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作文 > 小学作文 >

小学作文

一文掌握语文对偶修辞手法

小学作文2023-07-16126举报/反馈

一文掌握语文对偶修辞手法

对偶修辞手法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又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整齐、和谐、鲜明,增强语言的形式美和感染力。

对偶可以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分类:

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单句对偶、偶句对偶、多句对偶和句中对偶。

例如:

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如“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一、《诗经·小雅·斯干》:“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解析:这里用“多辟”对“立辟”,表示人民多有罪过,没有能自己改正罪过的。

二、《论语·子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析:这里用“坦荡荡”对“长戚戚”,表示君子胸怀开阔,小人心事烦忧。

三、《孟子·尽心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这里用“多助”对“寡助”,表示顺应天道的人得到众人的支持,违背天道的人得不到众人的支持。

四、《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强弱,未有定分。”

解析:这里用“强弱”对“定分”,表示天下的强者和弱者,还没有确定归属。

五、《史记·酷吏列传》:“刑罚严而民不服,刑罚轻而民不犯。”

解析:这里用“严”对“轻”,用“不服”对“不犯”,表示刑罚过于严厉而民众不顺从,刑罚适度而民众不敢犯法。

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一、《诗经·小雅·鹿鸣》:“四牡騑騑,象弭鱼服。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解析:这里用“四牡騑騑”对“象弭鱼服”,表示马匹健壮,旗帜飘扬;用“君子有酒”对“嘉宾式燕以乐”,表示主人有美酒,宾客共享欢乐。

二、《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辅。荡荡上帝,下民之保。”

解析:这里用“下民之辅”对“下民之保”,表示上帝是百姓的辅佐和保障。

三、《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析:这里用“知者乐水”对“仁者乐山”,表示知者喜欢水的变化,仁者喜欢山的安静;用“知者动”对“仁者静”,表示知者喜欢行动,仁者喜欢静思;用“知者乐”对“仁者寿”,表示知者喜欢快乐,仁者喜欢长寿。

四、《孟子·告子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百谷不登;地利不如人和,兵甲不足。”

解析:这里用“天时不如地利”对“地利不如人和”,表示天时虽重要,但地利更重要;地利虽重要,但人和更重要;用“百谷不登”对“兵甲不足”,表示没有地利就不能丰收;没有人和就不能抵御敌人。

五、《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之霸也,非以力也。项王之亡也,非以怯也。汉王之霸也,以信也。项王之亡也,以暴也。”

解析:这里用“汉王之霸也”对“项王之亡也”,表示汉王的成功和项王的失败;用“非以力也”对“非以怯也”,表示汉王的成功不是因为强大,项王的失败不是因为懦弱;用“以信也”对“以暴也”,表示汉王的成功是因为信义,项王的失败是因为暴虐。

多句对偶:用三句或以上相对,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一、《诗经·大雅·文王》:“文王既勤止,載營大室。既甸厥邦,维民之父母。文王既休止,載寘之齐。既齐厥邦,维民之攸归。”

解析:这里用“文王既勤止”对“文王既休止”,表示文王先劳苦后安逸;用“載營大室”对“載寘之齐”,表示文王先建立大殿后安置齐国;用“既甸厥邦”对“既齐厥邦”,表示文王先治理自己的国家后治理齐国;用“维民之父母”对“维民之攸归”,表示文王先是百姓的父母后是百姓的归宿。

二、《诗经·小雅·斯干》:“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民之多难,无自甘心。民之多言,无自中听。民之多事,无自致功。”

解析:这里用“民之多辟”对“民之多难”,表示人民多有罪过和困难;用“无自立辟”对“无自甘心”,表示人民没有能自己改正罪过和忍受困难的;用“民之多言”对“民之多事”,表示人民多有言论和事务;用“无自中听”对“无自致功”,表示人民没有能自己听取中肯的意见和完成有益的事业的。

三、《论语·子罕》:“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解析:这里用“君子有三变”对“君子有三戒”,表示君子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和三种不同的警惕;用“望之俨然”对“少之时”,表示君子看起来庄重和年轻时期;用“即之也温”对“及其壮也”,表示君子接近时温和和壮年时期;用“听其言也厉”对“及其老也”,表示君子说话时严厉和老年时期;用“戒之在色”对“戒之在斗”,表示君子要防止色欲和争斗;用“戒之在得”对“戒之在斗”,表示君子要防止贪得和争斗。

四、《孟子·告子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百谷不登;地利不如人和,兵甲不足。天时不如地利,草木不华;地利不如人和,政令不行。”

解析:这里用“天时不如地利”对“地利不如人和”,表示天时虽重要,但地利更重要;地利虽重要,但人和更重要;用“百谷不登”对“兵甲不足”,表示没有地利就不能丰收;没有人和就不能抵御敌人;用“草木不华”对“政令不行”,表示没有地利就不能生长;没有人和就不能执行法令。

五、《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之霸也,非以力也。项王之亡也,非以怯也。汉王之霸也,以信也。项王之亡也,以暴也。汉王之霸也,以仁也。项王之亡也,以贪也。”

解析:这里用“汉王之霸也”对“项王之亡也”,表示汉王的成功和项王的失败;用“非以力也”对“非以怯也”,表示汉王的成功不是因为强大,项王的失败不是因为懦弱;用“以信也”对“以暴也”,表示汉王的成功是因为信义,项王的失败是因为暴虐;用“以仁也”对“以贪也”,表示汉王的成功是因为仁爱,项王的失败是因为贪婪。

句中对偶: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一、《诗经·小雅·斯干》:“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解析:这里用“无良”对“一方”,表示人民没有良善之心,相互怨恨。

