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民俗|立秋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盛夏渐行渐远,晃眼又是一季,八月八日,立秋。 立秋,“四立”之一,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 立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立秋后,随着暑热的下沉和收敛,自然万物从繁茂趋向成熟,暑去秋来,标志着收获时节的正式开始。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并不代表暑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正处于中伏期间。 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还是很热,所谓“热在三伏”,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至少还有10天最多还有19天的伏天,秋后伏天被称为“秋老虎”,也是很难熬的,据说能“热死牛”! 处暑节气后便出暑了,自处暑节气起暑气渐退。 立秋 | 物候现象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的第1~5天,“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生 立秋的第5~10天,白露开始出现。立秋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但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植物上形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就是古人说的“白露”。 三候:寒蝉鸣 立秋的第10~15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仿佛在传达着夏天即将过去的消息。杨万里《立秋日闻蝉》中写道:“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今年立秋与往年大不同,属于“早立秋” 立秋作为夏秋的分界线,是秋季的开端,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日期上基本是固定的,一般就是8月7、8或9日这三个日期。 但立秋不只是看阳历时间,还要结合着农历时间去看,按照古人的说法,立秋是分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如果立秋是在农历六月里,就属于早立秋,若是在农历七月里,则属于晚立秋。 今年由于是双春年,还是闰二月,故而农历日期上的立秋要比去年提前大半个月,在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就立秋了,所以今年的立秋就属于是标准的“早立秋”。 农村老人们称之为“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类似的俗语、民谚有不少,“六月秋家家丢,七月秋家家收”、“六月立秋难喝白粥,七月立秋米粮成丘”等等,大意都是在表达,若是早立秋天气转凉,对庄稼收成就会有影响,可能秋收会减半。 老人说“立秋五不做,一年病不沾” 一、不吃生冷的食物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开始加大,此时人体的的阳气逐渐收敛,冰冷的食物会刺激我们的肠胃,给肠胃增加负担,建议喝一些温水或者是喝汤,暖暖肠胃。 二、不要多吃生姜 立秋后有炎热的秋老虎天气,且立秋后雨水明显减少,因此立秋后我们要防止“秋燥”,在饮食方面要防止上火。 而生姜具有辛温的特性,过量食用容易导致上火。立秋后饮食方面我们要注意“滋阴润肺”,要少吃生姜、辣椒等辛辣之物。 三、不要过度进补 在立秋当天,我国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但“贴秋膘”也不可过度进补、不可无病乱补、更不可以药代食,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饮食,这样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四、不贪凉 立秋后人体的阳气从外往里收,此时人体御寒能力下降,在夜幕降临后如果过度吹风纳凉,很可能导致寒邪入侵,身体可能会出现头疼、面瘫等问题。进入立秋节气,冷热更迭,秋雨侵袭,我们要注意增减衣服,以防中暑和受寒。 五、不熬夜 立秋后阳气渐收、白昼时间明显缩短,秋主藏,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开始要“休整”,平时我们要早点休息,忌讳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立 秋 | 养 生 古人很注意顺应自然节令,讲究食补养生,以达到身体内部的平衡。中医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人体内的阳气通常也由盛转弱,秋季燥邪当令,燥邪易伤肺。 由于秋燥,养生的重点应以润燥、养肺、健脾胃为主,在饮食上可以选择润燥安神、补肺养血和健脾和胃的食物。 百合、银耳,具有补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的功效; 雪梨、银耳、蜂蜜、芝麻、核桃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莲藕、杏仁等补肺润肺。 立 秋 | 诗词 立秋 【唐 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从立秋这天的早晨起,暑气渐退而秋天将至,秋风阵阵而起,早已惊动人心。 澄明高远的天空收敛了夏天的景色;高大的梧桐树叶开始飘落,发出了秋天的声音。 寒蝉催夏暮,秋叶簪满头, 接下来,迎接我们的将是一整个温柔的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