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情感美文 >

情感美文

杜甫:人群太吵了,我也想隐居

情感美文2023-09-2261举报/反馈

杜甫:人群太吵了,我也想隐居

文 | 美物计诗人冯至曾感叹:“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也忘不了成都草堂。”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举家迁往成都,暂居草堂之中。漂泊了半生的老杜,迎来了他最为悠闲的人生时光。01隐居草堂,静写诗章他在春夜听雨,听到万物被滋润沐泽,繁茂生长,听到繁花被渲染重色,锦城花开。静谧的茅屋里,一位诗人誊写下喜悦,他在为勃勃的生机而欢喜,也为慈悲的春雨而感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他在花径闻莺,锦江江畔,繁花锦簇,初生枝杈载不住盛大的春色,只堪堪低下头,与蜂蝶戏舞,曼妙的春色,引得莺雀啼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人群太吵了,我也想隐居

远避尘嚣之后,归于清幽之间,索性应时而起,在茅屋前,植起茂林修竹,效竹林七贤,仿兰亭群哲。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屏迹三首·其二》身闲故而心闲,于是耳闻黄鹂鸣柳,眼观白鹭上青天,西山的千秋积雪,暂时停泊的吴船,提笔借字,书写图画,千人千感,万人万画,那是杜甫留给往后世人的“隐居彩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人群太吵了,我也想隐居
(m.taikS.com)

02隐居之愿,何止晋唐“诗圣”杜甫,在最近几年,似乎在不断打破我们的认知。我们认为他是悲天悯人的慈悲老头,可他也曾是意气风发的明媚少年;我们认为他一生都在追求出仕,可他也有过隐居的七年;我们认为他的偶像只有恣意潇洒的李太白,可他的偶像还有修篱种菊的陶元亮。这一方草堂,对于杜甫来说,或许与桃花源之于陶渊明一般,是一方净土,是水云之间。两位诗人相隔百年,互为知音。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可惜》

杜甫:人群太吵了,我也想隐居

而隐居之念,又何止于晋唐。待我了无牵挂,从此归隐天涯,深山老屋为家,远离都市繁华,忙时修篱种菊,闲时小酒清茶。大概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执念。所以隐居,到底是什么?是枕山栖谷,眠云卧石,还是倚松烹茶,对月饮酒?都是,也都不是。真正的隐居,应该是:身在尘俗里,心无车马喧。就像梁实秋在《我把活着欢喜过了》中所写: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就像老杜这一方草堂,如今虽居于成都闹市中,而身处其中,却仍感到一种静谧与安逸。古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概,就是如此吧。

杜甫:人群太吵了,我也想隐居

03归隐真谛,在于本心人们常会叹惋,为何世间,没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净土?奈何房价高涨,而身价平平。隐居这件事,久而久之,反而成了纷扰的一部分。生活的重担已然艰难,何必为自己平添纷烦,没有草堂,那小屋也可以,观不到千秋雪,读万卷书也很好。隐者的恬淡固然让人动心,自己的生活才是当下。既然已与陶杜成知音,那么隐匿于闹市,沉淀成宁静,也是隐居的另一种方式。

杜甫:人群太吵了,我也想隐居

真正的归隐,未必把自己与现实,与城市,完全割裂开来。更不在乎山川林海,茅屋草堂,在于你能否将自己抽出现实的藩篱,回归内心的安稳。还记得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吗?他写:身若浮云,心如止水,随心所欲,无牵无挂,这种人才真的是了不起!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