二、《论语·子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析:这里用“求饱”对“求安”,表示君子吃饭不贪多,住宿不贪舒;用“敏于事”对“慎于言”,表示君子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三、《孟子·尽心上》:“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解析:这里用“礼乐”对“征伐”,表示文治和武功;用“天子”对“诸侯”,表示中央和地方。

四、《史记·酷吏列传》:“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解析:这里用“钻皮”对“洗嘢”,表示刻苦和清洁;用“毛羽”对“瘢痕”,表示美好和丑陋。

五、《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之霸也,非以力也。项王之亡也,非以怯也。”

解析:这里用“霸”对“亡”,表示成功和失败;用“力”对“怯”,表示强大和懦弱。

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正对偶、反对偶和串对偶。

例如:

正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一、《诗经·小雅·斯干》:“民之无良,相怨一方。民之有良,相与为王。”

解析:这里用“无良”对“有良”,表示人民没有良善之心和有良善之心;用“相怨”对“相与”,表示相互怨恨和相互合作;用“一方”对“为王”,表示分裂和统一。

二、《论语·子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析:这里用“食无求饱”对“居无求安”,表示君子吃饭不贪多,住宿不贪舒;用“敏于事”对“慎于言”,表示君子做事勤快,说话谨慎;用“就有道”对“正焉”,表示君子接近有道德的人,自己也端正。

三、《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百谷不登;地利不如人和,兵甲不足。”

解析:这里用“天时”对“地利”,表示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用“地利”对“人和”,表示地理条件和人民团结;用“百谷不登”对“兵甲不足”,表示农业生产和军事防御。

四、《史记·酷吏列传》:“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解析:这里用“所好”对“所恶”,表示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用“钻皮出其毛羽”对“洗垢求其瘢痕”,表示发掘美好的品质和揭露丑陋的过错。

五、《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之霸也,非以力也。项王之亡也,非以怯也。汉王之霸也,以信也。项王之亡也,以暴也。”

解析:这里用“汉王之霸也”对“项王之亡也”,表示汉王的成功和项王的失败;用“非以力也”对“非以怯也”,表示汉王的成功不是因为强大,项王的失败不是因为懦弱;用“以信也”对“以暴也”,表示汉王的成功是因为信义,项王的失败是因为暴虐。

反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诗经·小雅·斯干》:“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民之多难,无自甘心。”

解析:这里用“多辟”对“多难”,表示人民多有罪过和困难;用“无自立辟”对“无自甘心”,表示人民没有能自己改正罪过和忍受困难的。

二、《论语·子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析:这里用“君子”对“小人”,表示高尚的人和卑鄙的人;用“坦荡荡”对“长戚戚”,表示胸怀开阔和心事烦忧。

三、《孟子·告子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百谷不登;地利不如人和,兵甲不足。”

解析:这里用“天时不如地利”对“地利不如人和”,表示天时虽重要,但地利更重要;地利虽重要,但人和更重要;用“百谷不登”对“兵甲不足”,表示没有地利就不能丰收;没有人和就不能抵御敌人。

四、《史记·酷吏列传》:“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来源: m.taiks.com

解析:这里用“所好”对“所恶”,表示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用“钻皮出其毛羽”对“洗垢求其瘢痕”,表示发掘美好的品质和揭露丑陋的过错。

五、《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之霸也,非以力也。项王之亡也,非以怯也。汉王之霸也,以信也。项王之亡也,以暴也。”

解析:这里用“霸”对“亡”,表示成功和失败;用“力”对“怯”,表示强大和懦弱;用“信”对“暴”,表示信义和暴虐。

串对偶: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

一、《诗经·小雅·斯干》:“民之无良,相怨一方。民之有良,相与为王。”

解析:这里用“无良”对“有良”,表示人民没有良善之心和有良善之心;用“相怨”对“相与”,表示相互怨恨和相互合作;用“一方”对“为王”,表示分裂和统一。

二、《论语·子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析:这里用“食无求饱”对“居无求安”,表示君子吃饭不贪多,住宿不贪舒;用“敏于事”对“慎于言”,表示君子做事勤快,说话谨慎;用“就有道”对“正焉”,表示君子接近有道德的人,自己也端正。

三、《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百谷不登;地利不如人和,兵甲不足。天时不如地利,草木不华;地利不如人和,政令不行。”

解析:这里用“天时不如地利”对“地利不如人和”,表示天时虽重要,但地利更重要;地利虽重要,但人和更重要;用“百谷不登”对“兵甲不足”,表示没有地利就不能丰收;没有人和就不能抵御敌人;用“草木不华”对“政令不行”,表示没有地利就不能生长;没有人和就不能执行法令。

四、《史记·酷吏列传》:“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所好者必以其美为己美,所恶者必以其恶为己恶。所好者必以其富为己富,所恶者必以其贫为己贫。”

解析:这里用“所好”对“所恶”,表示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用“钻皮出其毛羽”对“洗垢求其瘢痕”,表示发掘美好的品质和揭露丑陋的过错;用“以其美为己美”对“以其恶为己恶”,表示把别人的美德当成自己的美德和把别人的缺点当成自己的缺点;用“以其富为己富”对“以其贫为己贫”,表示把别人的富裕当成自己的富裕和把别人的贫穷当成自己的贫穷。

五、《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之霸也,非以力也。项王之亡也,非以怯也。汉王之霸也,以信也。项王之亡也,以暴也。汉王之霸也,以仁也。项王之亡也,以贪也。”

解析:这里用“汉王之霸也”对“项王之亡也”,表示汉王的成功和项王的失败;用“非以力也”对“非以怯也”,表示汉王的成功不是因为强大,项王的失败不是因为懦弱;用“以信也”对“以暴也”,表示汉王的成功是因为信义,项王的失败是因为暴虐;用“以仁也”对“以贪也”,表示汉王的成功是因为仁爱,项王的失败是因为贪婪。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