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荫余堂

散文随笔2023-06-16165举报/反馈

在北美波士顿的塞冷镇,碧波地博物馆中,保存有一座徽州风格的中国古代建筑。在周围高大的现代建筑的簇拥下,灰瓦白墙,十分醒目。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荫余堂。

这个院落占地八亩,完全复原了中国两百多年前的建筑,室内的陈设,也保持着八十年代的模样。那么,她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呢?

这还要从一位美国人在中国的旅行说起。

1996年,哈佛学者、费正清弟子白玲安女士到中国考察,其中一项重要的目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走遍安徽各地,查看了几百座徽州建筑之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搬一座徽州建筑到美国去!经过多方论证,最后选定了六座。

此时,休宁黄山脚下的黄家祖屋荫余堂,已经到了临近拆毁、风雨飘摇的地步。
(m.Taiks.com)

由于地方不予保护,这座宅院面临完全拆毁肢解的命运。

宅子的第三十五代主人,对前来考察的白玲安说:你买不买?要不就给你们博物馆收藏?

大喜过望的白玲安立即联系了美国的博物馆,经过白宫的批准,筹集到了巨额资金,终于开始了谈判过程。最终,这座老宅的搬迁成为中美文化交流项目而启动。

经过四个月的标签、拆卸,最终几千个零件装满了十九个标准集装箱,远渡重洋,安全抵达了美国波士顿。

市府为了安置荫余堂,费了很大功夫动员附近居民搬迁,腾出足够的地方来安置古建筑。

随后的六年时间,在高级建筑师的指导下,专门聘请的徽籍工人们又按照标记,一砖一瓦的复原这座宅院。终于在2003年6月对外开放,当天参观的人数就超过了一万。

人们走进荫余堂,漫步其间,石板路,木格花窗,石磨石台,水池栏杆,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回到了徽州老屋。一切物件都是那么亲切,室内的陈设也是按照八十年代主人生活的模样陈列。

中堂的匾额写着“荫余堂”的大字,对联展现着中国文化特有的亲切感。传承百年的烛台,点亮的时候,依然会熠熠生辉。

竹椅锅台,小孩取暖的站桶,每一件物品,都是那么亲切熟悉。幔帐低垂的花床上,还摆着取暖的汤婆子,仿佛余温尚在。

拆迁中发现的族谱、札记、家书、珍贵的清代邮票、发簪,都是价值不菲、极其珍贵的文物。现在,都陈列在这座古老的院子里,或者在迪美博物馆中。

黄家后人造访复原后的荫余堂的时候,在琴声中,勾起了往事,曾经激动得潸然泪下。

一位做园艺的当地华裔看到老照片上荫余堂有几株棕榈树,就捐献给了宅院两株。他按时前来浇水修整,精心打理,博物馆还为此专门立牌予以表彰。

现在,这座百年宅院就静静的矗立在美国的土地上,向世人展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诉说着久远的故事,让无数前来观光的游人体会到中国人的生活情景,让无数游子一解乡愁。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