样持续地对某一问题保持关注,有助于深广度的开拓,形成研究专题。对中国古典喜剧的研究,朱伟明教授就收获了《中国古典喜剧史论》这样一部专题性著作。此外,《存稿》中收入的关于孔尚任与《桃花扇》研究的系列论文,也是作者持续关注、深耕细作之论。 第四,扎实的学术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朱伟明教授善于深入解决具体细微学术小问题的同时,更善于对一些学术大问题进行宏观论述和理论架构。如她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视角简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叙事结构简论》、《历史意识与史传传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历史文化心理背景》、《中国古典戏曲的分类与悲、喜剧观念的介入》、《郑振铎与20世纪戏曲研究格局的形成》、《傅惜华与20世纪元杂剧研究》等文章,都明显体现出这种研究风格。在进行具体小问题的解决时,作者的考证功力扎实、论证细腻。如《孔尚任的传奇理论初探》中对孔尚任“不奇而奇”戏曲美学观的阐释与溯源,就进行了扎实细腻、逻辑严整的考证。 朱伟明教授虽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但其学术视野却并未拘囿于中国古代文学之一路。在她的论文中,可以看到她对中西方哲学、美学乃至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的精到理解与信手拈来。这些中西方理论与原典的使用和引用,在她的论文中并无丝毫的生硬不妥之感。例如她运用心理学与社会文化学理论来分析文学的成功案例——《两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透过小说中薛宝钗与林黛玉具体意义分析总结出人物形象中隐藏的抽象意义的同时,也揭露出作者对人存在方式的思考与选择——“薛宝钗和林黛玉形象,实际上象征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以薛宝钗为代表的伦理人格的存在,具有儒家文化实践理性的鲜明色彩,是群体意识的产物;以林黛玉为代表的自主人格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独立人格理想的传统,是一种个体意识的产物”。《“鬼可虚情,人须实礼”——杜丽娘形象的心理学分析》一文也同样精彩深刻。朱伟明教授灵活运用荣格心理学“集体无意识”中的“阴影原型”和“人格面具”原理对杜丽娘看似矛盾的言行进行心理学剖析,发见杜丽娘形象的真实与丰富性。 像这样角度独特、见解独到的论证分析,在朱伟明教授的论文中时常可见,给人启发良多。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文学小言〉与王国维的学术风格》一文。作者从《文学小言》这一王国维丰富学术著作中的短章里,分析总结了王国维对文学本体性质和文学价值论的论述,以及其对传统文学分类法的重构。朱伟明教授是学界较早关注并发掘《文学小言》价值意义的学者。她对《文学小言》于王国维而言的学术意义有深入而充分的认识:《文学小言》成为王国维文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带有王国维生命体验的印记、是王国维双重学术视野研究下的成功之作。朱伟明教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学术眼光,使其将《文学小言》于王国维丰硕的学术成果中进行了准确的重新定位:《文学小言》“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了王国维早期文学思想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亦可视为王国维的一篇文学宣言,其意义当不在《红楼梦评论》与《人间词话》之下”。这一总结定位,给之后的《文学小言》与王国维研究提供了诸多启迪。此文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应该说并非偶然。 此外,《存稿》中收录的《英国学者杜为廉教授访谈录》也是作者开阔学术视野的例证。如今,这位研究中国戏曲史的著名英国学者已经辞世,这份访谈录也成为了学界重要的研究资料。 第五,学术激情与人文情怀兼备。朱伟明教授并不是一个只会考据论证的学术匠人,而是一位有着传统文人气质、具有忧患悲悯情怀的知识分子。这种情怀,不仅表现于她对文学作品和人物形象的解读中,而且表现于她对文学史、学术史的自觉关注与深入思考中。在《存稿》的自序中,作者写到:“一直以来,思想的锋芒与创造的灵光,对我而言,是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境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学术研究以来,这的确是朱伟明教授执著追求的境界。《存稿》下编的九篇论文中有六篇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这种对文学与学术始终关注与思考之情怀。而全书的最后一篇——《文学史:现状、问题与思考》是这种关注与思考最集中直接的表达。作者对文学与学术现状的敏锐感知与忧心焦虑,溢于纸上: 一方面,在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时代,不仅年轻一代美感缺失,语言、文学感悟力缺失,我们的研究者们也由于情感的匮乏,审美感觉正变得越来越粗糙,审美经验也越来越贫乏。枯燥的说教、空洞的话语,充斥着我们的教材与课堂;另一方面,日益细密琐碎的专业分化使得文学成为“拆碎的七宝楼台”,生命的精华与人生的丰富在技术化的考据与模式化的话语中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这里,对学界现实的剖析与思考,也是十分深刻、毫不避讳的。以这样一篇具有忧患意识的文章为全书作结,作者的苦心孤诣,由此可见一斑。这篇发表于2008年的文章,时隔九年读来,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存稿》既不是朱伟明教授的第一部著作,也不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但却是她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正如朱伟明教授自己在《存稿》自序中所表述的,这部文集,如同她自己曾经的人生,充满了生命与时光的烙印。在漫长的三十余载学术生涯中,朱伟明教授的创获并不仅仅是形成于文或汇集于书的具象研究成果。她的学术特色,也并不是以上五点就能概括殆尽的。然而,这部论文集,却向我们生动展现了一个学者的思考与情怀,留下了特定时代学术史的印迹。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1、你太有才了! 2、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3、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 4、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5、猫走不走直 下一篇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国外大文豪经典名言 希望大家喜欢。 1、时间就是性命 相关文章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300字 《开着甲壳虫的女校长》读后感300字 读《约克先生》有感300字 国学伴我成长_小学读书笔记500字 - 读书笔记 《白夜行》读后感100字 金色的童年,金色的梦读草房子有感作文1500字 读《差点丢了自己》有感500字 简爱读后感800字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1500字 《人性的弱点大全集》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 小王子读后感350字 《小王子》观后感600字 哲理文章的读后感200字 《姑妈的三巴掌》读后感400字 读《邻人》有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