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家庭书屋照亮更多人前程
“我喜欢书,日子过得再艰苦,只要有书读,就是一种幸福。”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张海村75岁的农民张传党,几十年来自费从书店买书,办起了一间家庭图书室。书屋从无到有,逐年积累,现在藏书达2.2万余本,文学类、故事类、实用技术类、儿童读物类居多,新旧不一。48年来,书屋的读者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外出工作,张传党依然守着这间书屋,散播一隅书香。(据11月26日《人民日报》)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是古往近来士大夫的憧憬与渴望,而“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更是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让一缕缕书香充溢于屋宇之内,用知识的光芒去照亮更多人的前程,点燃更多人的希望,这不仅是家庭发展的需求,更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推进全民阅读工程,构建书香社会,不仅需要国家顶层设计的撬动,更需要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的“添柴加薪”。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张海村75岁的农民张传党,40多年来自费从书店购买图书,办起了一间家庭图书馆。从媒体刊发的图片来看,这个图书室简直有点过于“朴拙”——没有想象中整齐划一的书架,更不要说数字化的检索借阅软件,门头的“藏书之家”牌匾也“满身沧桑”。然而,老人的屋子内每一个角落,都摆放着各类图书,静静等待着村民前来翻阅。老人一直生活清贫,却不辞劳苦、节衣缩食地办家庭图书室,且坚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而书籍也从最早的40余本发展到目前的2.2万册。时节如流,40多年来的付出,其间经历多了多少繁琐与艰辛,估计每一个读者都能通过新闻感同身受吧。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老人因为孩提时候爱读书,但因家庭财力有限,无法进入学堂,也无力购买自己心仪的书本。在后来的岁月辗转中,他对读书充满了一种神圣的向往,所以,虽然一直生活在清贫困苦之中,但他心中的那团火没有熄灭。他卖废品要维持生活,还要买书、读书,并学会了与更多的村民分享读书的乐趣。老人的生活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盈的。阅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他深有体会,于是他便以办家庭图书室的方式,将读书的快乐、精神的富足,传播给更多的人。 寒来暑往,这间家庭图书室给很多人带去了“诗歌和远方”,给很多人点燃了改变生活的希望,一个个曾经的读者从这里启航,走向了高等学府,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而另一批读者又开始在这里品咂书中的甜蜜味道。而老人固守在这片天地,始终保持着一种“宠辱不惊”的姿态,遵循自己的内心,为广大的乡村阡陌散播着沁人肺腑的书香。 人生有味在读书。全民阅读方兴未艾,各地围绕全民阅读构建了普惠性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全民阅读向纵深处开展。但在很多乡村,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图书馆的普及程度不高,条件也相对简陋,但即便如此,每一个乡村里的图书馆都是传播知识的“圣地”,都能让“最是书香能致远”得到有力的印证。 让家庭书屋照亮更多人的前程!在全民阅读工程的推进中,张传党并不是孤独的前行者,有一群人始终在与其同行。目前,在河南温县,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焦作大学教授王梦周三兄弟捐赠而建的“兄弟书屋”藏书达4万余册,成立以来一直吸引着附近村民的造访;而50岁的作家唐荣尧和年近八旬的母亲一起,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双龙乡义和村的老家,开办了“谷雨书香”乡村书屋,至今已有26年…… 全民阅读的推进,需要这样执着的坚守;乡村振兴,也需要这样的“智与志”的点拨。也正是有了这一群体的付出,许多乡村的孩子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村民们的精气神有了改观,乡村振兴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类似张传党的家庭书屋,都是依赖于对书的一种割舍不去的情怀在维持,笔者更希望地方文化部门能对这些乡村图书室进行关注和重视,并设立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这不仅是对那些虔诚的守望者的尊重,更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具体环节和步骤。(樊树林) |