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俺台子”的记忆

散文随笔2023-07-23107举报/反馈

有句俗话: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但是,真正出生在淮河两岸的人们,似乎并没感觉出什么特别之处。没有什么崇山峻岭,没有长江的险峻,也没有黄河的古朴,更没有江南山水的诗情画意。就是庄户人最喜爱的花鼓灯也就是锣鼓清唱,干巴巴的,一点也没有江南丝竹的韵味。

还有这里的村庄,外地农村说起来都是自己的村子、庄子,或是圩子、寨子什么的。这里的老百姓说起来就是“俺那台子”。说起来别扭,听起来有点不伦不类。台子是什么?就是这里的村庄,在淮河两岸的许多地方,村庄基本上都建在庄台上。过去每到农闲季节,村民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打庄台”。因为这一带几乎年年都要涨水,也年年都要“跑水反”。为了尽量减少被水淹了住房,就需要把房子建在庄台上,而且是庄台越高越好。为了让庄台越高,村民们就只有年年打庄台了。

正因如此,这些平原上的“台子”远远望去都像是一座建满房子小山陵,而且这些台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台子周边除了道路之外就是水塘,而且台子越大越高,台子周边的水塘就越宽越深。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基本上都是“打庄台”就(jìn)取土留下的。有些台子水塘边还长满芦苇。“俺台子”就是这样,水塘靠(jìn)台子的这一边有不少砖石修筑边沿,专门给一些家庭洗衣淘米淘麦洗菜准备的。春天的时候,水塘对面的芦苇眼见着飞长。昨天还是一地枯黄的落叶,今天就能看到一地的苇笋刺破地皮了。而几天没注意,芦苇已经半人深,走到中间甚至已经可以“淹人”了。苇叶也渐渐黑黝黝的厚重起来,而不知道何时,那些被俗称为“苇砟子”的鸟已经来此安家了。

初夏的时候,也是这片苇塘最神秘最热闹的时候。清晨,水塘里照例是此起彼落的棒槌声。那时候,农村妇女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一般家庭妇女都会利用早晨把一家的衣裳洗好,因为白天还要下地挣工分呢。初春的水塘里,水是又绿又清,虽然还有点凉,但是这种凉却并不冻手,相反,还有一种惬意。女人家的脸和手在这种水里浸泡过后,甚至红润的透明,更能平添出一种娇美来。那时候没有洗衣机,仅靠搓板费力也洗不干净,最简便也最有作用的,就是棒槌了。幸好那时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纯棉”的,不仅捶不坏,越捶衣裳衣裳还柔软。水塘这边的一声棒槌声,苇塘里又会随之传出回声。水塘这边的棒槌声此起彼伏,苇塘里的回声更是一声也不会遗漏。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而这会,又有谁家的一群麻鸭夹着几只大白鹅,噗伦伦的扑进水塘,于是,唧唧咋咋的女人争吵声,又像“麻雀吵晴天”了。

“俺台子”的芦苇塘生的是一种“大苇子”,这种苇子很粗壮,也长得很高。尤其是每到端午节需要打粽叶包粽子的时候,这里的苇叶几乎有一巴掌宽,深受农妇们的喜爱。每到这个时候,一向安安静静的芦苇塘里鸟声如同炸锅一样,叽叽喳喳不断,芦苇晃动,到处都是打粽叶的村民,而端午节过后,许多的芦苇都变成了“光杆司令”了。除了苇叶包粽子之外,这种芦苇还是村里人家盖房当“屋耙”的好材料。除此之外,农家人编圈席更是少不了它。而在这片芦苇塘过去又是一条长长的大沟,也是“俺台子”和相邻的“沙河魏台子”的分界线,“俺台子”的人们要“赶集”不仅要过大沟,还要经过“魏台子”,而在这条大沟上,有一个木板桥曾经是这里几代人的记忆。

这座木板桥是在两条水坝子的中间,而两侧的水坝子除了一条小路穿行其中外,四处都是遮天蔽日的高大芦苇,白天走在这里都是阴森森的,夜晚就更是恐怖了。木板桥就正是处在这里,桥面有一米多宽,桥面离水面很高,猛一看,这座木板桥很像是一只巨大的螳螂,就靠几条细细的腿支撑在这里。桥的两头都是一人多高的芦苇,走在这里除了唧唧咋咋的“苇砟子”的叫声,就是风吹芦苇的沙沙声。桥面虽然有栏杆,但极为简陋,仿佛一碰就会垮掉,更别说给人壮胆了,分明就是陷阱,这也是来往过桥人都知道的“公开的秘密”。正因如此,在知青下放的年代,“俺台子”下放的几个女知青,一走到这里就吓得哇哇鬼叫,像被人掐住了脖子一样。

关于这座木板桥,还有不少瘆人的传说,有人说桥下有“桥鬼”,而且每年都会缠落水几个人,只要一有人落水,十有八九不能活。所以,只要一发生意外,人们就会说,“桥鬼”又出来“缠人”了。另一个传说更吓人,说是“桥鬼”是一个美丽的长发女人,每年盛夏的午时就会出来,一身素装,长发盖脸,僵直的站在桥的中央。来往的人如果不理她还可以平安经过,而一旦打招呼或跟她说话,大祸就要临头了,“桥鬼”就会撩开头发,显出七窍流血的一张脸,并伸出长长的红舌头,然后就扑上来抱着行人跳下桥。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不知道,反正都这么说,也没听说谁亲身遇见过。不过,夏天的正午烈日当空,呆在树荫下都嫌热,极少有人去过桥,实在需要出门过木板桥,就会有人告诫,如果过桥时真要遇到了“桥鬼”,就“你走你的路,千万不要乱讲话”。

这座木板桥是“俺台子”人进出“台子”,外出异地的唯一途径。在一段时间里,很多人从这里走出去当“盲流”或“逃荒”,“俺台子”人也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过罢年送亲人外出,一般就送到这里。而到了来年的腊月里,亲人将要回家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在这里等,有老人等他们的儿女,有妻子在这里等她们的丈夫,白天夜里都有,但从来没听说过谁看见过“桥鬼”。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木板桥的桥面板子脱落,桥腿腐朽,在一天夜里大雨后突然垮塌了,连木板都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正当人们不知所措时,一座又宽又坚固钢筋水泥桥就在木板桥上游100米处建成了,这里不仅建成了新桥,修了新公路,还有了公交车站。人们外出打工,不管是到市县、省城,还是北京上海,在这里在可以上车了。

“俺台子”的人们常说,“俺台子”过去就是一张黑白照片,在人们的记忆里,不管是台子周边的水塘、芦苇塘。还是那远去的棒槌声,古老的木板桥,都是黑白的,又都藏满了故事。凡是这里走出去的人,听到熟悉的乡音,人们就会脱口而出:“俺台子的”?而一旦证实确实是“俺台子的”,那就“什么话都不用讲了”。不管是在家打破头,甚至为了田边地头结下八辈子冤仇,在他乡相逢,只要是“俺台子的”就是重归于好,乃至亲密无间的绝对理由。可惜,如今“俺台子”已经不复存在了。原来高高的台子,一家家的土坯房子、院落,现在已经夷为平地,变成了良田,庄户人家就在原来“台子”的不远处,建起了漂亮的楼房、小区,现在回乡,在想找找过去的记忆,人们就会随手一指那样一小片作为装饰物的芦苇:那就是过去的“俺台子”。


(m.taiKs.com)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