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丨我国的舞狮文化
舞狮在唐代时已经颇具规模,在《洛阳伽蓝记》里有所记载,舞狮在当时叫“太平乐”,是唐朝宫廷表演的一个项目,当时的诸多文人墨客笔下,就有关于“舞狮”的记载记录。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木刻的狮头丝作的尾巴,金镀的眼睛银帖的齿牙。抖擞毛衣摇摆着双耳,仿佛来自遥远的流 在近两千年里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咱们中国自己的东西,如今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派系。 当地人俗语称:“”,它的表演也接近于杂耍,就是踩踩球,跳跳板凳,讲的就是一个热闹。 南狮色彩相较北狮更为艳丽,五颜六色还带有很多装饰物,风格是抽象派,流行于华南地区、南洋及海外。 明朝年间,佛山地区的舞狮文化已经颇具规模,在当时尚命名为“瑞狮”,然而在**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佛山人在民族忧患意识下,将“瑞狮”改名为“醒狮”,有灌醒民族之魂的寓意。也就是如今广东地区“醒狮”文化的由来。 舞狮者大多数有武功底子,因为要表现舞狮的灵动,“舞狮”和“武术”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密切,将许多武术的动作及腰马步法融入舞狮之中,使习武者在不知不觉间练就:“腰”、“马”、“弹”、“跳”等功夫。所以舞动狮子需要很大的力气,许多武林前辈都用“舞狮”作为练习武术的一项辅助方法,“醒狮”的功底是南拳,传统的南狮非常注重写意,即狮子的喜怒哀乐,发展至今,则需要更加注重高难度动作。 “狮子滚绣球”“舞狮子,送祥瑞”有公开资料显示,舞狮在唐朝时期传入日本,名为“狮子舞”,至今仍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艺术表演。在经过长期本地化之后,大致被分为神乐系和风流系两种,各自也衍生出了一些分支。 在舞狮的旺季,有时还能看到人们追着狮子,求对方咬自己。从寓意上说,日本舞狮保留了传入时的初衷,依然是为民众送去祝福的载体。 作为舞狮文化的前身,狮舞技艺早在公元5世纪的中国就出现了。到了唐代,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在新罗早期,中国的舞狮文化开始传入当地。但一直到古代高丽时期,舞狮文化才真正在半岛传播开来,逐渐与高丽文化结合起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韩国舞狮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