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故 宅

散文随笔2023-10-01113举报/反馈

说起老家的故宅,尽管今天已经面么皆非,每每路过,总忍不住想多看几眼。曾经几回回梦里回故宅,往事历历在目,我的童年就是在故宅中度过的。

说是“故宅”,其实从建设到拆除不过(jìn)百年。故宅不过是一个典型的渭北四合院形式建筑,土木结构。门口是我们称之为门房的三间大瓦房,木料在当时而言相当的不错,粗壮结实。大门不很大,在今天似乎与大门二字不相符,两开的榆木门,门宽不过一米有二三,笨重而结实。 一进大门左边是用土坯隔起来的小房子,上边用粗一点的椽棚起来,再用秸秆覆盖,泥巴抹得严实(起保温作用的),我们称之为顶棚,在上面就是木板棚起来堆放杂物,我们称之为楼。外墙上有上下各一个二尺余见方的小窗。顶棚下面就是一个小土炕,打我记事起,爷爷就住在里面,我和爷爷也经常住在一起。右边是一个三米左右长的沙石牛槽,几经沧桑,先后几经弃用后又重用。墙角靠着一辆独轮车,用来推土垫牛圈,清理出牛圈里的粪便。

往里依次就是两边相对的厢房各两间,用来住人的,古老的格子木窗,用白纸乎的严严实实,里面还有两开的木板窗扇,有人时白天敞开采光,晚间紧闭,并用木关关紧,根本从外面推不开。厢房中间是院庭,边上用厚实笨重的的青石板砌起约有一尺深,用来汛期雨季排水。

而后又是一座三间大瓦房,我们称之为厅房,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就够工艺考究,用料考究。梁檩粗壮,木料皆为上等,梁檩下面镶有一尺见直长木板,并可有花纹、图案。椽是加工出来的整齐的方椽,一个和一个样。处理的浑圆的柱子蹲在一个个精雕细作的青石上,夯起了这座大房。屋顶上是烧制考究的瓦和屋脊,具有相当的工艺水平。厅房的靠里一边有两根浑圆的柱子夹着一堵土坯墙,墙上残留着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字样,和一幅光芒四射的伟人头像。那墙作用如同今天的屏风,应该靠墙摆放着一个大方桌,可从我记事起已经不见了大方桌了。屋顶上有砖刻的一些装饰,在正脊两端装设以“鸱尾”以示能激浪引起降雨,浇灭淫火;在垂脊之前装设以“钱兽”,在角脊上装设以“套兽”如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牙鱼、獬、吼等群雕,在这群雕之前再装设以风神飘举的仙人形象--“仙人指路”,这种仙人在前,群兽随后的文化构思,不仅体现了渗融着儒、释的道教神仙思想,反映着以人统领神怪来“防火”、“降火”的文化意蕴,而且也使笨重的大屋顶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变为轻巧活泼的形象了。宅院每座墙头下方,都装有精美的浮雕图案的砌石,一为保护房屋耐风化,防碰撞。
摘自: m.taiks.com

“屏风”的两侧分别一转同样都可以进入里面。绕过“屏风”两侧,又是两对檐各两间厢房,用来住人,结构与厅房前面的房屋结构相同。

再往进就是伙房,是做饭的地方,同样是三间大瓦房,只是从材料上看远不及门房和厅房。

今天故宅已被拆的无影无踪,踪迹难觅,取而代之的是空旷的庭院,和几间比较现代的大瓦房。虽然一切已经成为过去,早已消失于生活的长河之中,却无论如何让抵挡不住我对它的思念和眷恋。

谈起故居,不由得想谈起一点我的穷困家史。据父辈们讲,我们并非村子里的“老户”.在曾祖父年幼之时,父母皆早逝,年幼的曾祖父在其舅父拉扯下长大成人。长大后外出务工,也就是过去人所说的给人扛长工,常年给有钱人家打工,糊口。为人厚道、聪明机敏的曾祖父,甚讨人喜欢,每年总能得到意外的收获。勤劳聪明的曾祖父,获得很好的人缘,人脉不错。几经周折落户到今天的故居,娶妻生子,置买产业,历尽千辛万苦,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得三子一女,一步步建成我们的故宅。

从我记事时起,由于家庭人丁兴旺,人口倍增,经济收入总是出不敷入,日渐显得穷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大家一样过着贫困的日子。仅故宅里面就居住了四五家人,三十余口挤在一起。

我的童年就是在那拥挤、吵杂的院落里成长。清早,伴随着生产队上工的铃声,大人们急急匆匆的拿起农具去上工。院落里的各家小兄妹在酣睡中醒来之后,看到的是漆黑的屋子,打开窗子,豁然开朗,艳阳高照。在看那幼小不会走路的他们被大人有绳子拴在炕上,炕廊边用长木板挡着。稍大一点的趴在窗子上,握着窗格呼唤着,眼巴巴的盼着大人上工归来,对面的小兄妹们应和着。当听到母鸡下完蛋“咯咯蛋!咯咯蛋!”的叫声,估摸着大人们该回来了,我们马上就要自由了,大家欢呼着、期盼着,可以像小鸟一样疯一会儿。

伴随着开门声,农具放下的声音,父辈们忙碌的身影出现了。母亲们匆匆忙忙的洗把手,给孩子们穿好衣裳,开始做饭宅院里顿时升起缕缕炊烟,炊烟弥漫于整个房屋。故宅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打骂孩子的声音,切菜声、风箱声……不绝于耳。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冲出故宅的大门,在院外“土城”下面追逐嬉戏,抓俘虏、捉迷藏,呼唤着,欢叫着,忘记了回家吃饭,劳累了半天的父辈们怒火冲天,怒吼着贪玩的孩子们回家吃饭,孩子们不很情愿地磨磨蹭蹭回家,接着又是一阵打骂声,呵斥声,哭泣声不绝于耳。劳碌的大人们,匆匆吃吧饭又要去上工,挣那可怜的工分,价值低廉的工分。

每每回想起来这些,总觉得酸酸的、涩涩的。看到今天的孩子们童年是多么的幸福、快乐,长辈们尽心极力的呵护,真好!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