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句名言,它出自《大学》一书。《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思想读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之道,就在于要确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中,“大学”指的是一个人学习的总体规划,也就是在学习和思考中,如何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明明德”则是指,明确自己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和人伦价值观,一旦明确这些,就要始终如一地秉持贞操、正直和诚实等方面的高尚品质。 换言之,这句话的本意是强调,只有确立了“明明德”,即人们应该遵从的正确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达到学无止境的境界,让自己的学习更加充实、有意义。这也表明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视道德方面的教育,强调人们在学业中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和人伦价值,这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社会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所代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却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密切相关。孔子主张以道德为中心,强调一个人要有学问,也要有道德修养。他认为,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以及持续地努力和实践,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同时,道德规范和人性之善是个人素质和成就的基础,只有明确这些,才能真正做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 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 汉朝时期,儒家教育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得到了普及和强调。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也正式形成,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考试,优秀的人才可以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这也对广大人民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 道德经中的人伦观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主张以道德为中心。《道德经》中所说的“人伦观”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共同维护道德伦理规范,这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思想是相对应的。 总的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