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
我的老家在湖北,当地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红苕和土豆,最有代表性的是水稻。 老家是山村,村里的水田或平坦地铺在山坳里,一块连一块,人们叫它笼田,或依山成型分布在山坡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梯田。这些田面积都不大,村里最大的一块笼田叫“三斗丘”,一斗就是一亩,其实,这块“田王”并没有三斗,只有二斗八升。 老家种水稻,完全靠手工。由于家乡的水田都比较小,大的一两亩,小的只有一两分,有的甚至只有几平方米,不适合机械播种,加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山村里也根本谈不上农业机械化,因此,在老家,会插秧是农村好劳力的标准之一。 插秧原本是大人们的活,小孩子是不需要参加的。然而,我在上小学时就参加了生产队的插秧,虽然有些偶然,但就是这次偶然,我竟成了队里的插秧小能手——插一天秧可为家里挣得12个工分。要知道,平时村里一个强壮男劳力一天也只能挣10个工分,一天记12个工分是当时生产队能挣到的最高工分了。 我参加生产队插秧时正上小学五年级。当时学校一到农忙就放假开展勤工俭学,老师和学生们都到生产队去帮助干农活。而插秧季节,是老家最农忙的阶段。为了赶季节,插秧时,社员们不回家吃饭,而是直接将饭送到田头。那天,大家正在“三斗丘”插秧,我负责从各家各户把饭菜收集起来,用篇担挑着送到“三斗丘”。饭送到后,趁大伙吃饭时,我瞄准机会下到“三斗丘”里插起了秧苗。 其实,我早就想去大田里插秧,已经观察了很长时间,并在一些小田里反复练习,觉得插秧很是简单。然而真正下到大田里插秧,我还是有点不太习惯,心里有些慌张,一怕大人发现责怪,二怕插不好招人笑话。不过,插了一会,我很快就适应并且摸到了门道。插秧时,手拿秧苗,双腿微弯成半蹲,左手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的作用下,不停地将秧苗分出四到五根待用,右手快速地从左手取下已经分好的一撮秧苗,并在取得秧苗的过程中顺势将秧苗调整到栽播的姿势,然后,迅速将秧苗插入泥里。当时,生产队里插秧是很讲究的,为了让秧苗插得行距、间距符合要求,会先把水田整好,整好的水田只留少许水,然后用一个木头钉制的专门划行器在水田里划上标准的格子,插秧时只要把秧苗插在格子的交会点就行。 我插了一会,感觉越来越好,等大伙发现时,我已经插了长长的一路,而又正又直,大伙不仅没责怪我,还为我加油喝彩。队长见了,让队里插秧快手之一的飞歌下田与我现场较量,结果不分上下。于是队长当场宣布让我参加插秧,并且和队里10个插秧快手记一样的工分——每天12分。 自此,整个农忙假期,我都累并快乐着。 参加生产队插秧并获记12分工分只连续了两三年时间,后来农村分田到户,每到插秧的季节,我就只在自家田里插秧了。再后来,我当了兵,离开了家乡,如今已经几十年不插秧了。但是,每到插秧的季节,我都会回忆起当年那一幅幅集体插秧的劳动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