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诗歌 > 散文诗 >

散文诗

《野望因过常少仙》

散文诗2022-10-1075举报/反馈

  野望因过常少仙 杜甫 野桥齐度马,秋望溜达哉。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
进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染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 草堂本编在上元节二年青城诗内。洪容斋《随笔》:杜诗《过常少仙》,蜀本注云:该是言县尉也。县尉此谓少府。昔梅福为尉,有仙人之称。少仙者,犹今俗呼为仙尉。诗末幽人,指常少仙也。黄鹤云:少仙,当是常征君。公后有《寄常征君》诗:“征君晚节傍尘事。”
野桥齐渡马①,秋望溜达哉。竹覆青城合②,江从灌口来。进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③。染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④。
(上四野望之景,下四过常情事。青城、灌口,野望所闻。进村,访常也。尝果,留公也。日尽未遣,见其欸洽痴情。方云:郊外之桥,可连骑青少年,齐渡马三字,景物描写极佳。《杜臆》:少府称幽人,知非在任者。)
①沈佺期诗:“野桥疑望日。”②鹤曰:“蜀州青城县有青城山,州内又有灌口。《元和郡县志》:灌口山,在彭州导江县大西北二十六里,蜀州东北地区至彭州一百二十里,汉文翁穿湔江浇灌,故以灌口名。洙曰:秦守李冰疏凿离堆,以灌蜀土,因而出名。范成大《吴船录》:即将到来青城,当再渡绳桥,桥长百二十丈,分成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元和郡县志》:大河经青城县北,去县二里。③宋祁《益部方物赞》:“天师道栗,生青城山间,他处无有,似栗,味美,以独房为贵,久食已风挛。”《西溪丛语》:《集韵》:“皱,侧尤切,革文蹙也。”《汉上题襟》:周繇诗:“闻栗弋之紫皱。”贯休云:“新蝉避栗皱。又云:“栗不和皱落。”即栗蓬也。蔡曰:皱作为皴,皮裂也。④《易》:“利幽人之贞。”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与诗仙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诗仙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